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写景诗鉴赏指导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17:04:38
文档

写景诗鉴赏指导

一枝一叶总关情——写景诗鉴赏学案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登高必作赋”,所以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也是历年高考命题选材的一个热点。【风景诗考点】此类试题的命题角度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识别与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味与品析以及对相关表达技巧的辨析与评价等。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对考生的诗歌素养有较高的要求。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
推荐度:
导读一枝一叶总关情——写景诗鉴赏学案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登高必作赋”,所以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也是历年高考命题选材的一个热点。【风景诗考点】此类试题的命题角度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识别与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味与品析以及对相关表达技巧的辨析与评价等。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对考生的诗歌素养有较高的要求。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
一枝一叶总关情

                                 ——写景诗鉴赏学案

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登高必作赋”,所以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也是历年高考命题选材的一个热点。

【风景诗考点】

此类试题的命题角度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识别与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味与品析以及对相关表达技巧的辨析与评价等。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对考生的诗歌素养有较高的要求。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风景诗特征】

这类诗歌,或勾勒意境,或写景言志,或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

1.思想内容方面,如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方面,如借景抒情、白描、衬托(正衬、反衬)、对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移情于物、浓墨渲染……

3.语言特点方面,如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例题详解】

【例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析】两字各有其妙, 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全诗赏析】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全诗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是年南方春早,诗人行舟在青山绿水之间,恰逢春潮涌动,江水浩淼之时,远眺可见江面之开阔,近观方省悬帆之缘由。于是神思飞扬,大发感慨:咏“海日”,描“江春”,“蓦然回首”,西北而望,不觉乡愁盈怀,欲托“归雁”传书,以慰飘泊羁旅之念。

首联描青山绿水,叙诗人行踪。“客路”一词,虽为实写,却已寓乡愁于其中矣。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诗人遣词造句之工力可见一斑。

颔联写景寓理,耐人寻味:“潮平”当因“两岸阔”,“风正”方能“一帆悬”也。“风正”一词极有讲究,用“风顺”,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顺而疾,则帆就会被鼓成弧形了;用“风和”?撇开对仗不说,倘为逆风,即使“风和”,亦无法使“一帆悬”。

颈联历来脍炙人口,“海日生(于)残夜,江春入(之)旧年”,这不仅是时序的交替,而且饱蕴哲理。“日”与“春”乃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诗人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表现出具有普通意义的生活真理,令人鼓舞。较之张若虚之“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若从予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染力等层面玩味,似略胜一筹。无怪乎与诗人同时代的“燕许大手笔”燕公张说将此联“手题政事堂”,明代胡应麟誉其“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呢!

尾联仍情景相系,由大雁之北飞想“雁足传书”的传说,景实而情真,紧承三联,遥应首句,淡淡的乡思愁绪,自然溢于言表。

    纵观全诗,还有一妙处:除尾联外,其余三联均对偶,这在五言律诗中是不多见的。

【题型初探】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1)王夫之评价颔联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你认为这里的“小景”、“大景”应指什么?

 答:   

( 2)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吻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①。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①叹新丰句:化用马周困新丰的典故。据《新唐书·马周传》记载,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住在新丰的旅舍。店主人不理睬他,备受冷落。

   (1)“落灯花棋未收”一句描写了什么情境?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怀?

答:                                                                                      

   (2)本曲开头两个诗句的数量词叠用有什么妙处?请结合诗句内容进行赏析。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  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本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被贬在黄州所作。

     (1)这首词上阕写景,词人可谓一个妙手的大画家,短短几句就画出了多种景物。你认为这首词在写景上有怎样的特点?请举例分析。

答:                                                                                     

    (2)这首词下阕写人,你从中看到的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

 答:                                                                                      

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酒肆留别

李  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为全诗营造了一个令人陶醉的环境,请简析其中的“香”字在此有哪些蕴藉之意。

答:                                                                                   

   

    (2)古人评论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请简析全诗是如何把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畅的。(请分条表述)

 答:                                                       

5.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山                                     余  杭

杨万里                                     范成大

乌臼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           春晚山花各静芳,从教红紫送韶光。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忍冬清馥蔷薇酽,薰满千村万落香。

