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哲学史》(二)教学大纲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22:47:50
文档

《中国哲学史》(二)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6010101(01012012)总课时数:40课时学分:2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要求中国哲学史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梗概性阐释的课程,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这门课程的主要特征。中国哲学史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学科,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学好这门课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其文化的美好感情,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国哲学史教学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
推荐度:
导读《中国哲学史》(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6010101(01012012)总课时数:40课时学分:2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要求中国哲学史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梗概性阐释的课程,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这门课程的主要特征。中国哲学史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学科,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学好这门课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其文化的美好感情,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国哲学史教学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
《中国哲学史》(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6010101(01012012)

总课时数:40课时

学分:2学分

一、课程性质、目的要求

中国哲学史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梗概性阐释的课程,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这门课程的主要特征。

中国哲学史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学科,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学好这门课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其文化的美好感情,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中国哲学史教学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现实生活,加强哲学的社会实践,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级建设人才服务。

中国哲学史教学应在高中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训练学生的逻辑思辨,使他们具有高度的关心文化、关心生活的热情,具有较高的哲学素养,具有较强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批判和建构能力,具有较强的发现和创造能力。要使学生形成自觉地进行哲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使他们在课外能主动地去研究宇宙、研究社会、研究人生,从而为自身、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发展做出努力和贡献。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第六章宋明时期的哲学思想18课时第一节概论(3)课时

一、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理论背景和思想渊源

二、理学的性质

三、理学的特点

四、理学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张载“太虚即气”的哲学思想(4)课时

一、太虚即气的哲学体系

二、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

三、一物两体的辨证法思想

第三节程颢、程颐天即理的哲学思想(3)课时

一、二程的天理观

二、格物穷理

三、二程的人性论与伦理学

第四节朱熹大成的理学思想(5)课时

一、朱熹的理学

二、朱熹的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三、朱熹的辨证法

四、朱熹的人性论和理欲观

第五节陆九渊的心学思想(2)课时

一、吾心便是宇宙

二、陆九渊的认识论

第七节王守仁致良知的哲学思想(5)课

一、天地万物与我一体

二、致良知

三、知行合一

四、四句教

第七章明清之际的哲学思想12课时第一节概论(2)课时

第二节王夫之理依于气的哲学思想(5)课

一、明清之际哲学的特点

二、王夫之的实有论的宇宙观

三、王夫之的认识论

四、王夫之的辨证法思想

五、王夫之的人性论

第三节颜元的哲学思想(2)课时

一、实理批判虚理

二、注重实践的认识论

三、人性论

第四节戴震的哲学思想(3)课时

一、道为阴阳之实体

二、血气心知的人性论

三、达情遂欲的伦理思想

四、对宋明理学的批判

第八章近代哲学10课时第一节概论(2课时)第二节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2课时)第三节洪秀全的哲学思想(1课时)第四节康有为的哲学思想(2课时)

一、托古改制和大同思想

二、进化论思想

第五节孙中山的哲学思想(3课时)

一、三民主义思想二、“行易知难”的知行学说

三、民生史观

三、教学方法

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学生的阅读和实践,同时引导学生对哲学问题进行思考,开展具体的课堂讨论。

四、成绩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以闭卷形式进行;平时以书面作业形式进行考查。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

《中国哲学发展史》,张怀承,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主要参考书目:

《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冯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哲学史》,肖萐父、李锦全,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方立天,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哲学史》(下),冯达文、郭齐勇主编,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文档

《中国哲学史》(二)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6010101(01012012)总课时数:40课时学分:2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要求中国哲学史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梗概性阐释的课程,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这门课程的主要特征。中国哲学史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学科,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学好这门课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其文化的美好感情,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国哲学史教学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