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小说的基础储备:
(一)、定义: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
(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1、人物形象:主要采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
描写,还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细节描写。
2、故事情节:小说的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的作用;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3、环境描写:
A烘托人物怎样的心情;
B渲染什么样的气氛;
C交代背景;
D为下文哪些情节做铺垫(开头)
E推动故事情节(文中);
F烘托人物怎样的形象,突出主题(结尾)
(三)、小说的类别
小说的类别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中、高考主要考查的是微型小说或节选内容。它的特点是微、新、密、奇。微:篇幅微小,不超过一千五百个字;新:立意新颖,风格清新;密:结构严密;奇:结尾新奇巧妙,出人意料。它以白描为主,语言简洁、精练。因此,具有较高的考查性,能充分体现学生的文学阅读和鉴赏的能力。
二、考点展示:
考点一、揣摩人物形象
考点二、注意环境描写
考点三、把握故事情节及人物情感
考点四、把握文章主旨
考点五、分析写作技巧
考点六、品味语言特色
三、考题类型及答题技巧:
(一)阅读小说的整体思路:
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写作手法揭示文章主题
(二)答题技巧:
考点一、揣摩人物形象
考题类型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解题方法:A把握文章中作者对人物的客观交代和人物所经历的事情两方面的内容
B概括每个内容体现出来的人物特点
答题格式:分析人物形象=(内容+方法+特点)的罗列
考题类型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人物形象。
答题格式:概括人物形象=人物特点的罗列军人之家
巴利斯
维拉的丈夫巴都林离开妻子维拉上前线两年了。一天,邮递员送来了一封信。信中通知说,她的丈夫巴都林受了重伤,现在就住在市荣军医院。
医生带维拉走进病房,指着一张靠在墙边的病床,床上的伤员盖着被单,仅露出圆圆的修剪过的后脑勺。
维拉快步奔过去,轻轻地呼唤着丈夫的名字:“巴都林、巴都林……”她希望看到床上的人把枯瘦的双手伸出来,她就会投向他的怀抱,可是他没有动。维拉猛然惊呆了:手呢?原来自己的丈夫竟然连双手都没有了!床上的伤员慢慢抬起了头,维拉看到的是一张破了相并带有深红色伤疤的脸,空空的小洼坑代替了眼珠,又大又白的伤痕歪歪斜斜地穿过这可怕的面孔,她惊叫一声,便失去了知觉……
维拉醒过来后,少校和医生向她介绍了巴都林受伤的全部情况:他踩响了地雷烧伤了双目,炸没了双手,截去了双腿……他不能说话,至少是现在……被找到时已无法辨认,他身上没有证件,胸前内衣口袋里仅藏着一封给妻子的信,根据信人们才确认出他的身份。
第二天她再次来到医院,把巴都林运回了家,战争毁了她的幸福生活,但没有使她屈服,她悉心地照料着丈夫,盼着丈夫的状况能够有所好转。
九月的一天,维拉正在做家务,篱笆门吱呀地响了一声。啊!站在门口的不就是活生生的、健壮的巴都林吗?
……
巴都林听妻子把事情经过讲了一遍,他激动地问妻子:“你以为他就是我?”“当然!”
“只要他活着,你打算护理他一辈子?”
“是的。”
伤员躺在床上,脸朝着墙,维拉倾着身子温和地在他耳边说着:“我的丈夫回来了!但您别难过,您将和我们一起生活,谁也别想带走您,听见了吗?”
巴都林突然想起,“你说在他身上找到一封信?给我看……”
维拉拿出了信,巴都林看完后兴奋地说:“他是阿廖沙,我的战友!为防万一,我们互相交换了信。这样,如果一个牺牲了,另一个就可以把信转给他的亲人。”巴都林抹了抹眼窝里的泪水,开心得像个孩子一样,大声对伤员说:“阿廖沙,我是巴都林,你还记得吗?”
