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9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17:06:42
文档

2019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0分)1.小明爸爸的车因红灯在路口等待时,坐在车内的小明突然发觉自家的小车在后退,其实车子并没有动。小明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是()A.旁边车道先行的公交车B.小明爸爸C.地面D.自家小车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地面上静止的物体才能选作参照物B.任何物体都可以选作参照物,但在具体选择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C.只有地球上的物体才能选作参照物D.研究物体的运动,选择太阳为参照物最合适,因为太阳是真正不动的物体3.下列说
推荐度:
导读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0分)1.小明爸爸的车因红灯在路口等待时,坐在车内的小明突然发觉自家的小车在后退,其实车子并没有动。小明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是()A.旁边车道先行的公交车B.小明爸爸C.地面D.自家小车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地面上静止的物体才能选作参照物B.任何物体都可以选作参照物,但在具体选择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C.只有地球上的物体才能选作参照物D.研究物体的运动,选择太阳为参照物最合适,因为太阳是真正不动的物体3.下列说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0分)

1.小明爸爸的车因红灯在路口等待时,坐在车内的小明突然发觉自家的小车在后退,其实车子并没有动。小明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旁边车道先行的公交车    B. 小明爸爸

C. 地面    D. 自家小车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有地面上静止的物体才能选作参照物

B. 任何物体都可以选作参照物,但在具体选择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C. 只有地球上的物体才能选作参照物

D. 研究物体的运动,选择太阳为参照物最合适,因为太阳是真正不动的物体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 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 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大,速度越小

D. 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4.能直接测量长度的工具是(  )

A. 刻度尺    B. 温度计    C. 电子秤    D. 秒表

5.日常生活中常常要进行估测,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值的是(  )

A. 某同学的身高约为160dm

B. 某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

C. 人正常呼吸一次所用的时间约为10s

D. 洗澡水的温度约为

6.行驶中列车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下列哪个物体是静止的(  )

A. 树木    B. 房屋

C. 车厢的座椅    D. 车厢内走过的列车员

7.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0秒内通过的距离是40米,它前5秒运动的速度是(  )

A. 4米秒    B. 2 米秒    C. 1米秒    D. 8米秒

8.小蒋同学参加中考体育测试,结果最可能达到的是(  )

A. 实心球成绩为40m    B. 立定跳远成绩为10m

C. 跳绳1s跳100次    D. 1000m跑步用时4min

9.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认真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B. 只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或使用精密测量工具就可以避免误差

C.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尽量的减小

D. 误差是由于没有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

10.乒乓球被誉为我国的“国球”,其直径约为(  )

A.     B. 40 mm    C. 40 cm    D.  m

11.某大学两位研究生从蚂蚁身上得到启示,设计出如图所示的“都市蚂蚁”概念车。这款概念车小巧实用,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下列关于正在城市中心马路上行驶的此车说法正确的是(  )

A. 以路面为参照物,车是静止的

B. 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车是静止的

C. 以路旁的房屋为参照物,车是运动的

D. 以车内的驾驶员为参照物,车是运动的

12.如图示是香香同学在相等的时间间隔里观察小球运动的情景,则小球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共26.0分)

13.(1)“月亮在云里穿行”中,月亮是 ___________________ ,云是 _____________ 。(填“研究对象”或“参照物”)

(2)飞行员在回忆飞机俯冲的情景时说:“大地迎面而来”,他是以 ___________ 做参照物的。 

(3)傍晚,太阳从西方地平线徐徐落下是以 ____________ 为参照物的。

14.请填上适当的单位:

(1)某一中学生身高是170_____;     

(2)某同学跑100m用时16.3______;

( 3)人正常步行速度约1.2_____;      

(4)人手臂的长度大约为6.5______。

15.如图所示,一个白鹭正平行于水面飞行,若以白鹭为参照物,它在水中的倒影是______的,若以岸为参照物,白鹭是的______(均选填“运动”或“静止”)。

16.低碳出行,共享单车带来快捷与便利。如图所示为某同学在水平路面上骑行共享单车时的情景,他用力蹬脚踏板后,车子加速前进,这是因为力能使物体______发生改变;加速后,单车的惯性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以他骑行的共享单车为参照物,该同学是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17.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乘客,若以地面为参照物,人是______的;若以汽车为参照物,人是______的,这说明运动和静止是______的。

18.体育课时,李明同学用40s的时间沿200m的运动场跑步一圈,他的平均速度为______ m/s.

