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情况与效果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22:48:26
文档

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情况与效果

第12卷第4期Vol.12No.467一、引言2020年1月—2月,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人们对新冠肺炎病毒还没有很清楚的了解。疫情相关信息的透明度不高,权威发布的有效信息有限,这一情况给了谣言和可乘之机,的滞后引发了公众的恐慌与焦虑,进而引发了网络。本文基于“双黄连口服液事件”,对的传播情况与效果进行分析。二、网络舆情发展过程(一)萌芽期2020年1月31日,网上出现一篇名为《最新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报道。随后,1月31日22时46分有媒体官方
推荐度:
导读第12卷第4期Vol.12No.467一、引言2020年1月—2月,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人们对新冠肺炎病毒还没有很清楚的了解。疫情相关信息的透明度不高,权威发布的有效信息有限,这一情况给了谣言和可乘之机,的滞后引发了公众的恐慌与焦虑,进而引发了网络。本文基于“双黄连口服液事件”,对的传播情况与效果进行分析。二、网络舆情发展过程(一)萌芽期2020年1月31日,网上出现一篇名为《最新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报道。随后,1月31日22时46分有媒体官方
第12卷第4期

Vol.12 No.467

一、引言

2020年1月—2月,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人们对新冠肺炎病毒还没有很清楚的了解。疫情相关信息的透明度不高,权威发布的有效信息有限,这一情况给了谣言和可乘之机,的滞后引发了公众的恐慌与焦虑,进而引发了网络。本文基于“双黄连口服液事件”,对的传播情况与效果进行分析。

二、网络舆情发展过程(一)萌芽期2020年1月31日,网上出现一篇名为《最新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报道。随后,1月31日22时46分有媒体官方微博账号刊发该文,本条微博的转发、评论数分别为15072、19694;22时54分,另一家主流媒体官方微博账号也转载了该报道,由于主流媒体的可信度高,本条微博的转发、评论及点赞量一路飙升,分别为53846、80202及1326859。

(二)爆发期

本条微博发布后不久,“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便登上了微博热搜榜。信息传开后,网友们深夜出动,抢购双黄连药品,不仅实体药店被抢空,淘宝、京东等线上购药平台也显示缺货。

百度指数的数据显示,2020年1月31日—2月1日,“双黄连口服液”的搜索指数一路飙升,同比增长6222%,在2月1日达到顶峰。同时,也在微博上疯狂发酵,热搜“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词条的阅读数量达到了惊人的22.2亿次,讨论也达到了55.7万次。微博“大V”纷纷晒出当晚民众排队抢购双黄连药品的照片,足见微博的影响力。

(三)消退期

距离第一条双黄连微博发布仅仅过去8.5小时,那家主流媒体官方微博账号便发布了第二条微博,内容为“抑制并不等于预防和治疗”,呼吁民众勿抢购自行服用双黄连口服液。同时,2月1日傍晚,多家官方微博账号,如央视新闻、每日经济新闻等纷纷发博,正式辟谣,随即“双黄连被辟谣”登上热搜

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情况与效果

——以微博“双黄连口服液事件”为例

刘子隆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8)

摘要:在当今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用户数量的激增,互联网环境下形成的网络除具备的特性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性。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舆情为例,从舆情发展的三个阶段入手,以百度指数数据、相关微博内容和热搜传播数据为参考,分析本次的传播情况和效果,并归纳微博的环境特点。

关键词:;微博;社交媒体;传播;“双黄连口服液事件”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4-0067-02头条。从时间上来看,从“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

病毒”登上热搜头条,到“双黄连被辟谣”登上热搜头条,仅仅过去一天时间。

本次舆情虽辟谣及时,但是其造成的影响并未随辟谣微博完全消除。在之后的疫情防控过程中,出现了一男子确诊前在家自行服用双黄连导致病情加重,以及一女子疑似居家隔离期间外出抢购双黄连导致被传染的事件[1]。

三、此次舆情中的特点

网络是互联网技术再应用和发展的衍生物,是其对社会、政治、文化全面渗透和影响的重要体现。互联网作为新的传播技术和媒介形态,不仅为社会提供了发布的渠道,同时也影响着

的形成、传播和作用方式[2]

。(一)公开性

的公开性概念为在公开讨论中形成,又通过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它在社会公共领域内

产生并发挥作用[3]

。反观本次舆情,微博作为互联网场,本身就具有主题庞大的特点,同时赋予了用户更加自由的讨论及表达优势,其公开性不言而喻。在随后形成的相关话题圈中,话题阅读量高达22.2亿,生了55.7万次讨论,在社会公共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二)公共性

指向的公共性,是它所关心的事件本身涉及的某种公共利益。本次涉及的公共利益是空前要紧的,2020年1月末2月初正值疫情暴发期,公众对疫情的不熟悉造成了很大的恐慌,也给谣言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双黄连口服液事件”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大的,正是因为民众重视自身生命安全,且该事件与所有人的公共利益相关。(三)急迫性与广泛性

涉及的往往都是近在眼前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人们对疫情不了解,感到恐慌,加之主流媒体的转发,自然而然信任该报道,从而疯狂抢购双黄连药品。疫情是近在眼前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网络爆发的中心点。而广泛性则是互联网场所具有的优势,双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68

