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付雪向峰审题人:王晓霞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绯.红(fēi)侮.辱(wū)粗糙.(cāo)颔.首低眉(hàn)
B. 发髻.(jì)掺.和(chān)黝.黑(yǒu)文绉绉.(zhōu)
C. 畸.形(jī)长髯.(rán)解剖.(pōu)难以下咽.(yàn)
D. 瞥.见(piē)锃.亮(zèng)一绺绺.(liǔ)杳.无消息(yǎo)
2. 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 它们可以转眼又因忧郁而暗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
B. 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愣了半天,翻来复去地看。
C. 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极的文字。
D. 如果我学得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3.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部电视剧因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
....,具有很强感染力而受到观众的追捧。
B. 他只靠沉郁的眼神就成功把角色的悲情演绎得入木三分
....,令大多少女为之着迷。
C. 篮球赛场上个别运动员的急躁情绪,往往会导致全队一泻千里
....,不可收拾。
D. 托尔斯泰的作品不会放过小巧玲珑
....的生活细节,也能全面关注社会变革的现实。
4.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成都三医院骨科主任梁益建为了让患者尽快得到治疗,不仅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捐钱,还处处为病人节省费用。
B. 随着“皮皮虾我们走”被广泛的使用,作为一个虚拟存在,有点类似于“贾君鹏”、“小明”、“我有一个朋友”。
C. 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的平台,方便了乘客,也维护了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D. 推荐自己心目中最适合《见自如面》的艺人来当读信人,成为网友们看完这档节目后的又一个群体行为。
二、文言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亦不详.其姓字详:详细B.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许:处所
C.曾不吝情去.留去:离开D.亲旧.知其如此旧:旧友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以.为号焉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B.亲旧知其.如此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C.既醉而.退濯清涟而.不妖
D.无怀氏之.民欤水陆草木之.花
7.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或翻译句子有误的一项是()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B.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C.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译:(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认真理解,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交流,(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D.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译:(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8.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从思想性格、志愿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B.“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是五柳先生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读书、饮酒、著文章是他的三大志趣。
C.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的显著特点是多用否定句。“不慕荣利”“不求甚解”“曾不吝情去留”等否定句突出了五柳先生与世俗的格格不入。
D.本文刻画人物生动形象。“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环堵萧然”“晏如也”,表现出五柳先生的率真放达。
第Ⅱ卷(其他类型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2分)
①,松柏有本性。
②海内存知己。
③,欲上青天览明月。
(2)默写《终南别业》,在答题卷上写出题目和诗人,再默写全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说明文阅读(共10分)
桌与案
马未都
①何为案、何为桌呢?一般来讲,腿的位置决定了它的名称,而与高矮、大小、功能都无关。腿的位置缩进来一块为案,腿的位置顶住四角为桌。这是案和桌在形制上的明显区别。
②桌与案更重要的区别,是精神层面的区别。这个区别在哪儿呢?在于案的等级比桌高。比如我们常说拍案惊奇、拍案而起、拍案叫绝,都是比较高等级的情绪;如果我们说拍桌子瞪眼、拍桌子砸板凳,都是低等级的情绪。拍案惊奇是惊讶,拍桌子瞪眼是愤怒,它表达的情绪不一样,这是它的精神层面。我国有饭桌,却没有饭案。因为吃饭这件事虽然在生活中非常重要,但从精神层面上讲并不重要。过去古人从文化上还比较鄙视吃,觉得天天去谈吃,层次太低了,得谈点儿文化,谈点儿梅花、竹子,才比较雅。