19.甲、乙两同学在平直的路面上同向进行,他们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此可判断______同动较快,开始运动时两同学相距______m,图中的a点表示______。

20.学校运动会百米赛跑项目中,小迪起跑后2s末速度为6m/s,终点冲刺时速度达到9.8m/s,在冲刺阶段小迪超越了小杰同学,领先到达终点,最终以12.50s的成绩获得第一名并打破学校纪录。在超越小杰的过程中,以小杰为参照物小迪是______的,小迪比赛过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

21.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物体A的长度是______cm。

22.如图所示是两种比较自行车和摩托车运动快慢的方法:甲图中让自行车和摩托车运动相同的_______,图中______运动的路程长,所以摩托车运动______(填"快"或"慢").乙图中让两者运动相同的_________,图中_________完成运动所需的时间长,所以自行车运动______(填"快"或"慢") 

23.如图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分别测量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刻度尺的分度值而言,刻度尺______(A/B)精密一些;就测量的方法而言,刻度尺______的放置不正确.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测得木块边长是______cm.

24.在平直的快车道上,有三辆汽车正同向顺风行驶,此时甲车上的感觉顺风,乙车上的人感觉逆风,丙车上的人感觉无风,由此可以初步判断三辆汽车中行驶速度最大的是______ 车.若以丙车为参照物,风与丙车处于相对______ 状态;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______ 的.

25.单位换算:

10m/s= ______ km/h     10dm= ______ m      2h= ______ s.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26.如图,图中所示的停表,其读数为______ s.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4.0分)

27.如图所示是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

实验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公式;

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斜面应保持________的坡度选填“较小”或“较大”。

由实验测量可知,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比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小,表明小车的运动是__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实验过程中某一时刻秒表示数如图所示,读数为______s。

28.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_________公式进行测量的.

(2)选用的器材除小车、木板、垫块和金属挡板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和_______.

(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_(填“大”或“小”) 

(4)小车从甲到乙的平均速度为___m/s

(5)比较速度大小:v甲乙______v乙丙(选填>,<,=).

(6)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做______(填“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

29.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

(1)小球在做______(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2)小球在__________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

(3)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小球运动的图象是____。(填字母)

30.在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实验中,小明用每隔0.5秒钟拍摄1次的相机,拍得如图所示的照片,右侧为纸锥从E到F过程的放大图。

(1)纸锥从A运动到B的时间是______s;纸锥从A运动到D的时间是______s;

(2)纸锥从A运动到D速度变化情况是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3)从E到F过程中,纸锥运动的路程是______cm,速度是______m/s。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解:坐在车内的小明突然发觉自家的小车在后退,说明汽车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改变,以另一个物体为参照物,汽车是运动的。

在选项中,自家小车相对于旁边车道先行的公交车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是运动的。

而相对于小明爸爸、地面、和自家小车,其位置都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是静止的。

故选:A。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选不同的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的结果会不同。参照物虽然是任意选取,但要本着方便的原则,一般选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明确两辆车运动情况的差别是解决此题的突破口。

2.【答案】B

【解析】

解:参照物可任意选择,既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具体选哪一种物体为参照物,是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的;

因为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所以,不事先选定参照物,就无法对某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作出肯定的回答,说这个物体是运动或静止是毫无意义的。

故选项B正确,选项A、C、D错误。

故选:B。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人们事先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是可以任意的,但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应选择最合适的参照物。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参照物的概念,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但要注意,参照物一般不选研究对象本身,因为机械运动是相对“另一个物体“的运动,选研究对象本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只可能处在唯一的静止状态。

