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对联溯源。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联,是我国文学艺术珍品,迄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自成一体,以简练的语言,工整的对仗,言志抒情,描物写景,又以高度的概括力引人深思,寓教于乐。对联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已深入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现在这一古老艺术,老树发新枝,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如春节贴春联,祝寿写寿联,行业开张贴行业联等。其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积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于公元9年命笔题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已知的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2、 对联的特点。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3、 对联的类型。
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
(1)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
如:大地回春,青山绿水,祖国千般美;日暖神州,人寿年丰,幸福万年长。
上上下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添一岁;家家户户,说说笑笑,欢欢喜喜,均过新年。
(2)楹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宫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联语,统称为楹联。
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仆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的新楹联: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3)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
如:并蒂新开幸福花;同心永结富裕果。
(4)挽联:为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谓之挽联。
如郭沫若挽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5)寿联: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
如: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
(6)赠联:人生得一知己足已;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赠瞿秋白
(7)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自勉
六、对联“快乐大本营”
1、 请你来贴对联。
下面对联该贴在哪里才合适?
(1)文海放舟健儿要敢顶风上;书山寻宝志士哪能空手回。(书店)
(2)新事业从头做起;旧现象一手推平。(理发店)
(3)飞鸟闻香化凤;游鱼得味成龙。(饭店)
(4)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药店)
(5)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茶馆)
(6)春夏秋冬一岁川流不息;东西南北四方宾至如归。(宾馆)
(7)谷乃国之宝;民以食为天。(粮店)
(8)步月凌波去;登堂入室来。(鞋店)
(9)任挑肥拣瘦,指向哪里,割向哪里;请依次排队,生人一般,熟人一般。(肉铺)
2、 名对赏读。
(1)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2)二三四五;六七横批:南北
此联为数字联,暗含——横批:没有东西。上联:缺一(衣)。下联:少十(食)。
(3)口中含玉确如玉;台下有心实无心。
此联为谜语联,上联谜底:国。下联谜底:怠。
(4)一九二一年冬,陈毅同志在法国因为闹学被法国遣送回国,过春节时给自己家里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事必成,事必成,事事必成。
这副对联表现了青年时代的陈毅忧国忧民和对一定胜利的信心。
七、拓展
以课文为素材库,适当向课外拓展,分类或分组搜集、撰写对联,作为课外作业。
八、总结
对联装点了我们的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本次交流活动,同学们既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又得到了一次美的享受。对联艺术不仅对课文教学而且对我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培养,有着事半功倍的成效;同时,它对开阔我们的视野,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发展智力以及提高语文水平等都有显而易见的效果。让对联艺术这一古代文化遗产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最后老师送两幅对联与大家共勉:教学相长共进智宫取宝藏,师生互爱同渡学海求知识。天天走不怕千程万里,日日学何畏千卷万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