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旅游资源概念的界定
由于旅游业是一项新兴产业,其本身的发展极度为迅速,而为旅游业提供理论指导的旅游科学目前还不成熟,在旅游学术界,由于对旅游中的核心概念—旅游资源存在着泛化的理解,因此直到目前为止,对旅游资源的概念尚未形成全面统一的认识。以下几种说法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
郭来喜:“凡是能为人们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度假休闲、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人民友好往来和消磨闲暇时间的客体和劳务,都可称为旅游资源。”
保继刚:“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和中科院地理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黄辉实(1985):“旅游资源就是吸引人们前往游览、娱乐的各种事物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它们本身不是游览的目的物和吸引物,必须经过开发才能成为有吸引力的事物。”
还有学者认为,旅游资源是能够诱发旅游动机和实施旅为的诸多因素的总合。它不仅是作为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的旅游目的地,也包括旅游者和各种能传达旅游地相关信息的事与物。
分析上述各种定义,可以看出,虽然它们各自的出发点和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但就资源的基本属性而言,大体是一致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其次,旅游资源具有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吸引性。
再次,旅游资源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
最后,旅游资源不管是以单体或复合体的形式存在,都依托于一定的地域空间,是绝对不能移动的。
基于以上分析和认识,我们可以认为:旅游资源是指客观地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并因其所具有的审美和愉悦价值而使旅游者为之向往的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或社会现象。
按照这一定义,旅游资源可以是有具体形态的物质单位或复合体,如风景、文物,也可以是不具有物质形态的社会文化因素,如民情风俗。
2、旅游资源的特征
1.可观赏性
2.区域性
3.不可转移性
4.时代性
5.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
3、旅游资源的分类
(一)根据资源属性的分类
1.自然景观旅游资源
1)地文景观
2)水域风光
3)气候天象
4)生物景观
2.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指古今社会人类活动所创造的具有旅游价值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是历史、现实与文化的结晶。其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城乡风貌、宗教文化、文学艺术和饮食购物等7项构景要素。
1)文物古迹
2)民俗风情
3)城乡风貌
4)现代设施
5)宗教文化
6)文学艺术
7)饮食购物
(二)按照旅游资源的市场特性和开发发现状进行分类
1.未经开发或潜在的旅游资源
2.已经开发或即将开发的旅游资源
3.现代人工创造的旅游资源
(三)根据旅游资源的吸引级别分类
1.世界级旅游资源 如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2.国家级旅游资源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森林公园
3.省级旅游资源
4.市(县)级旅游资源
四、我国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一) 开发利用的成绩
(二) 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2、生态恶化日趋加剧
3、旅游景观破坏严重
4、传统文化逐渐变异
(三)旅游资源非持续性开发和利用的原因
导致旅游资源非持续开发利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缺乏宏观与管理
2、旅游规划不科学
3、旅游法规不完善
4、理论滞后
5、受传统自然观、价值观的影响
6、缺乏充分的市场论证和健全的信息机制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唯一争取选择,但目前我国旅游业还存在着许多不良因素制约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科学的规划与管理,依赖于健全的机制,依赖于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依赖于全体公民的共同行动,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虽任重道远,但前途无限光明,只要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我国旅游业必将更加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与旅游业发展相关的多种地理问题,旅游活动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地理环境。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及旅游决策,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可持续利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都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旅游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并影响着地理环境,人类只有保护好地理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