阿廖沙微微点了点头,巴都林兴奋地接着说:“你就在我家里,我们将在一起生活,你听懂了吗?”
床上的阿廖沙动了一下,苍白的嘴唇颤抖着,传出了含糊不清的声音:“谢——谢,通知——我母亲,我没有被——抛弃……”
一缕阳光洒进室内,窗外是艳阳高照的好天气……
3.请你结合小说情节分析妻子维拉或者丈夫巴都林的性格特点。(只选一个)( 3 分)
妻子维拉:①热爱丈夫,意志坚强。“丈夫,’严重残疾,战争夺去幸福,但她没有屈服。②心地善良,心灵美好,伤员虽不是丈夫,她仍然坚决地要他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丈夫巴都林:①热爱妻子,牵挂家庭。执行任务前想办法把信传回家。②心地善良,心灵美好。毅然决然地要他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考点二、注意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作用:
1、烘托人物怎样的心情(或形象);
2、渲染什么样的气氛;
3、交代背景;
4、为下文哪些情节做铺垫(开头);
5、推动故事情节(文中);
6、烘托人物怎样的心情(或)形象,突出主题(结尾)
答题格式:内容+所选作用+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对比、铺垫、照应、衬托)
考点三、把握故事情节及人物情感
答题思路:
1)梳理故事情节的公式=人+什么情况+干了什么+结果,在这个公式中首先要特别注重“干什么”的概括,实际上是“动词+宾语”的展现;其次必须注意概括内容的全面性。
2)梳理人物情感的方法:一般是在相对应的内容中找到能够兼顾整个段落的表达情感的字、词、句,然后加以斟酌概括。
备注:梳理情节时要注意内容点的全面;
梳理情感时注意照顾整个意义段和上下文的联系。
考点四、把握文章主旨
1、找议论、抒情句
2、看故事发生的背景
准确判断主旨的方法 3、分析人物形象
4、看主要内容
考点五、分析写作技巧
主要从基础网络中讲到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记叙顺序、人称的运用等方面来分析
考点六、品味语言特色
修辞手法:
1、生动形象人物描写
具有表现力的词语:
2、典雅、富有诗意;
答题格式:词语(短语)+典雅而有韵味、简洁而意味深长,使人联想到唐宋诗词,使文章如一首优美的诗,一副美丽的画。
3、含蓄,耐人寻味;
答题格式:通篇没有一句话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但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态度或情感却包含在字里行间,耐人寻味。
四、小说结尾的特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耐人寻味。
悠长的铃声
毕淑敏
雨天,是城市的忌日。
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校,唯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
“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是有本•约翰速度再加了兴奋剂,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有一瞬,几乎想席地坐下,喉咙里发咸,仿佛要吐出红色来。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
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然而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
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我对自己说。终于,到了。
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的完结。
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时间那么长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者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
“免贵”,然后,他告诉我姓氏。
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这法子秘不传人,却是百试百灵的。
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
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拽着铃绳睡着了。”同桌说。
