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淼杰
Mar.2014目录
•理论背景
•产品多样化与产业内贸易
•规模经济递增
•克鲁格曼规模递增模型
•Melitz模型
•深度边际与广度边际
•外商直接投资
•公司内部交易
2理论背景
产生背景
•二战后发达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形势逐渐取代了南北产业间贸易形势
•发达国家间的要素禀赋,技术差异没有大的差别
•之前学习的模型全部假定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的,而这不是一个完全贴近事实的假设
•克鲁格曼模型的创新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之前贸易模型中对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假设,使用了垄断竞争的模型。
3第一节 产品多样化与产业内贸易
以往模型回顾:
•李嘉图模型强调的是技术的不同产生国际贸易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强调要素禀赋的不同造成国际贸易
•特定要素模型强调了要素禀赋的不同和某种要素只能特定用于生产某产品的性质产生国家贸易
完全竞争假设不贴近现实:
•大量国际贸易是由公司完成的,而这些公司间的竞争格局以垄断竞争为主;
•对贸易的干预倾向于使得本国企业在市场中占有一些优势
4第一节 产品多样化与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指数
•行业内贸易指标(IIT):
IIT=1-(|X-M|)/(X+M)
•X 表示一个行业的出口,M表示一个行业的进口
•对于一个行业而言,如果只有行业间的贸易,那么要不X=0,要不M=0,那么该指数就为0。如果只有行业内贸易,那么X=M,这样该指数就为1。
•表5-1列出了西方各主要工业国的行业内贸易的平均水平。
由表可见各国的行业内贸易指数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上升。
5第一节 产品多样化与产业内贸易
表5-1 西方各主要工业国家行业内贸易水平
6
第一节 产品多样化与产业内贸易
•一国究竟在哪些行业会有较高的行业内贸易,在哪些行业
会有较低的行业内贸易?
•美国的典型经验事实:
–有些简单产品,既有属于其比较优势的玉米,也其比
较劣势的原油,美国贸易量较低
–有些复杂产品,例如成像设备,属于美国有比较优势
的产品,其贸易量较高
–有些简单产品,例如纺织品和化工产品,美国既没有
明显的比较优势也没有明显比较劣势,贸易量较高
•余淼杰(2011)研究发现,中国的行业内贸易与美国上述三
个特征也相似。说明行业内贸易与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没有
太大关系。
7第一节 产品多样化与产业内贸易
•为什么会存在产业内贸易呢?
•对多样化产品的偏好
•假设经济体中仍有两类产
品:食品和电脑。不过,
与以前相比,不只有一种
食品种类。这里考虑两种
:大米和面粉。消费者可
以消费仍一种(或两种)
来得到满足。
图5-1 多样性的偏好
8
第一节 产品多样化与产业内贸易
•假定在封闭经济中,消费者只能消费面粉,但在开放贸易后,消费者可以进口大米(即接触到更多的产品品种)。9
•假如大米价格上涨,
那么预算线会由CD线
变为DE线
•如果是在封闭经济下
的话,消费者只能花
DE的支出来保持原来
的效用水平。
•如果大米也可供选择
的话,消费者可以花
更少的钱(与DE平行
的F线)来达到相同的效用水平。
图5-2 消费品种增多导致福利上升
•完全替代时,消费者无差异曲线是一条直线,则在给定的预算约束下,要么有无数个解(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
束线平行),要么只有角点解(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
线不平行)。
•完全互补时,消费者无差异曲线是与 x、y 轴平行的折现,在给定的预算约束下,解都相同。
10第一节 产品多样化与产业内贸易
外部规模经济递增
•从整个行业的角度解释
•行业内企业数量的扩大会造成外部经济,使得企业的成本下降
内部规模经济递增
•从单个企业角度解释
•企业规模扩大使得平均成本下降
•主要因为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固定成本被摊薄
11第一节 产品多样化与产业内贸易
通常认为,如图所示,当企业规模较小时,容易出现规模经
济递增的现象。但是当企业膨胀到一定程度时,则变为规模
报酬不变。即投入翻倍,产出也翻倍。最后,如果企业太太了,内部协调成本会较大,则又会出现规模经济递减。
12
第二节 克鲁格曼规模递增模型
•克鲁格曼认为:发达国家之间产生的贸易,是因为它们生产不同的具有一定可替代性的差异化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市场得以扩大,厂商愿意多生产来降低它们之间的固定成本,从而享受到规模经济递增的好处。
•作为一个完整的贸易模型,它必须能回答以下问题。
–第一,贸易能否促进国民福利的上升?
–第二,开放贸易之后,消费者每种产品消费得更多还是
更少?
–第三,开放贸易之后,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品种是上升还
是下降?