③中国人把一个承具分得清清楚楚,这是我们的文化高于别人的精髓之处。我们平时不注意,跟“案”相关衍生出来的词汇非常丰富,比如文案、方案、草案、议案,都跟案有关。因为我们过去办公,都使用案,与桌相对来说无关。只有中国有这样的家具,形制上不一样,那么西方呢?没有这个概念。英文中就是一个“table”,没有桌与案的区别。
④由于案子的陈设功能越来越大,它的实用功能就相对降低;相反,桌子的实用功能越来越大,陈设功能越来越低。所以,桌案从功能上有了区分,这是在使用中发生的区分,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设计的。比如过去的人家,一进屋就放着一张大条案,靠着主墙,上面摆两只掸瓶,以示庄重之意。桌子在越来越接近实用的时候,就跟案发生了分野。桌,最早写成卓越的"卓",它是高起来的意思。比如卓然而立、卓尔不群。就是超出别人,高高地立在那儿。"卓"字后来才把底下"十"字变成了"木"字,写成了现在的"桌"字。
——选自《马未都说收藏》(有删改)10.本文从哪些方面对桌与案的区别进行了说明,请分点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第③段画线句子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一句,根据本文有关介绍,可否将其中的“案”改为“桌”?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60分)
13. 央视《感动中国》栏目每年都会评出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他们的事迹固然震撼人心,但鲁迅笔下藤野先生的身影、季羡林眼中的灰黄童年、吴均笔下的秀丽山水、沈石溪笔下为了延续种族生命而献身的老斑羚等,同样会拨动人们的心弦。
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将题目:__________拨动了我的心弦,补充完整,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7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B卷(共50分)
一、诗歌鉴赏(共4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山房春事(其二)
唐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方圆三百多里。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
1.请简要概括诗歌前两句所描绘的景象特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诗歌三、四两句。(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安世①仪状魁硕,音吐如钟。初除谏官,未拜命,入白母②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③。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若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于是受命。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④,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家居未尝有惰容,久坐身不倾倚。作字不草书,不好声色贷利。其忠孝正直,皆则像司马光。
(选自《宋史·刘安世传》)
【注释】①安世:即刘安世,宋代大臣。②白母:禀告母亲。③在言路:指当谏官。④蓄缩
悚汗:缩着头颈,吓出冷汗。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倘居.其官:就任
B.或.帝盛怒:或者
C.伺.怒稍解:等到
D.入.白母曰:回到家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居未尝有惰容,久坐身不倾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对刘安世的评价是什么?联系全文分析其性格形成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
(一)名著阅读(4分)
贝多芬被这些话语深深地打动了。他留下来了。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举行了《D大调弥散曲》和《第九交响曲》的首场演出。非常成功,几乎是盛况空前。当贝多芬出现时,观众们掌声不怠,连续了五次;在这礼仪之邦,即使皇族驾临,习惯上也只是鼓三次掌。演出之狂热竞惊动了。交响曲引起了一阵狂热的骚动。有许多人哭了起来。音乐会后,贝多芬因过于激动而晕了过去;他被抬到辛德勒家:他昏昏沉沉地和衣躺着,整夜未喝,直到次日早晨。但胜利只是短暂一瞬,贝多芬分文未得,音乐会没有给他带回一个子儿。物质生活的窘迫毫无改观。他贫病交加,孤立无援,—-但他是一个战胜者:——人类平庸的战胜者,他自己命运的战胜者,他的苦痛的战胜者。(选自《贝多芬传》)
6.本文段节选自《名人传·贝多芬传》,作者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该书的另外两个传主分别是和(2分)
7. 怎样理解选文中画横线句的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乡间蜂事
周灿
①在乡间,蜜蜂这小精灵是极受欢迎的。
②乡人对堂前的燕子、屋后高树上的喜鹊窝总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其实喜鹊、燕子并不能为他们带来些许物质上的指望,但他们认为自家屋子周围有这些生灵的鸣叫与飞舞,家中就会增添许多热闹的气氛,艰辛的生活也就仿佛多了许多盼头。
③而对蜜蜂,乡人更视其为天虫地宝,他们坚信只有家庭平安、和顺,蜂群才会嘤嘤嗡嗡地飞到那家定居下来。蜂群会让主人家好几天都眉开眼笑的,一则可以取蜜,有一份口福,更重要的是那些飞舞的小精灵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份热闹、一份希望、一些艰辛生活之外的憧憬。
