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创造学,是教会人们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新事物、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产生新思想、推出新产品等,以满足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动过程,研究创造活动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创新能力的科学。
关键词:创造学 思维 创新
十周的《创造学》这门课程马上就要结束了,但它却给我留了很深的印象,让我学到很多在开发与应用创造性思维的知识,使我受益匪浅,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老师讲述课程的风格。在星期六下午的4节课中老师不单单是自己在上面向我们叙述,还要我们自己善于观察生活,每个星期要写出自己的发现与设想,这极大地的提高了我们的观察水平,而且让我们每个人上去说,不仅仅是开发我们的创造学思维了,还提高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好的台风。让我们积极去思考,提升我们的创造性能力,让我们充实完满地学习完这门课程。
一 什么是创造学
在对我对这门课发表看法之前,我想我有必要阐明下什么是造学。创造,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新事物、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产生新思想、推出新产品等,以满足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动过程。创造学就是研究创造活动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创新能力的科学。分析创造力的影响因素,目的是使发明人在创新过程中有意识地扬长避短。创造力的影响因素有正反两个方面。但是创造不是简单的思维活动,我们看似平常无奇的东西,或许都习以为常了,却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推敲才得来的。创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不管是在学习、生活,还是在思想上都存在阻碍我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因素。《创造学思想录》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1866年,一个衣荷华州的农民望着紧挨他的田边正在修建的横跨美洲的铁路,看见铺好的铁轨和驶过的火车,他想,所谓铁路不过就是铁轨和火车。他没有看见什么呢?他的产品可以更快地得到更多的市场,他们从此就要全力与来自外地的产品竞争,在一星期之内人们就可以从东海岸到达西海岸。人们可以分享知识,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相聚,可以结婚。他看见了钢铁和车轮,但是他没有看见随后将会发生的事情。这告诉我们创造学要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科学家埃尔伯特·森特·格奥尔基说:“创造性思维就是以不同于人的方式看同样的事情。”第一个看到无用的锯末想到可以用它压制成引火燃料的人,获得了与众不同的成功。第一个看到块状焙烧苏打想到用它做冰箱除臭剂的人,也成功了。第一个看到牡蛎就想到吃的人也成功了。 在此看来,创造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摹仿、重复、循规蹈矩、似曾相识,大多数人都能想到的绝不是好的创造,实际上根本就谈不上创造。好的创造必须是新奇的、惊人的、震撼的、实效的。 而创造学正是要告诉我们如何打破常规,从生活中发现美,从另一个角度发现真理。
二 为什么要学创造学
对于很多事,我们都会问一句为什么,在现代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一件没有价值的事情是没有人会做的。那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说。
一从人类历史来看,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发明的历史,否则人们至今还只能生活在茹毛饮血的时代。没有发明创造,就没有人类社会的繁荣与昌盛,就没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现代文明。创造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能力,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存在和发展着。从创造的动力系统来说,好奇心是人类的固有本能;从创造的能力系统来说,人的思维能力具有先天的遗传基础,一个正常发育的个体其认知和思维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实现。因此,从好奇心、从人类固有的认知能力出发,从创造的动力系统和能力系统来说,创造力都是人类固有的一种基本能力,创造潜能是人类固有的潜在能力。
二从社会发展来看, 创造已成为当今企业和社会前进和发展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它促进着社会进步,人类生产力不断提高,带给发展新的活力,呈现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繁荣景象。当前是创造发明的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国家之 间、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从现象上看是产品竞争, 从实质上看是智力竞争,是创造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造 发明的竞争。在我国,教育的最高宗旨是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创造型人才,以加速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主义的崇高理想奋斗。教育要面向未来,首先就得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事业,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而且还要教会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发明创造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正是创造教育的宗旨和目标。
三从我们自身来看,创造学开拓了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学会从多个方面来看待问题,而不拘束与本身。现实的例子就是我们安工大的李智虎学长在创造学的学习中逐渐脱离固有思想的禁锢,开拓思维取得了多项的发明创造,并申请了专利,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学习创造学不仅仅是多一项知识的了解,还是一个为我们日后的发展有着重大帮助的学科。
三 怎么学创造学
对于一个问题追根到底还是要面对一个怎么办的问题,发现和了解不是目的,解决它才是我们的要求。其实无论做什么总的来说都是分俩个方面的。一个大环境,一个自身,三七分吧。
一从环境来说,教育育人,学校要转变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精神。首先应当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即不把学生看作消极的被管理的对象,不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具有创造潜能的主体,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让学生真正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学校里如果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尊重,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个性得不到发展,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根本无从谈起。更多的开设培养创造力的专门课程。为学生开设创造学课程。我现在学的《创造学与创新能力开发》就是这么一项课程,学校还是有几分远见的。
二从自身来说,学习创造学还是要靠我们自己的,俗话说得好,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一个人自己不努力,烂泥扶不上墙,再好的环境也没有用。创造力的培养需要我们每名创造者都怀着崇高的理想,远瞩,无私奉献,勇于攀登。我们要拓展知识领域、保持可贵的好奇心、培养对问题的敏感性、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学习创造技法、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过程可以看成一个创造过程。创造过程从心理学角度可以分为准备阶段、沉思阶段、启迪阶段和验证阶段。
学习完《创造学》后,自己确实有了很大的收获,但任重而道远,在日获得生活和学习中,我将继续学习创造。
参考文献: 罗吉尔·冯·奥赫 《创造学思想录》则
俞学明 《创造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
姓名:李文彬 班级:市102 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