–第四,开放贸易之后,企业都能存活吗?还是存在达尔
文所描述的“优胜劣汰”的现象,即较强的企业存活下
来,并做大做强?而较弱的企业被淘汰出局?
13模型假设
•生产函数:Li=a+byi, yi是产品i的产出
•所有企业都是对称的,也就是同质的
•C=WL=Wa+Wby; AC=WL/y=Wa/y+Wb; MC=Wb
•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利润最大化(MR=MC); 长期利润为零(P=AC)
14封闭经济下的均衡
首先考察MR=MC这一均衡条件:
•在垄断竞争中,价格是产量的减函数:P=P(y)
•所以边际收益:MR=P(1-1/e),其中e是需求价格弹性,表示为e=-(dy/dP)×(P/y)
•MR=MC: P/W=b*e/(e-1)=b*[1+1/(e-1)]
•假设需求价格弹性随着消费的增加而减少,那么消费增加会导致e的减少,从而导致P/W的上升。得到MR=MC曲线。
15封闭经济下的均衡
检验需求价格弹性假设:
•A点需求弹性:
•人均消费上升,A点沿直线下行,A点需求弹性越来越小
•证明了需求弹性是人均消费的减函数
16封闭经济下的均衡
•均衡第二式 P=AC : P/W=a/(Lc)+b
•上式运用了市场出清条件:y=Lc
•随人均消费上升,真实工资上升
•以上两个均衡条件决定了均衡的P/W和消费c。如图所示:
17封闭经济下的均衡
•出清时,产品品种的数量需满足:
•上式左边为总劳动力供给,右边为总劳动力需求,解得:•结论:最优的产品多样性与经济体大小、固定成本、边际成本、人均消费量等有密切关系。
18
开放后的福利变化
•贸易的情形下:L增加了,即对该产品需求的人数增加
•P=AC曲线向下移动,MR=MC曲线不变
•对每种产品c减少,P/W也减少,真实工资上升
•结论:贸易会使得每种产品的消费量减少,进而消费价格弹性增加,从而降低了均衡价格,提高了实际工资。消费者从中得益。
19开放后的福利变化
•P/W的降低可以理解为工资不变,但产品价格相对下降。•由于产品价格的下降,从AC 曲线我们可以知道产量是增加的。任何厂商在有贸易的情况下,都会比没有贸易的情况下生产更多。(规模效应)
20开放后的福利变化
如果我们把P/W的降低理解为工资相对上升,但产品价格相对不变,我们是不是就不能应用上图说明呢?
•是的,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企业的平均成本曲线就不会固定不变,而是会向右移动,类似的分析之后,我们也可以得
出相同的结论。
为什么每种产品的产量增加了,但是刚才却推出了每种产品
的人均消费下降了?
•这是因为开始贸易以后,总的消费人口变为国内人口和国外人口之和,故即使人均消费下降的情况下,总的需求仍然会
变大,解释了上面的矛盾。
21开放后的福利变化
产品的种类数量变化:
•L表示劳动力总量;下角标p表示生产,下角标c表示消费,下角标0表示贸易前,下角标1表示贸易后;上角标*表示外国,不加角标表示本国
•1、本国在贸易后生产的产品种类下降
–贸易前后,本国的劳动力没有变化,但每个生产商生产产品的数量上升,即y1>y0,则生产产品数量下降
•2、两国总共的生产产品种类在贸易后减少
–外国在贸易后产品种类下降,则总产品种类下降。即
–这就是克鲁格曼所说的“选择效应”——部分企业被淘汰出局
22开放后的福利变化
•规模效应:每种产品的产量增加。
•选择效应:每个国家的 N 会下降( L=N*(a+by))
23开放后的福利变化
产品的种类数量变化:
•3、一国的消费者在贸易之后消费的产品种类上升–由于在贸易之后,c1 24 克鲁格曼模型(小结) 克鲁格曼模型的主要发现可概括为,一国开放之后,贸易使得: •消费者福利上升。 •消费者消费了更多的商品种类;但对于每种商品,人均消 费量变少了。 •对于每个国家的消费者,可供消费的产品总量变多了。 •在世界市场上,总的产品总类变少了,公司的总数目变少了,但每个公司的产量变大了。 25克鲁格曼模型(小结)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垄断竞争模型 26克鲁格曼模型(小结)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资本要素充足的本国(即美国)专业化生产资本密集的服装,并出口到其它国家。而劳动要素充足的外国(比 如中国)则专业化生产劳动密集的食品,并出口到其它 国家 •垄断竞争模型 •由于产品的差异化,假设每个国家生产不同种类的服装。 由于存在规模效应,外国会出口一部分的服装,本国也 会出口一部分的服装,这种服装产业内部的贸易就是同 行业内贸易。如果本国是资本要素充足,那么还是在服 装行业具有比较优势。它出口的服装会多于进口的服装。 27克鲁格曼模型(小结) •行业间贸易反映了比较优势 •行业内贸易反映了规模效应和消费者可选择种类的增加。•垄断竞争模型并不能预测什么工厂开在什么国家,但是拥有生产这些差异化产品的优势,会使得这些国家出口 该类产品的数量大于进口该类产品的数量。 •行业内贸易的重要性取决于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似性,如果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类似,那么更可能存在行业内贸 易,如果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比较大,那么更可能 存在行业间贸易。 •与描述行业间贸易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不同的是,行业内贸易没有类似的收入分配的效应。 28第三节 企业异质性和国际贸易的实证研究 •新贸易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 •研究重点在异质企业上,考虑企业层面异质性来解释更多新的企业层面的贸易现象和投资现象 •新贸易理论有两个分支,一是Melitz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另一个是Antras为代表的学者提 出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 –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主要解释为什么有的企业会从事出口贸易而有的企业则不从事出口贸易 –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主要解释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会选择公司内贸易、市场交易还是外包形式进行资源配置 –二者同时都研究了什么决定了企业会选择以出口方式还是企业直接投资方式进入到海外市场 29Melitz模型 •Melitz将厂商异质性引入克鲁格曼的产业内贸易模型中, 来解释国际贸易中企业的差异和出口决策行为。 •模型假定: 1.存在两个对称的国家,各国均有一个生产部门,一种生 产要素——劳动L 2.垄断竞争和冰山贸易成本t≥l(任何运输的产品在运输途 中都会有部分被损耗掉) 3.存在不变的边际成本和三种固定成本,也就是开发新产 品需要支出的成本(支出之后要转化为沉没成本)和两种 进入市场的固定成本。 30 Melitz模型 •模型根据边际成本或者生产力的差异,将厂商分为出口型厂商(Export firm)、 国内型厂商(Domestic Firms) 和非生产型厂商(Non-producers)三种类型。 •出口型厂商边际成本最低(生产力最高),同时在国内外销售;国内型厂商边际成本次之只能在国内市场上销 售;非生产型边际成本最高,最后会被驱逐出市场。 31Melitz模型 •贸易自由化通过选择效应和再分配效应会使整个产业的总生产力水平提高 •选择效应: 国内市场选择效应是指边际成本最高的企业通过竞争被驱逐出市场 出口选择效应是指边际成本最低的企业进入出口市场 •再分配效应:异质企业条件下的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在不同厂商之间的分配 32Melitz模型 •Melitz 的模型将异质性企业和行业生产率联系起来,通过微观经济结构解释宏观层面上出口活动在经济增长过 程中的作用。 存在自然选择的效应:出口活动增加了预期利润,吸引更多厂商进入,提高了现有厂商生产率的临界值,将生 产率最低的厂商驱逐出行业,提高行业平均生产率水平。 存在资源配置效应:出口活动促使生产率较高的厂商扩大规模,促使生产率较低的厂商收缩规模,资源从低生 产率厂商流向高生产率厂商,这个效应同样提高了行业 平均生产率。 33Melitz模型 •扩展模型 •Melitz 和Ottaviano(2008) :检验了贸易自由化引起的国家间竞争均衡结果非对称的情况 •Falvey 等(2005):检验了国家之间技术生产率非对称的情况 •Bernard 等(2007):采用了将异质性企业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条件以及国家间要素禀赋非对称条件相结合的 方法,其模型预测了由厂商引起的跨行业的资源重新配 置 34深度边际与广度边际 •贸易摩擦对贸易流量的影响可以分解为深度边际(intensive margins)和广度边际(extensive margins) •深度边际是指每个出口商的贸易额 •广度边际是指所有出口商的数量。 •在 Melitz 模型中,贸易可变成本的上升对深度边际有相反的两方面的效果。 高的贸易可变成本降低出口商的出口额,这使得总厂商出口量缩减 可变成本的增加意味着一些以前接近出口生产力门槛的厂商在不能生产充分的利润支付固定的出口成本从而不 得不退出出口市场 这间接提高厂商出口额的均值。 35外商直接投资 •Helpman,Melitz和Yeaple(2004) 拓展了Melitz模型,考虑了建立海外分公司的决策,即企业以出口还是FDI的形式进行国际化。 Helpman,Melitz和Yeaple(2004)的研究表明企业究竟是选择出口还是FDI是由企业根据其生产率预先决定的。 FDI的固定成本大于出口的成本,虽然FDI没有运输成本,但是固定成本要高得多。企业生产率差异使得企业可以 进行自我选择。 只有生产率最高的企业才会成为公司,生产率处于中等水平的企业出口,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在国内市 场销售。 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