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吴光辉
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年第11期
有的大学生语文素质不高,其原因有历史的、教育的和社会环境影响等诸多方面,而大学语文作为培养大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课程,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从教学这个方面来看,笔者以为,主要在于当前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误区,即大学语文的教学视野过于狭小,学生未能得到完整、全面的语文知识传授和充分的切实有效的语文训练所致。具体地说,是忽略了语文作为表达工具而为社会生活实践所决定的本质特点,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而忽略语文实践活动(包括社会生活实践),重文学轻语言,在教学方式上则重课堂传授轻课外活动,重传统教学而轻现代教育技术,未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所致。
对此,笔者认为要进行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树立一种“大语文教学”观,扩大教学目标,增加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以改变目前状况,满足时代和社会对新世纪人才的需要。
一 “大语文教学”观中的教学目标
“大语文教学”观首先要求扩大教学目标,以培养语文功底扎实、人文素质深厚的大学生为目的。
大学语文课程以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表达能力为主。兼有增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功能,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审美、继承文化传统方面有独特的作用,作为一种含有巨大教育价值的资源,可借以达到多方面的教育目标。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掌握比较完整全面的语文知识;还能丰富大学生的人生阅历,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见识;另外,这门课程对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意义重大。
笔者设想的课程目标如下:在注重培养观察感知能力、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等基础之上,一是通过教师传授、学生自学,掌握基本的现代语言学知识、文学知识。二是通过语言文学的鉴赏、创作,培养口头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能力、文学能力(包括文学欣赏与创作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包括文学语言的表达与实用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养成使用口语、文字的敏感性和表达的好习惯。三是通过语言文学作品继承优秀文化传统。这实际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以继承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丰富的情感、高雅的情趣等。
二 “大语文”的教学内容
“大语文教学”观,还要求有“大语文”的教学内容,我们主张,要把语言与文学结合起来,还要把语文与时代发展、专业需要、地域特色等结合起来。
“语文”一词,包括“语”和“文”两字。不论把“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学”、“语文文章”还是“语言文字”,“语”的内容都占了半壁江山。而事实上,很多大学语文的教师却对这一部分略而不谈,确实是一大缺憾。
众所周知,语言学是文科里最基本的一门学科,其地位作用相当于理科里的数学和物理学。它是基础里的基础,是一门领先科学,也是一门有实用价值的学科。有必要添加现代语言学的内容。可以给学生介绍语言的符号本质及发展规律,交际语言学(包括口才)、文化语言学、普通话与方言等方面的知识。以往大学语文的教学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太偏重于文学,语言的一块没有渗透进课文内部,往往仅有一个知识概述,不仅不够完整,只限于语法,而且落后于学科研究的发展,不能反映现代语言学的新成就。
这里还要强调培养口才。大概是受孔子以来的“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巧言令色,鲜于仁”以及“言多必失”的古训,学校是不大重视口头语言训练的。从过去看,在现行中小学教育下的学生,在语言以及语言学方面的认知和训练是不够的。面对更加社会化、更加复杂的大学生活,大学生也需要有口才,进行更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而从将来的毕业看,现代企业需要善于语言沟通的员工,社会需要有口才的人才,各行业对于口才也有行业的特殊需要。如能结合专业需要进行语言学习和训练,对学生的毕业是有利的。
对于文学部分,一方面要介绍古典文学的精华,另一方面也要与时代结合,添加新时期以来的当代中国文学的内容。大学语文课教材可以介绍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给学生及时作出引导。改革开放的时代,外国文学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中国文学的发展尤其是近代以来的文学离不开外国的优秀文学,因此有必要介绍一些外国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的来龙去脉。
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任何专业,都有涉及语文的时候,所以语文教育还要和专业结合起来。可以在讲授通用的语文内容之外,补充适合于各专业的语文内容,如艺术、外语、航海、法律、工商等专业的内容,以适应当代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交叉发展的形势。
