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少年维特之烦恼》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之我见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17:04:17
文档

《少年维特之烦恼》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之我见

《少年维特之烦恼》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之我见内容提要:《少年维特之烦恼》于1774年发表后,传至中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国现代提倡“洋为中用”时对中国现代文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关键字词:影响契机模式歌德是德国古典文学与民族文学作家之一,其一生成就辉煌,特别是1774年出版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它的出版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一次轰动事件,并且在世界上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经久不息。“五四”运动时期,大量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主张“洋为中用”以发展中国文学,郭沫若及一些文学团体(如创造社)特别注重翻译歌
推荐度:
导读《少年维特之烦恼》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之我见内容提要:《少年维特之烦恼》于1774年发表后,传至中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国现代提倡“洋为中用”时对中国现代文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关键字词:影响契机模式歌德是德国古典文学与民族文学作家之一,其一生成就辉煌,特别是1774年出版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它的出版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一次轰动事件,并且在世界上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经久不息。“五四”运动时期,大量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主张“洋为中用”以发展中国文学,郭沫若及一些文学团体(如创造社)特别注重翻译歌
《少年维特之烦恼》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之我见

内容提要:《少年维特之烦恼》于1774年发表后,传至中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国现代提倡“洋为中用”时对中国现代文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字词:影响        契机        模式

歌德是德国古典文学与民族文学作家之一,其一生成就辉煌,特别是1774年出版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它的出版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一次轰动事件,并且在世界上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经久不息。“五四”运动时期,大量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主张“洋为中用”以发展中国文学,郭沫若及一些文学团体(如创造社)特别注重翻译歌德的作品,其长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自不例外。

《少年维特之烦恼》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亦是有着巨大的影响,使之受益匪浅。无论是从内涵到外延,还是从思想到行为;无论是从内容到形式,还是从结构到创作;无论是从体裁到美学特征,还是从作品到人物,无不发生着影响。其中受其影响最大者首推郭沫若先生及其作品。

首先,因其创作的背景及人物精神吻合了中国现代的时代特征,这是造成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的一个契机,为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模式。

“我想我歌德的著作,我们宜尽量多多介绍、研究。因为他处的时代---‘狂飙时代---同我们的时代很相近!我们应该接受他的经验的地方很多。” ①郭沫若曾这样直接谈过自己的观点。

当年,政治文学一切反旧反封建,力主新,发展新文学,以及后来适应(反封建斗争)发展的需要。“这部曾要轰动整个欧洲的作品,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那就是对现实的厌恶和否定,对新生活的憧憬和追求。”②这也充分体现主人公欲摆脱厌倦人生的情绪,逃离“令人窒息的社会”和“无所作为无聊乏味的人性”,追求个性的,情感的自由,同时也追求政治的,人生的自由,充分展示人物的叛逆精神,这不正是呼出时代的最强音吗?

“汉堡总牧师哥策(117-1786)看到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含有潜在的政治危险性,他抨击这部小说挖掉了全部道德的根基,美化通奸与自杀,声称谁像维特似地轻视自己的生命,谁就会成为弑君者。”③时代不正是需要这样的人吗?

无论是创作背景,时代特征,还是人物精神都给人造成了巨大的震撼,特别是维特的那种人格魅力,更是震撼人的心灵,在文学上又形成了一大特征,为文学创作发展提供了模板。

其次,就其创作而言,对中国现代文学有着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创作原则,创作方法,创作目的,内容及其取材,无一不受影响,在郭沫若先生的许多作品里得到充分的体现。

“出自真实之手的诗的面纱”歌德的这一创作原则虽言在诗作上,在小说上也适用,它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提供了一点借鉴,为文学创作确立创新了一条原则。

而典型似乎又是另一大原则。

“我写东西时,我便想起,一个美术家有机会从许多美女中撷取精神体,集成一个维纳斯女神的像,是多么宠幸的。我因不自揣,也摹仿这种敌智,把许多美女们的容姿和特性合在一炉而治之,铸成那主人公绿带,不过主要的美点都是从极爱的人儿那儿撷采来的。”④创作永远是需要典型的,没有典型便构不成小说,就会冲淡作品的主题,破坏人物的形象,也表达不出作者创作的意图;鲁迅先生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也曾说过,他所写的人也是一个组合体,也许是北京人的脸,南京人的眼,天津人的口不等,如此不也有很多“维纳斯”吗?像祥林嫂、“豆腐西施”、孔乙已!

创作原则可鉴,而创作方法又是多样的,人道主义,人道主义,人文主义,写实主义及自然主义。

写实不正是“自由”与“自忏”的表白吗?

