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有的网络舆情分析技术原理是话题监测和追踪,主要注重分析和追踪舆情话题的主题内容,只利用简单统计方法给出的话题变化趋势直接作为预警信息。网络舆情分析属于情报分析范畴,而现有的技术原理缺乏情报学理论指导,无法获取深层次舆情信息。对于网络舆情传播规律的研究,如,以Sz najd 模型为代表的粒子交互模型,如,元胞自动机模型,如,以NW 模型为代表的复杂网络模型,如,小世界网络模型,上述这些模型的突出特点是较好地研究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互状态。
1 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多主体模型
1.1 多主体建模方法
多主体建模适合对具有一定智能性的微观个体组成的复杂系统进行研究,受到人文社会学科的重视,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多主体建模通过建立模型,模拟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展现其复杂行为,为决策提供依据。舆情演化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意见交互,从网络舆情传播过程和交互过程分析,共涉及3类主体:、媒体和网民。因此,可以应用多主体建模方法来研究网络舆情。1.2 网络舆情信息扩散的网络拓扑结构分析
网络舆情的形成和演化具有复杂性特征,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也是一种复杂网络,因此,应用复杂网络理论建立人际关系网络模型。每个网民都是一个的节点,节点之间存在一定的转载关系,这些网民组成的社交网络称为A层。根据CN NIC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中国居民上网人数已过半,众多网民无时无刻不产生着大量的数据。各类媒体组成的网络称为B层,这里的媒体不仅包括传统媒体,还包括新闻网站、、BB S、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媒体。根据CN NIC统计数据,在2015年各类互联网应用的使用率中,即时通信QQ占90.6%,微博占38.4%,论坛BBS占19.9%,博客占16.8%。针对某一网络舆情热点话题,网媒可能采取积极跟进报导、允许用户发帖、评论等手段推动发展,也可能会采用禁止用户发帖、屏蔽用户评论等措施阻滞该舆情的演进和扩散。工作人员组成的网络称为C层(如图1所示)。1.3 网络舆情传播的多主体模型
通过总结对网络舆情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持续监测、收集相关信息,并根据网络舆情的特点,综合分析、媒体、网民之间的各种关系,便于预测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网民群体一般具有3个基本功能,即学习功能、情绪功能、决策功能。其中学习功能是网民在各类媒体上获取网络舆情信息的能力,网民作为在网络环境中的节点,与其他网民共享信息;而情绪功能决定了主体在外界信息的影响下其心理状态的变化,例如:网民在接收到相关舆情信息后产生激愤情绪等。决策功能是指网民能够感知外部环境的变化,是否将该信息转发,网络舆情传播的多主体模型如图2所示。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社科联课题“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省联16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DOI:10.16660/j.cn k i.1674-098X.2016.34.102
基于多主体的网络舆情信息传播模型研究
①
葛岩
(北华大学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 吉林吉林 132013)
摘 要:网络舆情是对社会舆情的反映,也是舆情在互联网上的映射。该文主要分析网络舆情信息传播过程中3个参与主体即网民、媒体、,建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多主体模型,分析三者行为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关键词:多主体 网络舆情 信息传播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
1674-098X(2016)12(a)-0102-02
图1 网络拓扑结构图
图2 网络舆情传播的多主体模型
(下转104页)
2.5 信息传送的跨平台设计
一般来说,与跨平台信息内容相关的信息以及跨平台软件内容转移时,都需要信息数据传输和控制。跨平台信息内容转移主要是在外部接口的开发中,信息传输实现不同版本软件在传输信息数据之前达到预先处理的需求,并且数据包可以统一成标准字段顺序。而跨平台软件内容转移时主要根据不同的设备、根据不同的通信接口来扩展数据包,使得用于转移数据的跨平台软件都起到应有的功能,并且为后续的修改和改进工作提供了便利。为了降低信息传输的难度,设计人员可以根据通信接口位置的差异设置编码架构。在此之外,当执行信息系统的维护时,可以采取某些办法对这些问题进行编码,达到实现平台维护的作用,以便确保传输控制得到更好的应有结果。
2.6 功能模块的设计
对于电子信息系统中的重要功能模块,设计人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首先,信息通道检测功能模块是设计工作中最重要的设计任务。因此,设计人员需要采用结构化的功能模块设计方法,并且确保信息通道检测功能模块与其实际功能要求保持一致,努力完善功能模块设计方法,以满足功能模块空间分配合理的需求,并且对于控制功能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问题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进行有效解决和消除。其次,在设计功能模块时,还需要设计人员在两个相邻模块的边界的设计上投入足够的注意力,并且对模块间的重度依附性做好预控措施。
3 结语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计算机网络信息传输的灵活可靠、效率优良、实时传输效果好等特点,为了满足上述特点我们需要应用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开发设计,现代社会已经离不开计算机的服务,信息系统更是广泛应用,无论是通信还是网络传播,都需要信息传输控制技术的支持。该文重点介绍了信息传输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倡导有识之士能够学习和创造更多先进技术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并可以拓展信息传播领域,开创美好的信息时代。
参考文献
[1] 宋飞.基于电子信息系统中信息传输控制技术分析[J].数
字技术与应用,2016(10):36.
