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态度是对人、事、物、观念等等的评价。
态度由三部分组成,三者共同形成对态度对象的评价:
一、情感成分,包括你对态度对象的情绪反应;
二、认知成分,包括你对态度对象的想法和信念;
三、行为成分,包括你对态度对象采取的行动或可观察的行为。
态度按来源分为三种:
一、以认知为基础的态度。主要根据相关事实而形成的态度。如一辆汽车的客观价值:一升汽油能跑几公里路?它是否有安全气囊?外形是否美观?价格如何?
二、以情感为基础的态度。根据感觉和价值观形成的态度。如对堕胎、死刑、婚前性行为的态度。
三、以行为为基础的态度。根据人们对某一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的观察而形成的。在某些情景下,人们要等到看见自己的行为之后才知道自己感觉如何。比如你问你的一个朋友是否喜欢运动。如果她回答:“嗯,我想我喜欢,因为我经常跑步或者去健身房锻炼身体。”我们就说她有一种“以行为为基础的态度”。她的态度更多的是基于对行为的观察,而不是她的认知或情感。
态度一旦形成,可以以两种形式存在: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外显态度是指我们意识到的并易于报告的。人们也有内隐态度,是自然而然的、不受控制的、而且往往是无意识的评价。
通过说服可以改变态度。说服的有效性取决于“谁”向“谁”“怎么说”。
谁:说服者的性质。
一、有公信力的人(如一些拥有明显专长的人)比缺乏可信度的人更具有说服力;
二、有吸引力的人(不论是外表上或是个性上的特征)比没有吸引力的人更具有说服力。
怎么说:说服的方法。
一、表面看来不是用于说服的信息更具有说服力;
二、采取单面说服(即只呈现有利于你的立场的观点)好,还是双面说服好(即同时支持和反对你言场的观点)更好?一般而言,假如你确定能驳斥相反观点,那么双面说服更有效;
三、是在持相反立场的人提出其观点之前还是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更好?如果两种观点是紧接着提出的,最好先提,因为人们改变心意要有一段时间耽搁。在这些条件下,很可能存在一个”初始效应”,最初听到的观点对人们的影响较大。但是如果不同论点提出的时间有一段延迟,那么,人们会在听到第二种观点后再下决定,那么最好是最后提出你的观点。这里可能存在一种“崭新效应”,人们对第二种观点的记忆更为深刻。
对谁说:听众的性质。
一、在沟通过程中分心的听众比未分心的听众更容易被说服;
二、智商低的人通常通常比智商高的人更容易受到影响,自尊程度中等的人比自尊程度高或低的人更容易受影响;
学习态度 -- Learning attitude
学习者对待学习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应倾向,是在学习活动中习得的一种内部状态。它是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志因素三者组成的一种相互关联的统一体,因而,我们可以从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意识程度、对学习对象的喜爱程度、对学习成就的追求程度、对学习活动的坚持程度等方面,综合地来判定或评鉴他的学习态度。
从师
从师习艺
《东观汉记·郭丹传》:“ 丹 从师 长安 。” 唐 柳宗元 《师友箴》:“吾欲从师,可从者谁?”《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至今两 川 风俗,女人自小从师上学,与男人一般读书。”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芸 既长,娴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 克昌 从师,脩脯无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