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沪科技版九年级物理《升华与凝华》教学设计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7 16:31:40
文档

沪科技版九年级物理《升华与凝华》教学设计

《升华与凝华》教学设计★整体设计说明★通过这个教案的设计,一方面方便教学的开展,使教师更好地实施教学,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温度的理解,让学生了解升华与凝华的概念,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温度相关知识的探究兴趣,并为以后继续学习知识奠定基础。★教材分析★《升华和凝华》是第十二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教法建议★通过讲解干冰和樟脑丸等
推荐度:
导读《升华与凝华》教学设计★整体设计说明★通过这个教案的设计,一方面方便教学的开展,使教师更好地实施教学,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温度的理解,让学生了解升华与凝华的概念,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温度相关知识的探究兴趣,并为以后继续学习知识奠定基础。★教材分析★《升华和凝华》是第十二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教法建议★通过讲解干冰和樟脑丸等
《升华与凝华》教学设计

★整体设计说明★

通过这个教案的设计,一方面方便教学的开展,使教师更好地实施教学,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温度的理解,让学生了解升华与凝华的概念,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温度相关知识的探究兴趣,并为以后继续学习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

《升华和凝华》是第十二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法建议★

通过讲解干冰和樟脑丸等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出基本的概念,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因此通过课本上的文字、图画与结合搜集到的相关视频来进一步进行升华凝华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结合课本上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升华和凝华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多前面知识的学习,已经具有关于物质三态、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等知识,具有了初步的观察实验、分析和推理能力,具有初步的控制变量、转化的思想,初步的实验探究的思想。学生可用探究冰的熔化过程、水的汽化过程、水蒸气的液化过程来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过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相互交流启发,展开讨论,并引导他们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学法引导★

《汽化与液化》这一节从自然现象及学生生活经验入手,以干冰和升华和樟脑丸的变小为例引入知识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碘的升华与凝华,最后介绍在生产生活中常见现象的升华凝华;最后总结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以及分析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和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2)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难点: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约2分钟)

用多媒体演示干冰的升华和樟脑丸的变小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想一想,舞台上的云雾缭绕是什么现象,为什么我们放在衣橱中的樟脑丸会变小呢?为什么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呢?

【设计意图】置疑,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

(一)升华(约15分钟)

教师: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科学的实验来进行升华知识的讲解。

升华实验

科学探究:碘的升华与凝华

1.提出问题:把少量碘放入烧瓶中,瓶口盖上玻璃片,开始加热并观察瓶内有什么变化?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使得碘冷却,又会发生什么变化?(约2分钟)

2.猜想假设:加热时,没有出现液体,碘直接变成气体;冷却时也是由气体直接变成固体。(约2分钟)

教师:好,大家想想怎么合理的设计一下实验呢?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表格:

(1)按照课本上的图画,进行实验台的搭建;

(2)把少量碘放入烧瓶中,瓶口盖上玻璃片,开始加热并观察瓶内有什么变化;(3)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使得碘冷却,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让几组同学同时进行试验;并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

5.分析与论证

在试管中放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热水中。当固态的碘变为碘蒸气充满试管后,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碘蒸气又会变为固态的碘。

教师:中间过程中物质有液态的物质出现吗?这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没有。说明由碘固态直接变成了碘蒸气,不经过熔化和汽化过程,而碘蒸汽从气态直接变成碘固态,也没有经过凝固与液化过程。

教师:对,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

 6.交流与合作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实验,加深学生对升华的概念的理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总结: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叫升华。

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我们在生活中有很多升华的例子,比如:舞台上的干冰升华时舞台显得缕缕青烟缠绕;自学课本23页,了解升华的另外一种应用:人工降雨。

【设计意图】展示升华现象的应用。

(二)凝华

1.知识导入。(约2分钟)

教师:想一想,霜是怎么样形成的;冰花又是怎么样形成的;白炽灯泡为什么会变黑?

【设计意图】置疑,引出概念。

2.凝华(约2分钟)

凝华:物质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

凝华时气体会放出热量。

【设计意图】给出具体的定义和解释。

3.生活现象(约2分钟)

教师:大家观看一下霜、雾凇、冰花的素材,根据上述知识给出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给出生活现象的解释。

(三)物态变化中的吸热、放热

教师:结合前两章的知识,对物态变化中的吸热放热现象进行一个总结。

吸热:熔化、汽化、升华

放热:凝固、液化、凝华

三、课堂小结(约1分钟)

让学生归纳这节课学到的知识。

四、课堂例题(约4分钟)投影

1.为缓解旱情,我市多次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即通过在空中喷洒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喷洒干冰的作用是(C)

A.使空气液化  .使空气中的小水珠汽化

C“干冰”熔化变为雨水

2.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起“雾”或结“冰花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玻璃窗上的“雾”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

B.玻璃窗上的“冰花 ”是水蒸气升华生成的

C.“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五、达标测试(约3分钟)学案

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单独完成3道题,对学生错误的题目进行讲解。

六、布置作业(约1分钟)

回家后可以对感兴趣的知识进行上网查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以及达标测试演练、课后作业等方式,是运用不同的手段来考核评价学生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升华:

凝华:

吸热:

放热:

★教学反思★

教学中可采用实验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自己得出结论。本节课通过对碘的升华凝华现象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通过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

文档

沪科技版九年级物理《升华与凝华》教学设计

《升华与凝华》教学设计★整体设计说明★通过这个教案的设计,一方面方便教学的开展,使教师更好地实施教学,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温度的理解,让学生了解升华与凝华的概念,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温度相关知识的探究兴趣,并为以后继续学习知识奠定基础。★教材分析★《升华和凝华》是第十二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教法建议★通过讲解干冰和樟脑丸等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