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从学院毕业。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样的老人说:“师傅好!”他瞅瞅四周无人,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
“你不要放在心上……”他又踌躇了,“我只是想告诉你……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到底是什么事呢?”我的好奇心发作了。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善地看着我。
“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忙不迭地追问。
“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孙……”
(选文有改动)
18.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回答。(4分)
(1)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评析。
答:①最后揭示,出人意料,给人震撼性的效果;②揭示后便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③彰显了作品的主题;④结局即高潮,如此巧合又合情合理。(答出任意两点皆可,每点2分。)
五、小说情节和构思上的特点:
《那只天真的豹子》
豹子向摄影师一步一步走过来,终于,它在离他几米远的地方站住了。豹子用充满敌意和怀疑的目光盯着他看了一会儿。那一会儿,摄影师的额头慢慢沁出了冷汗。
摄影师保持着一种闲散的姿势,两腿盘坐在地上,表情平和,这样使他看起来不构成攻击性。当然,他的内心此刻充满了紧张,还有一些掩饰不住的恐惧。他默默地对自己说:沉住气,沉住气。
豹子又向前迈动了。他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但他依然保持着固有的姿势,他的心跳蓦然升腾起一种壮烈的感觉。但这时,豹子转了一个弯,和他擦肩而过。
成功了!摄影师心头一阵狂喜。豹子终于可以接受自己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摄影师用了整整半年时间。
半年前,摄影师只身来到这座原始森林,很多时候,他和护林人住在一起。摄影师有一个宏大的计划,就是拍摄一组动物生活的真实镜头。他要求自己超越前人,能最大限度地和动物亲密接触,哪怕是最凶猛的动物。
很快,他发现了豹子。
他让自己慢慢进入了豹子的视野。开始,他驾着越野车,和豹子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有两次,豹子对他展开了攻击,它暴怒地拍打着坚硬的车门。但是,最终,它无可奈何地走了。
两个月后,摄影师就试着开始走出那个车厢,用尽可能通俗的身体语言向豹子表达自己的善意。在他身上,一切有嫌疑的东西都丢在了车厢里,包括钥匙。当然,他不知道和豹子之间能不能达成沟通。但是,确切的是,他和豹子之间的距离在一步步缩小。
直到最后,他和豹子的这种默契持续了一个星期,豹子眼睛里的敌意已经近于消失。
接下来,是让豹子熟悉摄影机的时候了,那个拉着长镜头的家伙很容易造成误会,使豹子认为它可能会受到攻击,从而激惹它嗜血的兽性。因此,摄影师一直小心翼翼。
半个月后,他完全获得了成功。他和豹子成了朋友,他可以摸着豹子的头跟它说话,可以亲手把好吃的食物送到豹子的嘴里,而豹子在欢欣之余,则喜欢翻滚着和他嬉戏一番。
如果不是怀着好奇躲在摄影师的车里亲眼看到,那个护林人就是死了也不会相信这一切都是真实的。
摄影师从容地拍摄豹子生活的一切,包括它和母豹子的爱情,直到他预备的摄影胶片全部装满。有时候,豹子还调皮地用嘴去“咬”摄影机的镜头。
摄影师满载而归,他给人们带回了一个崭新的森林童话。
悲剧发生在两个星期之后。那天来了一个猎人。猎人是偷偷进来的,因为森林里早已明令禁止狩猎。但是,猎人需要钱。一张虎皮或豹皮都值上千块钱。运气好的话,也许还能得到象牙之类。猎人一心抱着发财的念头,于是,他铤而走险。
猎人是在毫无防备的时候遭遇豹子的。那天,他实在太疲倦了,靠着一棵榕树,竟睡着了。
当他被一阵轻微的簌簌声弄醒的时候,他睁开眼,竟看见一只豹子近在咫尺!
猎人立时毛孔贲张,脑袋里“轰”的一声。就在他手边,子弹早已上膛,但是,那时,他完全呆住了。
更不可思议的是,豹子竟挨着他蹲了下来。豹子望着他,那样子充满天真,仿佛是一个想听故事的孩子。猎人以为是做梦,他悄悄使劲咬了咬嘴唇,感到了疼痛。
恐惧中,他本能地抓住了,并且把管移向豹子的头部。豹子没有反应,它懒洋洋地伸了个懒腰,之后就用嘴去叼管。
一声惊天动地的爆响。
豹子的身子一下子飞了起来,同时,一朵血花在它的头部灿烂地开放……
猎人很久都没有反应过来,怎么打一只豹子比打一只兔子还容易?
总结:
情节上的特点:情节曲折,运用了伏笔、铺垫、照应、悬念等手法,先写了….
再写…..最后写…..,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构思上的特点:构思精巧,由概括到细节或由整体到个性,通过具体事例展
现人物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