3.【答案】D

【解析】

解:AB、速度由路程和时间共同决定,当不确定其中一个因素时,速度的大小无法比较,故AB错误;

C、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大,速度越大,故C错误;

D、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说法正确。

故选:D。

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速度概念、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属于基础知识,但是重点内容,需要熟练掌握。

4.【答案】A

【解析】

解:

A、刻度尺是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故A符合题意;

B、温度计用来测量温度的基本工具,故B不符合题意;

C、电子秤是测量质量的工具,故C不符合题意;

D、秒表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对每个选项中的测量工具进行分析,明确各自的测量对象,就能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常见物理量及其测量工具的掌握情况,属于基础题,容易解答.

5.【答案】B

【解析】

解:

A、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接近成年人,在160cm=16dm左右。不符合实际;

B、成年人的质量在70kg左右,中学生的质量比成年人小一些,在50kg左右。符合实际;

C、人在平静状态下,1min呼吸的次数在25次左右,呼吸一次的时间在2s左右。不符合实际;

D、人的体温在37℃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不可能达到60℃.不符合实际。

故选:B。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

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6.【答案】C

【解析】

解:以树木、房屋和车厢内走过的列车员为参照物,行驶中列车行李架上的物品与树木、房屋和车厢内走过的列车员之间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因此物品是运动的;

以车厢的座椅为参照物,行驶中列车行李架上的物品与车厢的座椅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物品是静止的.

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此题主要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关键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7.【答案】A

【解析】

解:

在10s内通过40m的路程,则物体的运动速度为:v===4m/s,

由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整个过程的速度都相同,所以它在前5s内的速度为4m/s,故A正确。

故选:A。

已知物体做匀速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v=求物体的速度;由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前4s内速度不变,据此可得它在前2s内的速度。

本题考查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理解以及速度的计算,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8.【答案】D

【解析】

解:

A、中学生掷实心球的成绩在10m左右,不可能达到40m.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B、中学生立定跳远的成绩在2m左右,不可能达到10m.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C、中学生1min跳绳可达180次,1s跳3次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D、中学生1000m跑的成绩一般在3min40s左右,速度慢的需要4min.此选项符合实际。

故选:D。

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数据的了解情况,本题告诉我们一定要对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做到熟知,以免闹了笑话自己还不知道。

9.【答案】C

【解析】

解:(1)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故AB不正确,C正确;

(2)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而错误是测量方法不当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故D不正确。

故选:C。

(1)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

(2)误差不同于错误,作为误差来说不可避免,只能尽量减小,在实际中经常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办法来减小误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定义、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

10.【答案】B

【解析】

解:中学生大拇指的长度在4cm左右,标准乒乓球的直径与此差不多,在4cm=40mm=0.04m=4×104μm左右。

故选B。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长度的估测,必须熟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以此为标准对研究对象作出判断。如: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0cm左右;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一步的步幅在75cm左右;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等等。

11.【答案】C

【解析】

解:

在城市中心马路上行驶的“都市蚂蚁”概念车相对于路面、路旁的树木、路旁的房屋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以路面、路旁的树木、路旁的房屋为参照物,“都市蚂蚁”概念车是运动的,相对于车内的驾驶员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以车内的驾驶员为参照物,车是静止的,故C正确。

故选:C。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变化的物体是运动的,位置不变的物体是静止的。

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2.【答案】D

【解析】

解:

A、在相等时间间隔里位置没有变化,即静止;

B、已知时间间隔相同,相同时间段通过的距离越来越大,说明物体做变速运动;

C、已知时间间隔相同,相同时间段通过的距离越来越小,说明物体做变速运动;

D、已知时间间隔相同,每个时间段内通过的距离也相同,说明物体在这一时间内可能做匀速运动.

故选D.

经过的路线是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

此题考查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真正的匀速直线运动包含两层意思: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相同,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相同.物体作绝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很少,大部分情况下都作变速运动.

