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X市有着深厚的农业基础和优越的农业资源条件,农业产业特色明显,区位交通便利,社会经济发展条件较好。为了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根据X、市以及X、市和X镇、的工作部署,为进一步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建设,加快我镇农业现代化步伐,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以及、自治区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部署,按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要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立足现有的种养殖资源优势和潜力,坚持特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促进种水稻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和工商资本,强化投入和企业带动,积极转变产业发展模式,提高农业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强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通过促基建、搭平台、引企业、抓特色、强产业,主动铺排、积极创建,按时按质通过乡级验收,成为特色水稻产业发展的典型,统筹推进农业产业、农村就业、农民家业和农业企业发展,着力提升X市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带动农民增收、农村村集体经济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帮助农民、村集体脱贫。
二、主要目标
以X的沿边、沿海的优势旅游资源和X镇作为X长寿之乡绿色后花园的生态环境地理资源条件为依托,根据市关于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域农业农村经济生产发展现状、农业生产资源合理配置、农机装备结构调整,利用3年时间(X-X年)通过培育核心示范园,发展拓展区,带动辐射区,引进合作企业建设一个面积达315亩的标准化富硒水稻产业示范园基地,带动周边农户种植富硒水稻,形成“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使绿色富硒水稻基地迈上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品牌化发展的康庄大道。
通过X市X富硒水稻产业示范园基地建设的示范推广作用,进一步有效地带动和引导农民利用先进适用、高效节能的农业机械及先进成熟的种植技术,周密计划,精心组织,密切配合,确保了工作取得好的成效。将示范园区打造成为集X市优质水稻种植、产品加工、休闲养生度假、生态文化科普教育、可观赏、可旅游、可居住的环境景观和集自然—生产—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特色种植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种养业的健康发展,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农村发展及农民增收。
示范园建成后,核心示范园农户人均纯收入明显高于拓展区农户,拓展区农户人均纯收入高于辐射区农户,辐射区农户人均纯收入明显高于当地乡镇农户人均纯收入。
三、工作重点
(一)经营组织化,构建新型经营体
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X市X食品有限公司、X农业产业有限公司、X食品有限公司、X市X投资有限公司、X村村民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实施生产标准化、管理企业化、投入集约化、社员职业化、产品品牌化,推动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的多种土地流转形式,探索农业土地合作“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方式,结合X市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土地“小块并大块”,为示范园规模化生产创造条件。探索代耕代种等土地流转方式,鼓励示范园及其周边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带动示范园农户开展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品牌销售“五统一”的产业化经营。
(二)装备设施化,改善现代农业生产条件
推进示范园水、电、路、通讯等公共设施建设,改善示范园基本发展条件。重点扶持示范园基础建设投入,以道路、水利、电力通讯为重点,推进园区公共设施建设。示范园开展标准农业种植设施、水肥一体化等设施、机耕机种机收、有机农业等现代农业示范。
(三)技术集成化,保证高品质高产量
按照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示范推广结合的要求,在选择确定主导品种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对现有先进实用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建立不同作物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水稻重点集成技术如下:(1)推广超级稻品种及优质米品种,种子等离子处理;(2)钵盘旱育苗;(3)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用化肥;(4)超稀植机械插秧、抛秧,(5)应用低残留短残效药剂,综合防治病虫草鼠害,实行统一灭鼠;(6)分期追肥,因长势喷洒叶面肥;(7)旋耕旱耙整地,浅、湿、干灌溉;(8)因长势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四)特色产业化,打造优秀农业品牌
健全示范园现代农业标准体系,加快限进配套制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示范园建立与国家接轨的标准化体系,建立健全投入产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电产品质量可追溯等制度,确保示范园农产品标准率100%。以龙头企业为骨干力量,积极推动示范园产品通过绿色或有机农产品认证。致力打造有机绿色食品,推动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安全生态的知名品牌。
(五)生产标准化,推进规模化生产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思路,依托X市的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区位优势,突出高端生态农业的品牌形象,产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同时要推进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应用,建立健全生产档案制度、产地准出制度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其中乡级示范园食用农产品“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达50%以上,质量安全关键技术到位率达到90%,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90%。
(六)建设生态化,树立新风貌
示范园结合特色产业型新农村建设工作,改造好示范园内的城乡风貌、产业发展、生态农业,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绿化美化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崭新的现代化新农村面貌引导X镇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四、主要工作
创建X市X富硒水稻产业示范园,X年12月通过X市考评组验收。
(一)做好示范园建设工作。X市X富硒水稻产业示范园建设地点在X市X镇X村及X镇工业园区,X市X富硒水稻产业示范园分为富硒水稻种植区和综合区。
1.富硒水稻种植区。规划面积300亩,主要种植富硒水稻。并通过X各个长寿之乡“X”、“X上林”等产粮区购进的大米及本示范园区种植的富硒大米进行精深加工,生产出品质佳、口感好、价格实惠的大米,更好地为广大消费者服务,本着“用心做好米,立志做好米”的理念,打造X本土知名品牌——“X号”牌大米普惠广大的消费者。
2.综合区。规划面积15亩,规划建设综合楼、仓库、生产车间、停车场等,为示范园提供生产办公。
(二)广泛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按照技术集成方案,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做到园区要有一个技术“明白人”和一张集成技术应用“明白纸”,实现万亩田有技术专家、千亩园有技术骨干、百亩方有技术负责人。
(三)做好测产验收。在作物成熟前20天,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和镇有关农业站所对示范园进行理论测产;收割时做进行实测产,并将测产结果上报X市农业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由镇牵头组织成立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示范园发展的规划指导、扶持、技术支持和资源整合,监督检查项目建设进度,考核工作绩效,及时协调解决示范园示范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二)加强与部门协作。争取发改部门将示范园建设重点项目列入建设计划;财政部门进一步加大投入,整合资金,重点扶持示范园建设;农业、林业、水产畜牧部门要加强对示范园建设的管理和服务;水利部门要加强示范园水利建设;国土部门要落实示范园建设及配套设施的农业用地;科技部门要积极支持示范园建设的科技开发与应用;住建、环保、供电、交通、金融等有关单位要紧密配合、各司其职,合力推进示范园建设。
(三)加强资金投入。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农业投入要求,市财政视财力情况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支持示范园建
设。同时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财政扶持项目,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吸引信贷资金、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资本投向示范园建设,建立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多元化融资机制。
(四)引进科研项目。积极鼓励中国农科院、区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和大中专院校参与到我镇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中来,市里将为其在我市开展科研项目试验示范提供便利条件。
(五)科学统筹创建。示范园建设主动衔接土地利用、基本农田保护、城乡建设、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规划,确保统筹兼顾、相互协调。科学规划园区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综合配套服务建设、农业产业布局,高标准推进各项工作。同时,将示范园建设与脱贫攻坚相结合,与生态乡村建设活动相结合起来,同步推进。
(六)加强工作管理。市镇创建办按照示范园创建工作通过月报制对各级示范园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对存在问题多、工作不落实、建设水平低的示范园进行批评整改。从县乡两级农业部门选择一批技术专家,设立乡级示范园专家库,为示范园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专家参与制定标准、技术指导、督促检查、考评监测等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