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工基础》科期考试题
考试类型:理论 考试时间: 90分钟 出题老师:韦艳云
考试班级: 考生姓名: 考生学号: 卷面成绩:
一、填空题(共30分,每空1分)
1.电压的实际方向规定为( )指向( ),电动势的实际方向规定为由( )指向( )。
2.测量直流电流的直流电流表应( )联在电路当中,表的“( )”端接电流的流入端,表的“(―)”端接电流的流出端。
3.电路中A、B、C三点的电位:VA=2V,VB=5V,VC=0V,则:UAB=( )V,参考点是( )点。如果以A点为参考点,则:VA=( )V,VB=( )V,VC=( )V。
4.两个均为40的电容串联后总电容为( ) ,它们并联后的总电容为( ) 。
5.两个电阻R1和R2组成一串联电路,已知R1:R2=1:2,则通过两电阻的电流之比为I1:I2=( ),两电阻上电压之比为U1:U2=( ),消耗功率之比P1:P2=( )。
6.R、L、C串联电路的谐振条件是( ),其谐振频率为( ),串联谐振时( )达到最大值。若,,则电路的谐振频率为( )Hz。
7.正弦信号u =141. 4sin(100πt –)V,其周期T =( ),频率f =( ),角频率ω=( ) ,初相角φ=( ),有效值U =( )。
8.已知一非正弦周期电压,则该电压直流分量为( ),基波最大值为( ),3次谐波有效值为( )。该电压的有效值为( )。
二、选择题(共20分,每题2分)
1.在R、L、C串联电路中,已知R=3Ω,XL=5Ω,XC=8Ω,则电路的性质为( )。
A. 感性 B. 容性 C. 阻性 D. 不能确定
2.一段导体的电阻为,将其对折后的等效电阻为( )
A. B. C. D.
3.如图所示为一正弦交流电路的一部分,电流表A的读数是5A,电流表的读数是4A,则电路中电流表的读数是( )
A.4A B.1A C.3A D.0A
4.三相对称电源绕组相电压为220V,若有一三相对称负载额定相电压为380V,电源和负载应接( )
A. B. C. D.
5.一非正弦周期电流的基波频率为50Hz,则其7次谐波的为( )
A.150 Hz B.350 Hz C.500 Hz D.700 Hz
6.一台冰箱的压缩机功率为110W,若开停比为1:2(即开机20分钟,停机40分钟),则一个月(以30天计)压缩机耗电( )。
A.25kWh B.26.4kWh C.39.6kWh D.30kWh
7. 如图,电源内阻不计,R1=1kΩ,R2=2kΩ,现有一个内阻为2kΩ的电压表并联在R2两端,读数为12V。若将此表并联在a、b两点,读数为( )。
A.24V B.22V C.6V D.18V
8.两组输电线的材料几何尺寸完全相同,分别在两种大小不同的电压下输送电能,为使线路功率损失之比为10000:1,则要求两种电压数值之比为( )。
A.10000:1 B.1000:1 C.100:1 D.10:1
9.一台额定电压为220/110V的单相变压器,原绕组接上220V的直流电源,则( )。
A.原边电压为440V B.原边电压为220V
C.副边电压为110V D.变压器将烧坏
10.交流电路中,提高功率因数的目的是( )。
A.节约用电,增加用电器的输出功率
B.提高用电器的效率
C.提高电源的利用率,减小电路电压损耗和功率损耗
D.提高用电设备的有功功率
三、判断题(共20分,每题2分)
1.理想电流源的输出电流和电压是恒定的,不随负载变化。( )
2.三相负载作星形连接时,无论负载对称与否,线电流必定等于相电流。( )
3.某实际电容器充电至100V后,将其从电路中取出来,则该电容器上的电压将长期保持为100V。( )
4.正弦量的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不断变化,因此不必选择参考方向。( )
5.大功率负载中的电流一定比小功率负载中的电流大。( )
6.在三相三线制电路中,不管负载是否对称,也不管负载接成Y形还是△形,都可以采用两表法测量三相有功功率。( )
7.总电压导前总电流270°的正弦交流电路是一个纯电感电路。( )
8.我国的工业频率为50Hz,也就是工业电压的周期为。( )
9.铁镍合金又称坡莫合金,它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硬磁材料。( )
10.R.L.C串联交流电路的阻抗,与电源的频率有关。( )
四、分析题(共30分)
1.日光灯导通后的电路模型为电阻与电感串联,其等效电阻为300Ω,等效电感为1.66H,接在220V的工频交流电压上使用,求:(1)日光灯电路的电流I,功率P及功率因数cos。(2)欲将电路的功率因数提高到0.9,应并联多大的电容。
2.(6分)在下图所示线电压为380V电路中,三相都接有220V灯泡,功率为40W,若U相灯泡的灯丝断裂,试计算此时三相负载电压、、。
4.(10分)下图电路中的开关,在t=0打开之前已经关闭长时间。
(1)求和;
(2)求和;
(3)求和;
(4)解释为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