而自然主义更是表现明显。“歌德作为狂飙突进运动的主将,接受卢梭返回自然的观点,在谊咒一切不自然的存在的同时,热情讴歌一切‘自然’的东西作品中,有的是对自然风光的诗意描给,对宗法制家村的美化,对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普通人的赞美。维特拥自然后且种‘奇妙的欢愉’,和村姑村童相处‘快活得什么似的’。而他对绿蒂的爱慕也大半起因于这个普通女子质朴大方的自然本色。”⑤

无论哪种创作方法都是有价值的,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提供了范例。而其创作目的又是与中国现代现实又彼此呼应。

“歌德则通过莎士比亚认识到个体的要求,势必使个体与整体发生冲突,并导致个体的悲剧性结局,这也是他行将创作的两部作品的中心思想。”⑥

创作目的,可谓是文学创作的前提与指导,然后由此拓展,确定内容,选取材料。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选材则是“直接取材于社会现实,向黑暗腐朽的德国封建王朝提出了强烈的和控诉,反映出觉醒的德国青年一代的要求以及精神苦闷。”⑦而鲁迅则是认为要写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从而使人们能清醒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从麻木中清醒过来,从而自救,这不得不说是受其影响,还有郭沫若的创作也是这样。

再次,《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美学特征,作品结构布局及创作特色,影响着一大批早期作家,郭沫若应推为首席代表,特别是他的《喀尔美萝姑娘》与之有着相当惊人的相似之处。如在美学特征上二者的笔调都带有缠绵悱恻感伤哀怨的特色。无论是《少年维特烦恼》内的维特和绿蒂,还是《喀尔美萝姑娘》中的“我”与卖喀尔美的姑娘都是如此;同时他们都以自我生活经历和感情经历为原型;布局中主人公最终仍是找不到出路,心灰意冷之际“携手”走进天堂。

再看一看两者的创作特色,作者情调的感伤美与作者以“自我为原形进行创作,都有相似之处,同为两者的共同创作特色。

全观两文,不能不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对郭沫若的创作有着巨大影响。

另外《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表现形式及内涵、外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影响作品本身或影响部分作家本人,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第一人称书信体体栽影响了一大批作家及创作大量类似的作品《落叶》、《喀尔美萝姑娘》和《叶罗提之墓》,另外,还有庐隐的《或人的悲哀》、《一封信》,冰心的《遗书》,蒋光慈的《少年漂泊者》、《一封未寄的信》,王以仁的《流浪》,王思玷的《几封用S署名的信》,何培良的《六封信》,潘垂统的《十一封信》等,莫不是受其影响。这不难也形成“维特热”,“歌德热”。

而内心独白与直白又是不可或少的,“从相识的第一瞬间起,就意气相投”,“你必然给她的整个一生造成永远无法弥补的空虚”,何等精彩,又何其迷人,像上文提及的作家,在形式上主人公写给某个知已者的信函,便恰似如此,这都说不是受其影响吗?

此外,《少年维特之烦恼》通篇充满浓郁的诗意,也在各作品中得以充分体现。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语言描绘是那样朴实而又优美,诗意与真情全在这朴实而优美的语言里得以充分的体现;而中国现代文学则不会忘了“洋为中用”,借鉴还是好的。

正是因为《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传入,郭沫若翻译其书也间接影响郭沫若本身及推进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发展,特别是郭沫若早年的创作思想受歌德的影响相当深,就他个人概括为五点共鸣:“第一,主情主义;第二,泛神思想;第三,对于自然的赞美;第四,对于原始生活的景仰;第五,对于小儿的推崇。”⑧

虽然《少年维特之烦恼》里的一部分消极思想也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但整体而言,这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无论是就作品本身而言(如《三叶集》、《喀尔美萝姑娘》、《或人的悲哀》),还是对作家影响而言(如郭沫若、宗白华、庐隐)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无论是造成“维特热”还是“歌德热”,我们都不可否认其影响之巨,不能削减其影响地位,也不可磨灭“洋为中用”的功绩。

美国比较文学家约瑟夫·T·肖曾谈到“有创作性的作家,并不一定是发明家或别出心裁,而是能借鉴别人的东西揉进新的意境,在造就完全属于他自己的艺术品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人。”⑨

                                                                              

注释:

①《郭沫若文集》第十卷第20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②《外国文学精解》第87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10月版

③《少年维特之烦恼》前言第14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④《古典作家论典型》第111页,广西人民出版社

⑤同②第88页

⑥同③第9页

⑦同②第93-94页

⑧《歌德与中国》第137页,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年7月版

⑨「美」约瑟夫·T·肖《文学借鉴与比较文学研究》引自张隆溪选编《比较文学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4页。

文档

《少年维特之烦恼》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之我见

《少年维特之烦恼》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之我见内容提要:《少年维特之烦恼》于1774年发表后,传至中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国现代提倡“洋为中用”时对中国现代文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关键字词:影响契机模式歌德是德国古典文学与民族文学作家之一,其一生成就辉煌,特别是1774年出版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它的出版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一次轰动事件,并且在世界上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经久不息。“五四”运动时期,大量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主张“洋为中用”以发展中国文学,郭沫若及一些文学团体(如创造社)特别注重翻译歌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