13.【答案】(1)研究对象;参照物;

(2)飞机;

​(3)地面

【解析】

解:

(1)“月亮在云里穿行”,说明月亮相对于云的位置发生改变,所以这是研究月亮的运动,因此“月亮在云里穿行”,这句话中,月亮是研究对象,云是参照物;

(2)飞行员以飞机为参照物,则飞机与地面越来越近,才有“大地迎面而来”的感觉;

(3)傍晚,太阳从西方地平线徐徐落下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太阳和地面的位置发生变化,逐渐靠近地面。

故答案为:(1)研究对象;参照物;(2)飞机;(3)地面。

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了改变,则是静止的。

该题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参照物的选取,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14.【答案】(1)cm

(2)s

(3)m/s

(4)dm

【解析】

【分析】

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或过程包含的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不同物理量单位的认识,填上符合实际的单位。

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数据的了解情况,本题告诉我们一定要对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做到熟知,以免闹了笑话自己还不知道。

【解答】

(1)中学生的身高在170cm=1.7m左右;

(2)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时间在15s左右,此题为16.3s;

(3)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2m/s;

(4)人手臂的长度大约为6.5dm。

故答案为:

(1)cm

(2)s

(3)m/s

(4)dm。

15.【答案】静止   运动

【解析】

解:一个白鹭正平行于水面飞行,白鹭所成的像相对于水面时对称的,若以白鹭为参照物,像与白鹭间没有位置的变化,故是静止的;以岸为参照物,白鹭与岸有位置的变化,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静止;运动。

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此题主要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关键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16.【答案】运动状态;不变;静止

【解析】

解:他用力蹬脚踏板后,车子加速前进,这是因为力能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加速后,单车的惯性不变;

以他骑行的共享单车为参照物,该同学与自行车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运动状态;不变;静止。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指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二是改变物体的形状;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

本题通过骑自行车考查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注重了物理联系实际的考查,是中考的热点。

17.【答案】运动;静止;相对。

【解析】

【分析】

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判断物体的运动还是静止,首先选定一个参照物;

(2)被研究的物体和选定为参照物的物体之间发生位置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解答】

(1)乘客坐在行驶的汽车里,汽车相对地面发生了位置的变化,以地面做参照物,人和汽车是运动的;

(2)乘客坐在车里,乘客相对于车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以汽车做参照物,人是静止的;

(3)这说明,同一个物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不同,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的。

故答案为:运动;静止;相对。

18.【答案】5

【解析】

解:平均速度:

v===5m/s.

故答案为:5.

知道前200m的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平均速度大小.

本题考查速度的计算,本题是比较简单的速度公式的应用.掌握基础知识很重要.

19.【答案】甲   10   甲同学追上了乙同学

【解析】

解:(1)由图象可以看出,在时间为5s时,甲同动25m,乙车运动25m-10m=15m;相同时间内,甲同学通过的路程大,所以甲同动得快;

(2)由图象可知开始运动时,甲同学从0m出发,乙同学距离甲出发点前10m,故相距的距离为10m;

(3)由图象可知,图中的a点表示相遇,即甲同学追上了乙同学。

故答案为:甲;10;甲同学追上了乙同学。

(1)在相同时间内,比较路程的远近可以比较运动快慢,根据图象,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出甲、乙两位同学的运动快慢情况;

(2)由图象可知相距的距离;

(3)图中的a点表示相遇。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在进行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画出测得数据的关系图象,分析图象从而得出结论。

20.【答案】运动   8

【解析】

解:(1)小迪在超越小杰的过程中,小迪与小杰之间有位置的变化,故以小杰为参照物小迪是运动的;

(2)小迪百米比赛时的平均速度:

v===8m/s。

故答案为:运动;8。

(1)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否则是运动的。

(2)已知路程和时间,利用v=计算小迪同学百米比赛时的平均速度即可。

此题考查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平均速度的计算,平均速度就是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此题关键是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21.【答案】1mm   1.75

【解析】

解:

根据图中显示,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1mm,被测物体的起始刻度是12.00cm,终了刻度是13.75cm,物体的长度是13.75cm-12.00cm=1.75cm。