④到了分蜂时节,自家木屋板壁的缝隙处有了拖长后腿慢慢悠悠探查的“向蜂”时,乡人就会放下一天的活计,匆忙从楼上取下一个半米高的圆木桶来,认真扫去桶上的灰尘,朝桶盖上面喷些淡盐水或涂抹些蜂蜜,再把木桶小心翼翼地置放在向蜂探查的地方,然后静静地伫立一旁,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蜂群的到来。眼见着飞舞的向蜂愈来愈多,一旁的人就格外起了精神,A如若一切顺利,不久之后就会有一群蜜蜂嘤嘤嗡嗡从天而降,熙熙攘攘钻进圆木桶里。那样的情景会让一旁的人高兴得手舞足蹈。然而多数时候是热闹一阵之后,向蜂们舔净桶盖上的蜂蜜便各自散去,场面渐渐冷静下来,最后只余下一个孤零零的圆木桶和旁边一颗颗失落的心。
⑤然而蜜蜂的爽约并不会丝毫打消乡人们对其期盼的热情,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小精灵的到来很不容易。
⑥在分蜂时节,有蜂群的人家大多会有人在家守着家中那些宝贝,一旦分蜂了,待蜂群出门一小半,乡人就急忙用早已准备好的水不断地向蜂群前端泼去,蜂王身上沾了水不能远飞,蜂群就会在就近的树枝上结成球状,主人家就会乐呵呵地拿一个蜂桶盖把他们“招请”回去,安置在另一个空桶里。有时蜂群飞到半途,飞得低了些,被山坡上干活的人发现了,那人就会急忙扔下手中的农活,抓起地上的泥沙,一路追赶着不断朝蜂群扔去。蜂群经不住这有些蛮横的挽留,只好停留下来,而那追蜂人便欢天喜地地奔回家取蜂桶去。B还常会见一些乡人左手举着蜂桶盖,右手捏着小枝叶轻轻向上扫着结球的蜂群,嘴里还念念有词:蜂王上盖,蜂王上盖……等到全部蜜蜂爬上蜂桶盖,才会长长地出一口气,小心翼翼地端着蜂桶盖回家去。
⑦此时乡人的话题多是关于蜜蜂的。得到蜂群眷顾的人家自是说得眉飞色舞,欢喜之情溢于言表,仿佛生活一下子光亮起来了。而那些没有蜂群眷顾的人家自是神情黯然,然而也并没有完全心灰意冷,他们默默地收拾好自家的蜂桶静静等待着——不定哪一天蜜蜂就会来了呢。
⑧在少有的空闲时节,乡人最惬意的事情莫过于搬一把椅子端一杯茶走到蜂桶旁坐下,看着蜜蜂们匆忙的身影,听着蜜蜂们嗡嗡的闹声,看着听着竟有些困了,就在椅子上小憩一会儿,那小憩的梦中一定有热闹的嗡嗡声。
⑨取蜜是一件紧张而刺激的工作。乡人常常在漆黑的夜晚,先把蜂桶倒过来,然后用另
一个蜂桶扣在倒着的蜂桶上,再用木棍急促地敲打下面的蜂桶,蜂群受惊,便匆忙向上爬去,估摸着蜂群都到上面的蜂桶里去了,这才把那蜂桶挪开,用小刀把蜂桶的蜂蜜割取下来,一层一层地轻放在准备好的盆中。这时那紧皱不安的眉头才舒展开来,闪着亮光的喜悦就挂满了整张脸。取下的蜂蜜无论多少,乡人总会给邻里送一些尝尝,让大家一起分享自家的甜蜜。
⑩乡人看看蜂桶中稳定下来的蜂群,看看空中依旧飞舞着的蜜蜂,心中比吃了蜂蜜还要甜,也便觉得日子因为蜂蜜带来的热闹而变得格外甜美。(原文有改动)
8.全文具体叙写了哪些乡间蜂事。(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取蜜时节,倒置蜂桶,割去蜂蜜,与相亲分享甜蜜。
9.联系全文,谈谈对第⑦自然段中画波浪线语句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划横线的AB两句语言富有表现力,请按要求进行赏析。(6分)
(1)从词语角度:
如若一切顺利,不久之后就会有一群蜜蜂嘤嘤嗡嗡从天而降,熙熙攘攘钻进圆木桶里。那样的情景会让一旁的人高兴得手舞足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描写角度:
还常会见一些乡人左手举着蜂桶盖,右手捏着小枝叶轻轻向上扫着结球的蜂群,嘴里还念念有词:蜂王上盖,蜂王上盖……等到全部蜜蜂爬上蜂桶盖,才会长长地出一口气,小心翼翼地端着蜂桶盖回家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不仅写了乡间蜂事,还塑造了一个乡人的群像。请分点概括“乡人”的特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共12分)
12.《朗读者》是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成为了综艺界清流。
请从下列材料中分点简要概括朗读者这档节目受人欢迎的原因。(4分)材料一:央视主持人董卿花了1年时间酝酿筹备,在采访中她提到,拥有“有影响力”“有知名度”“有独特人生经历”“有特别品质值得弘扬”等特征是《朗读者》选择嘉宾的标准,董卿表示,即使是素人朗读,节目会先讲他们的背景故事,这样观众听朗读的时候会更有代入感。
材料二:文化娱乐节目的每一个桥段、构思、实施方案,需要宏观构想,更要回归到“老百姓”和“生活”原点,让镜头充满真诚,让内容富含人文的温度,成为人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构成,跟观众达成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精神共鸣。它通过朗读这种平常媒介,展现明星或普通人生活中的真诚故事、温馨感情。
材料三:文化娱乐节目仅仅搞一些肤浅庸俗效应是不够的,还应该让观众有精神和道德收获:既要重视愉悦程度,也要重视健康程度、品位程度、启迪程度和精神发展指数。就像《朗读者》,朗读者的精彩的故事、美好的诗文,给人带来画面愉悦,也让受众得到视觉的震撼、心灵的净化,精神的升华。
材料四:观众需求变了,节目品位当然要提升、求美。所以,就应该为娱乐节目注入文化内涵、书卷气。或者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或者从古典诗文中寻找元素,将优雅厚重、清新脱俗、富有特色的节目推给公众,满足公众的文化需要,就会有更好的视听效应。《朗读者》具有这种优雅的文化品位,这也是节目受欢迎的主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仿照下面两个句子,续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4分)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
14.根据情景把内容补充完整。(4分)
近年来,很多文化名胜景区陆续推出了吸引游览者眼球的措施。比如岳阳楼景区推出的“背《岳阳楼记》,领免费门票”新春活动受到游客热捧,大年初一至初十有近万人“背”得岳阳楼免费门票。五一节孔子故里曲阜也推出“背《论语》免费游‘三孔’”活动。
针对这些景区的新举措,某班级出现了两种不同声音。看后,谈谈你的看法。
甲:我们不赞成这种做法。景区完全是拿传统文化作秀,纯属借背诵之名来提高景区的知名度,以达到增加经济收入的目的。
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