[2] 阴骏.计算机电子信息系统中信息传输控制技术探索[J].
无线互联科技,2012(5):83.
[3] 周立杰.试探究计算机电子信息系统中信息传输控制技术
[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31):155.
2 基于主体的网络舆情疏导策略分析
2.1 应树立积极应对网络舆情的态度
2013年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公信力的意见》指出:要主动做好重要法规解读,妥善回应公众质疑,积极探索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1]。舆情本身所具有的突发性、多变性特征,让各单位的舆情应对工作往往处于被动境地。网络监督、网络问政走热促进了社会管理的规范化。基于此种状况,各级应树立自身危机防范意识,化被动为主动。要建立大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具体数据来做好舆情预警。网络舆情发展的4个阶段包括发生期、发展期、高潮期、回落期,应该根据网络舆情的各个发展阶段,建立有效的网络引导机制。
2.2 建立和媒体网络舆情协同合作机制
随着网络舆情事件的频繁发生,与媒体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目前处于积极主动合作的态度使二者之前处于良性互动。但因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和官本位思想的束缚,有时会阻碍二者在网络舆情事件处理中的功能发挥,损毁的公众形象,从经典博弈的视角分析与网络媒体的关系,得出二者运行的最佳状态就是合作[2]。及其部门的职能行为包括针对特定舆情事件的政务信息传播,需要不同类型的传播媒体来支撑[3]。工作人员要熟练运用网络论坛、微博等,及时深入网络社区和网民直接交流,有效开展疏导工作。媒体在权威信息的公布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网络舆情演进趋势倒逼着媒体介入报道,媒体需要在顺应及满足诉求的前提下,实现与媒体之间的融合。管理者的处理效率是网络舆情疏导的重要影响因素,若积极提高管控概率和管控水平,使事件得到合理管控,且结果符合网民的合理预期,就能使网民不再参与该事件的讨论,使其在萌芽阶段就走向消亡。
2.3 建立网络舆情主体利益协调与整合机制,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网民利用媒体可以实时地发布和传播信息,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即网民可以自己制作文字、视频、图片等信息内容,在网络拓扑结构中,位于网络环境中任何位置上的人都拥有同等的机会陈述自己的意见,而且网民的信息活动仍具有很强的感性因素。通过提高网民对伪信息的辨别能力,增强网民的媒介素养,降低网民参与网络舆情事件讨论的参与率。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在某一领域具有权威性的公众人物,或是论坛、微博的版主,意见领袖占有更多的信息资源,具有影响他人态度的能力。网络舆情管理者应与之建立沟通,及时了解网民的心态变化和利益诉求。
参考文献
[1] 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息公开回
应社会关切提升公信力的意见[E B/O L].(2013-10-
15).h t t p://n e w s.x i n h u a n e t.c o m/2013-10/15/
c_117723137.htm.
[2]张波.网络舆情危机中与网络媒体关系的博弈论分析
[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3] 罗贤春,庞进京.基于自媒体的政务信息传播“小世界”模
式[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6):82-86.
(上接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