
宋源出于子姓。商纣王有个哥哥叫启,起初封为微子(在殷墟附近),又称微子启。当时商纣王荒淫暴虐,微子多次劝谏无济于事。这时西方的周族西伯(周文王),勤修得政而强大起来,微子很为商朝的命运担忧,就把这个消息告诉纣王。纣王却狂妄地说:“我做天子是上承天命,西伯昌又能把我怎么样?微子见纣王实在无可理喻,便出走了。周武王灭商以后,微子带着商朝宗庙的祭器,把自己缚起来,表示是罪人,跟着去见周武王,要求保全商朝的香火。武王答应了,封纣王的儿子武庚在殷墟,又命管叔、蔡叔、霍叔帮助武庚监管商族遗民。可是武庚一直梦想恢复商朝的统治,所以等武王一死便起兵反叛,结果兵败被杀。周公平息了叛乱之后,见微子启很顺周朝,就把商朝旧都商丘一带的地方封给他建立宋国,让他管理商族遗民,奉守商人的宗祀。微子启仁慈贤明,一向得到商民的拥挤,在他的治理下,商民渐渐习惯了周人的统治,没有再出过什么乱子。宋国立国七百多年,公元前286年,被齐国灭掉,宋君后人以国名作为姓氏,就是宋氏。战国时楚有文学家宋玉;三国时魏有书法家宋翼;唐代有名相宋璟,诗人宋之问;宋代有文史学家宋祁,农民领袖宋江,明代有文史学家宋濂,科学家宋应星。
濂公传略
宋濂(1310年——1381年),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人。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学家吴莱、柳贯、黄缙,有能文名。明初应聘到应天(今南京)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五经,后任纂修元史总裁,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年)告老回家,不久因长孙宋慎牵涉胡惟庸案,全家被流放到荗州(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濂公司中途病逝在夔州。有《宋学士文集》。生平撰述繁富,散文简洁,当时很有名。
録濂公勤学篇一首:
宋濂幼晓学,家贫无书览,假借藏书人,笔录计日还;
天寒砚冰坚,手抄不怠慢,录毕送走之,守约人皆赞。
续乘序言
谱牒之兴始自宋欧阳修、苏轼起,而后谱之体式昭彰,家之孝友敦厚,凡有族姓者,莫不修辑焉。
我族始于殷之微子启,自武王克周后,封宋以承殷祀,迨至春秋时,有景公者遭华元之变,自身难保。因而公子目夷之后逃奔南楚,斯时遂以国为氏,继而有玉公、穆公名震南楚,历秦、汉、晋、唐、宋、元代,文人济济,鸿功光前。明代初,我祖景濂公司,浙江金华府浦江县人,元中进士,明登翰林,纂国史,位师保。当时虽遭胡氏之变,波及我祖,终命于四川夔州,加谥文宪,真所谓福荣之隆,麟趾之盛者,诚不虚也。嗣后子孙,恐遭祸连,解组于朝,挂冠遁跡。由金陵仕途,而徙江西,再迁章华之东偏塔市驿。而宋家湾之称,啧啧人口。斯时我祖虑驿非潜踪之所,天福公、天爵公並迁江陵;天昭公司落业江西;天用公司建籍当阳;天海公又名天治,徙居监邑永丰垸新剅口,更宋为魏,从此奠基,定名天定。推算迄今,已达二十四代矣,子孙繁衍,支流各地。四世祖金鏊公司,迁居江陵之赤雁街,人丁众多,居住无定。金鉴公之七世祖学周公,迁居石首之绣林镇,永从魏姓,至今未复。金镇公仍居监邑,历九世不忘祖德,复姓为宋,所以玉沙之宋,绣林之魏,姓虽殊,其本则一也。由此观之,则江、监、石、华等县皆有宋氏存焉。莫不知其为濂公之后、微子之裔也。前清康熙戊子年,士轼公纂修谱牒,则书某为某房之宗支,某为某公之后裔,某祖之生卒,坵墓山向,一目了然,此皆轼公修纂之功也。乾隆三十九年经纬公亦续之而成,迄今二百有年。后因时代之变迁,潮流之演变者,百里存一,只有残编总谱付之一炬,无从详细考正,不亦良可概乎。现值国家安定,中华振兴之际,我文宪家族之孝子贤孙,传智、传发、传思、敦德、敦荣、敦忠、敦耀、敦乾、崇松等人辈出,鉴诸如此,聚议再三,皆曰:当前若不重振家乘,则文宪之木本水之源何由考溯,赋梅之世系尊卑又何以彰明,是以会议族众奋起巨功,筹资续纂,数年间,几经艰辛始成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