 (1)上面两首诗都是优美的写景诗,但表现手法各不相同,试作简要分析。

答:                                                         

                         

 (2)两首诗中的“掩”和“薰满”历来为人称道,请选择一处加以赏析。

答:                                                                                      

6、(2008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山居 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果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 

7、(2008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1)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1)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答:

                                  

8、(2008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问: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 

        

9、(2007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 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10、(2007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

一、【参】

    1.“小景”指风顺帆正;“大景”指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景观。   

    2.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误区透视】

    做此类题目时考生容易走进的误区有:1.不能准确地选择意象,不能有的放矢地作答。2.不懂得写景和抒情的关系,将情、景割裂开来。3.没有按照意象(诗的基础)、意境(诗的画面)、诗情(诗的内涵)来进行有效鉴赏。4对表达技巧和表现方法模糊不清。5.评析不够到位,缺少层次感。

二、【参】

    1(1)描写了纷纷落下的灯花余烬及散乱的棋局,从侧面表现了作者梦前以棋解闷,梦后独对孤灯时百无聊赖的情怀。(2)作者在此取“一”的联想意义:一点点儿梧叶芭蕉之动,都会牵动秋的愁绪、羁旅的惆怅;一声声滴落在芭蕉叶上的嘀嗒雨响,都使得愁思更浓。正是这“一点”“一点”、“一声”“一声”使得三更梦醒后的作者辗转枕上,绵绵相思、悠悠乡情涌上心头。开头两句诗的数量词叠用不仅巧妙地表现了作者愁肠百结、夜不能寐的心理状态,而且读来让人有抑扬顿挫之感,同时又渲染了孤寂惆怅的气氛,使诗句蕴含更丰富的内容,耐人寻味。

    2.(1)一是描写柳花微妙(或淡淡)的香味儿,写出春之气息;二是夸赞了酒肆里的酒香;三是暗含了朋友之间情谊的浓厚。(2)先写酒店姑娘的劝酒,让诗人感受到了他人的热情;再写一群青年朋友前来相送,让诗人感觉到了真挚的友情;三写把酒言欢“各尽觞”的场景,让诗人产生了“欲行不行”的留情;四是“东流水”与“别意”的比较,让诗人倍感朋友之间“水长情更长”的无限深情。加之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烘托出的氛围,使全诗的惜别之情显得非常饱满酣畅。

    3.(1)这道试题分析的角度很多。可以从写景的角度入手分析,也可以从写景方式入手分析,还可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考生分析时联系具体诗句,且能分不同层次或角度表述。示例:这首词写景上的特点一是词人善于从多个角度写景,有远景,如山、林;有近景,如竹、墙;有仰望,如“翻空白鸟”;有俯瞰,如“照水红蕖”;有听觉,如“乱蝉”;还有嗅觉,如“细细香”。这样多角度的写景就使景物显得很有层次,做到了诗中有画。二是在景中含情。如“乱蝉”“衰草”就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是包含了词人苦闷的心境。(2)这首词中的苏轼是一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着岁月而又无可奈何的形象,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从“杖藜徐步转斜阳”和“又得浮生一日凉”等诗句中可以看出。

    4、(1)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既有客中留滞、思乡情切之意,又有年华渐老、感时伤逝之叹,同时,也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2)情景分写是此诗谋篇布局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种写法,颇见匠心,全篇写“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与景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写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乔木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感”,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若是前半景后半情的平常写法,就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进、曲达其意的妙。

    5、(1)杨诗从视觉角度落笔,借秋山之树描写秋天之景色。范诗从嗅觉角度落笔,借春山之花描写春天之景色。(2)第一首的“掩”字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枫与孤松红绿掩映之美。第二首的“薰满”用了夸张手法,极写花开之盛,花香之浓,传播之远。

6、⑴“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⑵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闲适的心情。

7、(1)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8、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9、(1)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10、(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

文档

写景诗鉴赏指导

一枝一叶总关情——写景诗鉴赏学案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登高必作赋”,所以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也是历年高考命题选材的一个热点。【风景诗考点】此类试题的命题角度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识别与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味与品析以及对相关表达技巧的辨析与评价等。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对考生的诗歌素养有较高的要求。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