最后,我们还可增加乡土语文的内容,向学生介绍本地的方言与文学状况。方言实际上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本地特有的,作为普通话之外的第二种交流工具,在本地通行使用;而各省份文学在历史上和今天都有过辉煌,或多或少地出现过一些大家、名人。我们可以介绍本地的语文大家,以及语文作品,让学生感受乡土语文的成就。这些乡土语文,因离学生很近,更容易理解,也很生动,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语文热情。同时也促进地域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这对于整个中华文化的保存与发展也是有利的。
三 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我们主张,教学形式的多样性首先是教师的多样性。要提倡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特长和个性。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应当开发教师的潜能,让他个人的风格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出来。有的老师口才特别突出,常常滔滔不绝、妙语连珠,很善于课堂讲授,那他不妨采取传统的授课形式;而有的老师腹有诗书,长于文学创作,不妨让他们多讲文学创作的部分;有的老师组织能力强,善于组织活动,不妨让他多些讨论课、语文活动课。对于授课方式,不宜过分呆板,不必采取千篇一律的做法。
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也体现在课型的多样化,阅读课、创作课、口才训练课,不一而足。可以有传统的老师讲授,也可以让确有才华的学生讲授,还可以采取师生互动式(讨论式、少讲授多指点);还可以搞大课堂,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多实践,让学生走近大自然、社会环境里学习。
再有,要突破单纯课堂教学的模式,把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的指导结合起来。学习语文需要多读、多写,而大学语文的课时很有限。所以需要多给学生课外锻炼语文能力的机会。同时为了活跃学生的文化生活,可多组织一些语文活动,如文学讲座、创作谈、辩论演讲,办报纸刊物、成立文学社团、演戏剧小品、诗词朗诵会等,给他们提供演出的舞台。大学新生精力充沛,一般对大学生活充满好奇,愿意尝试新的东西,通过这些活动能使他们的语文水平得到提高,其他相关的社交沟通能力等也同时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四 引进现代教学新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采取教师口授、板书,学生听记的形式。课堂教授有其优点,但也有缺陷,由于人数众多,学生的个性培养被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也不够。教师不能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而且教师本人的特长和优势也因此多少受到局限。所以有必要发挥传统教学的长处,同时又引进现代教学新方式。这是“大语文教学”观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
目前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计算机、网络对当今社会、个人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由于多媒体、网络的出现,给传统教学方式带来了新的改变,对《大学语文》教学也提出新的课题,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种现代化技术,去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是我们首先要注意的一种新方式。它的优势是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调动各种视听元素,如图画、声音、影视等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学生更快地理解文字内容。比如讲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可以一边播放同名乐曲,一边讲授课文,还可以在讲授中插入能体现诗歌意境的国画。
多媒体教学具有可控制性,它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线性过程。教师可以制作课件,把预定的教学内容以声音、文字或影像的形式输入到计算机里。学生可以选择性地学习,不一定要按照先后顺序。例如在学生可能不理解的地方或者关键字句处设置链接,通过链接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得到相关的材料。多媒体教学的反馈及时,教师和学生互相之间可以作出即时反应。可以说,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教师因课件可以自动播放而被出来,能够给学生做个别的、即时的指导,实现一对一的教学。
其次是利用网络。网络的好处很多,最基本的是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查找有关资料。另外,网络也可以使师生从课堂里出来。只要有一台电脑,师生就可以借助网络进行远程教学,在异地异时联系,可以走自然和社会,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语文,而不一定局限在校园和教室。
再次是创办语文学习网站。语文与当前的社会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教师可以创办语文网站或者写博客,也可以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创办语文网站或者写博客,学生在网站上自己编辑、发表语文作品。和传统的作品发表方式相比,网络更迅速、更容易,而且更能贴近学生真实的感情和真实的生活,语文网站或者写博客是学生练笔的好场所,通过不断的练习,文笔得到锻炼;作品发表了,也能使学生有成就感,能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准确流畅的文字表达以及丰富的文学知识、深厚的文化素养,显示出一个学校学生的基本素质。而在口语交际方面,良好的精神面貌,得体的谈吐、规范流利的普通话则显示了当代大学生广阔的视野和优秀的才能;能听懂当地方言甚至用当地方言表达,加上具备熟稔的地域文化知识,能使学生适合特定地域的需要,在毕业求职时更具优势。
笔者期望,通过教学改革,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念,使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