故答案为:1mm;1.75。

刻度尺使用之前,需要首先观察其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刻度尺如果发生零刻度线磨损的情况,可以从某一个完整的刻度开始测量,同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刻度尺测量时,要放正,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记录时,既要记下数值,又要记下单位。

此题注意考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读数,要注意记录结果要有估读值。

22.【答案】时间    摩托车    快     路程    自行车    慢

【解析】

【分析】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由速度公式可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三种方法:

①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时间;

②在用时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路程;

③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就得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比较速度的大小。

根据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分析图示情景,然后答题。

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一般有三种:①路程一定,比较时间;②时间一定,比较路程;③在引入速度后,可直接比较速度的大小。

【解答】

(1)甲图中让自行车和摩托车运动相同的时间,图中摩托车运动的路程长,所以根据可知,摩托车运动快;

(2)乙图中让自行车和摩托车运动相同的路程,图中自行车完成运动所需要的时间长,所以根据可知,自行车运动慢。

故答案为:时间;摩托车;快;路程;自行车;慢.

23.【答案】A;B;2.20

【解析】

解:(1)刻度尺A的分度值是0.1cm;刻度尺B的分度值是1cm.刻度尺A的精确程度高;

(2)刻度尺B的刻度面没有和被测长度紧贴,所以是错误的.

(3)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它的起始刻度从零刻度线开始,读数为2.2cm,最后一位估读,所以正确读数是2.20cm.

故答案为:A;B;2.20.

(1)分度值就是每相邻两刻线之间的距离,分度值小的刻度尺精确程度高;

(2)放置刻度尺时要将刻度尺与被测物紧贴.

(3)本题主要考查对如何正确估读的了解.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其数据由准确值和估读值组成,但只准确到分度值所对应的那一位,如分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则准确到毫米级,毫米级以下为估计值.

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和读数,是一道基础题.正确观察的关键是视线在终端刻度线的正前方,视线与刻面垂直,看清大格及小格数.

24.【答案】乙;静止;运动

【解析】

解:在平直的快车道上,有三辆汽车正同向顺风行驶,

甲感到在顺风中行驶,表明甲的速度比风速慢;

乙感到在逆风中行驶,表明乙的速度比风速快;

丙感到无风,表明丙的速度和风速相同.

所以他们三人汽车速度最快的是乙,最慢的是甲;

因为丙的速度和风速相同,所以若以丙车为参照物,风与丙车之间没有位置变化,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因为乙车的速度大于甲车的速度,所以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与甲车之间发生了位置变化,乙车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乙;静止;运动.

(1)题中描述三人的运动快慢是以风速为参照物的,由顺风、逆风、无风则可判断三人的运动快慢.

(2)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本题比较三人运动快慢的方法比较独特,不是我们常用的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而是用一个参照物来判断他们的运动快慢.

25.【答案】36;1;7200

【解析】

解:

因为1m/s=3.6km/h,所以10m/s=10×3.6km/h=36km/h;

因为1dm=0.1m,所以10dm=10×0.1m=1m;

因为1h=3600s,所以2h=2×3600s=7200s.

故答案为:36;1;7200.

此题考查物理量不同单位间的换算,运用不同单位间的具体关系,利用数学上的运算就可解答.

无论什么物理量的单位换算,前面的数都表示倍数,不进行换算,只是把后面的单位进行换算.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单位换算.

26.【答案】182.5

【解析】

解:

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30s,指针刚偏过“3”,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3min;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2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s,指针在2.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2.5s,即秒表的读数为3min2.5s=182.5s.

故答案为:182.5.

