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5分)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参: “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2004年高考天津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 ①绿绮:古代名琴。 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案: (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 “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一挥手”正面写蜀僧弹琴的动作,“万壑松”则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音乐那种震撼人心的效果。“一挥手”的洒脱与“万壑松”的气势对比,写出了蜀僧高超的琴艺。) (2) 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作者陶醉在蜀僧的琴声中,不知不觉碧山已笼罩在一片暮色之中。这两句景物描写暗示出时间的推移,从侧面写出了琴声的魅力。) 3、从意象切入 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简单的说,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等就是意象。 意象是诗歌写作的焦点,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有意象就有诗味,无意象就无诗味。因此诗歌的写作既忌有意无象,也忌有象无意。如: “天才与勤奋作伴 成功与刻苦相连 不要期待幸运 也不要坐等明天 听天由命,是懒惰者的信条 把握人生,是勤奋者的箴言。” 这样的诗,只是一般哲理的直白,缺乏比喻象征,忽视形象,不讲意象,因而就像“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一类的小格言一样,作为格言尚可,作为诗实在不行。 高尔基说得好:“真正的诗,即使略带哲学性,总是以专讲道理的东西为羞耻。” 例2、2004年高考辽宁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 (1)答案有两种: 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清新的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2)答案有两种: 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人家绕,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著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露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4、从语言切入 首先是巧用试题信息,利用储备,读懂诗词。古人创作诗词特别重视语言的锤炼,不少诗歌都因为一个或几个字词运用精当而使整首诗生动耐读而意兴盎然。如2001年春季全国题: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阒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A * * 古诗词鉴赏专题 景(人、事) 特征 情(理) 手法 把握诗歌鉴赏的八个切入点 (2004年高考广西、海南、、陕西、内蒙、青海卷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2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回去!不如回去!” 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描写杜鹃的啼叫声“不如归去” ,便很 好地传达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 情。 形象 特 征 情思 【高考要考什么(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考了什么】 体裁: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宋词, 元曲; 题材:写景,思乡,咏怀,咏史,送别, 登临,咏物; 内容:主旨,情感,意境,诗眼,意象,语言,章法,风格; 手法 1、抒情手法可分为: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 ①寓情于事 ②寓情于物(移情于物、托物言志/咏物抒怀、托物寓理) ③情景交融(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④主客移位 ⑤运用典故 2、描写手法:动静(注意正衬、反衬)结合、虚实(想象与 现实、抽象与具体)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 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细节描写、象征、渲染、 烘托、抑扬结合、等。 3、修辞方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 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衬托、用典、互文、反复等。 命题类型: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怎样)的形象? 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4、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 的思想? 或: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 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题方法: (1)是什么形象? (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形象 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偶成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酒偷闲学少年。 (1)这首诗开头两句描画了一幅春景图。请用两字短语概括诗中描绘的景物。 淡云、轻风、丽日、红花、绿柳、碧水。 例1、阅读陆游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鹊桥仙夜闻杜鹃①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②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③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 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管,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②惊残:惊醒。 ③故山:即家乡。 这首词前三句描绘了一幅 的景象;“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运用 手法,突出了杜鹃悲切的叫声;全词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 思想感情。 参: 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 衬托 表现诗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的壮阔景象。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月斜。 (1)请简要分析“欲去问西家”中诗人“欲去”的原因是什么?“欲去”还“问”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作品是从哪两个方面刻画这一形象的? 诗人“欲去”是因为探访陆鸿渐没有遇见。“欲去”还“问”这一细节体现了诗人既有些茫然,又眷恋不舍的情感。 诗中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作品一是通过前四句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间接地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二是通过最后两句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常用语: 生机勃勃,清新绚丽,雄浑壮丽,高远辽阔,和谐静谧, 幽静,萧瑟,孤寂凄清,沉郁忧愁,开阔苍凉 楚楚可怜,寄情山水,骁勇善战,壮志未酬…… 命题角度: 1、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3、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题方法: (1)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 (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表达技巧 1、炼词炼句鉴赏
命题角度:赏析诗眼,分析诗中某个字、词的 表达效果,欣赏其中写得最妙的一联,剖析整首诗 中最震撼人心的诗句。重点考试词类是动词、形容 词、数词、色彩词、象声词和叠词等。
答题方法:
语言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古人创作诗歌大都精于炼字。你认为这首诗 第三联两句中的哪两个字特别传神?请简要说出好 在何处。
参 :“隐”和“没”两字特别传神。“隐”字 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 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 别的难舍难分的心绪。 例2 (2003年全国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古人评论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 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 眼”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