学术探讨

黄连相关话题总阅读量22.2亿,官方辟谣热搜阅读量1.3亿,充分证明了只有涉及多数人的利益才会产生舆情,涉及的人数足够多,其所产生的影响也就足够大。此外,微博以互联网为载体,扩大了媒介的传播范围,通过网络形成了这次空前的大范围、大规模的讨论。

四、微博的环境(一)辐射范围广微博拥有大量用户,在微博上,用户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和风险表达自己的诉求、立场,越来越多的用户也选择通过微博发出自己的声音。尤其是2020年1月末2月初,对疫情的不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们的焦虑和恐慌,人们不断通过微博了解疫情,任何有关疫情的消息,都能引发大量讨论。微博热点话题具有广泛的辐射范围,所以当有社会舆情出现时,微博用户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个话题讨论圈,对事件发表意见,进行讨论。(二)“意见领袖”作用突出

微博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自由发表意见的平台,理论上每个用户都可以通过自己对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制造热点。在微博平台上,数量较少但影响力巨大的“意见领袖”和经济文化精英占据影响舆情进展的主导地位,而数量庞大的普通用户则扮演着传播者、响应者的角色,从而推动快速爆发裂变。

网络空间的发展存在“前十效应”,即前十

位用户的意见决定后续意见和评论的内容态度[2]

。所以“意见领袖”凭借其身份,能很轻易地引导走势。在此基础上,根据“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理论可知,在网络(微博)场中,用户对的表达会呈现出高度类型化的特点,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意见领袖”的态度对整个事件的发展具有领导作用。去中心化使得每个用户都能够传播信息,而在再中心化的趋势下,“意见领袖”用其独有的信任背书或个人声望对微博形成了强有力的牵引。

(三)议题具有突发性以及转换的快速性微博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热点频出,微博热搜榜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一个议题产生后,不断发酵、聚合、扩散、裂变,其速度、广度和强度

也呈现出几何级数的增长[2]

。但是网络的诉求基本上是利益诉求,目的是维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一旦这样的诉求得到满足,一场就会平息,公众关注的焦点则会转向下一个热点事件。

五、传播效果分析

从“两个场”这一概念出发,此次舆情主要发生在互联网这个场中,它具有双向通道,可以实现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传播者和受众互为主客体且具有强大的参与能力。正如上文所说,微博环境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辐射范围广且主体庞大,这就意味着微博发生的网络事件受众极为广泛。根据微博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的数据,微博2020年第一季度的月活跃用户达到5.5亿。这从用户数据层面解释了为何那家主流媒体官方

微博账号“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微博发出之后,会瞬间登顶热搜榜,发布后仅仅3.5小时,阅读量就攀升至6.2亿。

由于平台不同,本次舆情在传播过程当中也展现出了互联网对传统媒介格局的强烈冲击。本次舆情发展迅猛的原因有二,一是在微博上爆发,更重要的一点则与微博的发出者有关。上海药物所和武汉病毒研究所作为消息的发布者,且为专业的药物科研机构,自然会得到绝大部分网友的信任;而那家主流媒体作为官方媒体以及关键“意见领袖”(KOL),在深夜第一时间转发消息,则使该消息的“准确性”得到了双重肯定。疫情暴发初期,真

相的滞后引发了公众广泛的焦虑[4]

此时专业机构与权威媒体的双重肯定,引发了网友连夜抢购双黄连口服液的现象。

在本次舆情中,互联网完全占据了议程的话语权,同时它也体现了微博中议题转换速度快的特征。因为当时正处于疫情暴发期,所以不断有新的热点事件爆出,不断有新的事件登上热搜榜,所以舆情达到高潮之后,民众的注意力便很快向疫情相关情况转移,热度也随之骤减。不难看出,包括网络,其诉求归根结底是利益诉求,当大多数群体的公共利益得到满足,自身利益得到保障之后,一场会很快平息下去。

六、结语

通过对“双黄连口服液事件”的分析,不难看出,以微博为代表的互联网场的影响力是空前绝后的,尤其是在当时的形势下,任何一个热点事件都有可能成为网络的焦点,对网络和现实造成不小的影响。我们也能明白,在互联网场中,主流媒体、“意见领袖”与“大V”在发布任何微博之前,都要做好事实检验工作,因为以信任背书的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此外,以微博、微信、抖音等新传播技术为动力基础,网络能够在越来越短的时间内实现由小及大、由点及面、由局部向全局的传播。随着时间的缩短,传播范围扩大,对网络进行监督与引导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1] 陈鹏.疫情致力研究系列]回看双黄连事件,激进的

媒体和焦虑的民众[EB/OL].东南大学法学院,https://law.seu.edu.cn/2020/0330/c9375a322486/page.htm,2020-03-30.[2] 李良荣.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M].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147-156.[3] 金君俐.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报纸引导研究

[D].复旦大学,2009:15-16.[4] 覃伊蕾,王清泉.新媒体时代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舆情演化特点及治理措施——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07):13-16.作者简介:刘子隆(2000—),男,山西太原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文档

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情况与效果

第12卷第4期Vol.12No.467一、引言2020年1月—2月,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人们对新冠肺炎病毒还没有很清楚的了解。疫情相关信息的透明度不高,权威发布的有效信息有限,这一情况给了谣言和可乘之机,的滞后引发了公众的恐慌与焦虑,进而引发了网络。本文基于“双黄连口服液事件”,对的传播情况与效果进行分析。二、网络舆情发展过程(一)萌芽期2020年1月31日,网上出现一篇名为《最新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报道。随后,1月31日22时46分有媒体官方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