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在日常生活、物理实验和体育活动中经常使用秒表、停表等,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27.【答案】 (1)  (2)较小  (3)变速  (4)

【解析】

【分析】

(1)该实验原理是:平均速度公式,实验中需要使用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与秒表;

(2)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

(3)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快,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4)读取停表的示数时,注意分针和秒表所指示的位置。

本题考查了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是对基础性知识的考查。

【解答】

(1)实验的原理是;

(2)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

(3)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比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小,表明小车的运动是变速运动;

(4)停表的示数为0min32s即为32s。

故答案为:​ (1)  (2)较小  (3)变速  (4)。

28.【答案】(1);(2)刻度尺;秒表;(3)小;(4)0.13;(5)<;(6)变速直线运动

【解析】

【分析】

本题通过测平均速度的实验,考查了速度公式的运用,平均速度测量中所用到的测量工具,探究物体运动情况等,难度不大。

(1)公式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2)要测量平均速度,需要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出路程和时间;

(3)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4)在斜面上测量小车从甲到乙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用公式算出小车从甲到乙的平均速度;的大小

(5)在斜面上测量小车从乙到丙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用公式算出小车从乙到丙的平均速度,结合(4)计算结果比较v甲乙和v乙丙的大小;

 (6)根据求出各段的平均速度比较可以得出物体的运动情况。

【解答】

(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所以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为; 

(2)要测量平均速度,需要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出路程和时间,根据公式求出平均速度; 

(3)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些;

(4)由图可以读出t甲乙=00:05:06-00:05:04=2s,s甲乙=0.900m-0.0m=0.260m,

 小车从甲到乙的平均速度:;

(5)由图可以读出t乙丙=00:05:10-00:05:06=4s,s乙丙=0.0m, 小车从乙到丙的平均速度:,故v甲乙<v乙丙;

(6)根据求出的各段的平均速度可以看出,小车各段的平均速度是不相等的,所以小车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1);(2)刻度尺;秒表;(3)小;(4)0.13;(5)<;(6)变速直线运动。

29.【答案】(1)变速

(2)EF

(3)C

【解析】

【分析】

​ 本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以及长度测量、运动性质的判断,属于基础题目,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课本知识,认真分析计算。

(1)由图可知小球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则说明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大,则可知物体的运动状态;

(2)AB、BC、CD、DE、EF的时间间隔相同,通过比较通过的路程大小得出哪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

(3)由图可知,小球做加速运动;而A图说明物体做减速运动、B图说明物体做匀速运动、C图说明物体做加速运动、D图说明物体先减速后加速,据此判断。

【解答】

(1)由图可知,小球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做变速直线运动;

(2)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通过EF的路程最大,所以EF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3)A图说明物体做减速运动、B图说明物体做匀速运动、C图说明物体做加速运动、D图说明物体先减速后加速,所以能说明小球下落运动(加速下落)的是C图。

故答案为:(1)变速;(2) EF;(3)C。

30.【答案】0.5;1.5;逐渐变大;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逐渐变大;20.0;0.4

【解析】

解:(1)相机进行拍照时,间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每秒曝光2次,由图可知纸锥从A运动到B的时间是0.5s;

从A运动到D是三个时间间隔,所以经历的时间是3×0.5s=1.5s;

(2)由图可知从A到D纸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逐渐变大,所以纸锥在加速下落;

(3)EF阶段的距离为s=80.0cm-60.0cm=20.0cm=0.2m;

所以纸锥在下落过程中EF阶段的速度为:

v===0.4m/s。

故答案为:(1)0.5;1.5;(2)逐渐变大;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逐渐变大;(3)20.0;0.4。

(1)相机进行拍照时,照相机间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据此判断纸锥在各段的运动时间;

(2)从照片中两个纸锥之间的间距判断物体运动快慢,间距越大,速度越快;

(3)根据图片读出纸锥从E到F过程通过的距离,利用v=计算速度的大小。

本题考查判断物体快慢的方法和速度大小的计算,是一道综合性题目。注意长度的测量结果要有一位估读值。

文档

2019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0分)1.小明爸爸的车因红灯在路口等待时,坐在车内的小明突然发觉自家的小车在后退,其实车子并没有动。小明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是()A.旁边车道先行的公交车B.小明爸爸C.地面D.自家小车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地面上静止的物体才能选作参照物B.任何物体都可以选作参照物,但在具体选择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C.只有地球上的物体才能选作参照物D.研究物体的运动,选择太阳为参照物最合适,因为太阳是真正不动的物体3.下列说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