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肌内注射法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17:04:11
文档

肌内注射法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肌内注射法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肌内注射法是将少量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内的方法。主要用于由于药物或病情因素不宜口服给药;要求药物在短时间内发生疗效而又不适于或不必要采用静脉注射;药物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不适于皮下注射者。肌内注射亦可引起一些并发症,如疼痛、神经性损伤、局部或全身感染、疾病传播、硬结形成、针头堵塞及过敏性休克等。临床表现及预防处理与皮内注射、皮下注射基本相同,此处不予重复叙述。本节详细叙述肌内注射发生的其它并发症。【并发症】疼痛【发生原因】1.针刺入皮肤的疼痛,推药时药物刺激皮
推荐度:
导读肌内注射法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肌内注射法是将少量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内的方法。主要用于由于药物或病情因素不宜口服给药;要求药物在短时间内发生疗效而又不适于或不必要采用静脉注射;药物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不适于皮下注射者。肌内注射亦可引起一些并发症,如疼痛、神经性损伤、局部或全身感染、疾病传播、硬结形成、针头堵塞及过敏性休克等。临床表现及预防处理与皮内注射、皮下注射基本相同,此处不予重复叙述。本节详细叙述肌内注射发生的其它并发症。【并发症】疼痛【发生原因】1.针刺入皮肤的疼痛,推药时药物刺激皮
肌内注射法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肌内注射法是将少量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内的方法。主要用于由于药物或病情因素不宜口服给药;要求药物在短时间内发生疗效而又不适于或不必要采用静脉注射;药物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不适于皮下注射者。肌内注射亦可引起一些并发症,如疼痛、神经性损伤、局部或全身感染、疾病传播、硬结形成、针头堵塞及过敏性休克等。临床表现及预防处理与皮内注射、皮下注射基本相同,此处不予重复叙述。本节详细叙述肌内注射发生的其它并发症。

【并发症】     疼痛

【发生原因】

1.针刺入皮肤的疼痛,推药时药物刺激皮肤的疼痛。

2.一次性肌内注射药物过多、药物刺激性过大、速度过快。

3.注射部位不当,进针过深或过浅等都可引起疼痛。

【临床表现】

1.注射局部疼痛、酸胀、肢体无力、麻木。

2.下肢及坐骨神经疼痛,严重者可引起足下垂或跛行,甚至可出现下肢瘫痪。

【预防及处理】

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

2.掌握无痛注射技术。穴位按压肌内注射法,按压的穴位为关元俞、太冲等穴位。进行肌内注射前,先用拇指按压注射点10s,而后常规皮肤消毒,肌内注射。用持针的手掌尺侧缘快速叩击注射区的皮肤 (一般为注射区的右侧或下侧)后进针,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疼痛。

3.配制药液浓度不宜过大,每次推注的药量不宜过快过多。股四头肌及上臂三角肌施行注射时,若药量超过2ml时,须分次注射。用生理盐水注射液稀释药物后肌内注射,比用注射用水稀释药物后肌内注射,能减轻患者的疼痛。

4.轮换注射部位。

【并发症】         神经性损伤

【发生原因】

主要是药物直接刺激和局部高浓度药物毒性引起神经粘连和变性坏死。

【临床表现】

注射当时即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和活动范围减少。约一周后疼痛减轻。但留有固定麻木区伴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发生于下肢者行走无力,易跌跤。局部红肿、疼痛,肘关节活动受限,手部有运动和感觉障碍。

【预防及处理】

1.慎重选择药物,正确掌握注射技术等方面严格把关。

2.注射药物应尽量选用刺激性小、等渗、pH值接近中性的药物,

3.注射时应全神贯注,注意注射处的解剖关系,准确选择臀部;(、)上臂部的肌肉注射位置,避开神经及血管。为儿童注射时,除要求进针点准确外,还应注意进针的深度和方向。

4.在注射药物过程中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放射痛,应考虑注入神经内的可能性,须立即改变进针方向或停止注射。

5.可用非手术治疗法,行理疗、热敷,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将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对完全性神经损伤,则尽早手术探查,做神经松解术。

 

【并发症】         局部或全身感染

【发生原因】

注射部位消毒不严格,注射用具、药物被污染等。

【临床表现】

注射后数小时局部出现红、肿、热和疼痛,局部压痛明显。若感染扩散,可导致全身菌血症、脓毒败血症,患者出现高热、畏寒、谵妄等。

【预防及处理】

与皮下注射法相同。出现全身感染者,根据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

【并发症】          针口渗液

【发生原因】                               

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药液,每次注射药量过多,局部血液循环差,组织对药液吸收缓慢。

【临床表现】

推注药液阻力较大,注射时有少量液体自针眼流出,拔针后液体流出更明显。

【预防及处理】

1.选择合适注射部位。选择神经少、肌肉较丰富之处。

2.掌握注射剂量。每次注射量以2~3ml为限,不宜超过5mI。

3.每次轮换部位,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

4.注射后及时热敷、按摩,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药液吸收。

5.在注射刺激性药物时,采用Z字形途径注射法预防药物渗漏至皮下组织或表皮,以减轻疼痛及组织受损。具体步骤如下:①左手将注射部位皮肤拉向一侧。②右手持空针,呈90°插入,并固定。③小心地以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固定注射器基部 (但不可松开对组织的牵引),再以右手反抽注射器活塞,确定无回血后,缓慢将药液注入,并等10s,让药物散入肌肉,其间仍保持皮肤呈拉紧状态。④拔出针头并松开左手对组织的牵引。不要按摩注射部位,因按摩易使组织受损,告诉患者暂时不要运动或穿紧身衣服。

文档

肌内注射法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肌内注射法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肌内注射法是将少量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内的方法。主要用于由于药物或病情因素不宜口服给药;要求药物在短时间内发生疗效而又不适于或不必要采用静脉注射;药物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不适于皮下注射者。肌内注射亦可引起一些并发症,如疼痛、神经性损伤、局部或全身感染、疾病传播、硬结形成、针头堵塞及过敏性休克等。临床表现及预防处理与皮内注射、皮下注射基本相同,此处不予重复叙述。本节详细叙述肌内注射发生的其它并发症。【并发症】疼痛【发生原因】1.针刺入皮肤的疼痛,推药时药物刺激皮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