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关于学习《医学伦理学》后的一些感想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17:06:48
文档

关于学习《医学伦理学》后的一些感想

第一篇:医学是人文的身边的同学在谈到为什么选择医学的时候,不免谈到两个字,“偶然”。这种“偶然”的说法总难免会流露出或多或少的被动性,也容易滋养出这样的误导:难道选择治病救人是被动而为的吗?事实不然,孟子说人性本善,人皆有恻隐之心,只要力所能及,治病救人都是发自内心最朴素的情感,而学医恰恰是让人遵从本性,让人在遇到生命骤然流逝时,能够少一些无奈,多一些践行本性的从容。范仲淹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说明医学不但是践行本性的而且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大道通途,因此或许可以这样说:选择医学的任何偶然都将
推荐度:
导读第一篇:医学是人文的身边的同学在谈到为什么选择医学的时候,不免谈到两个字,“偶然”。这种“偶然”的说法总难免会流露出或多或少的被动性,也容易滋养出这样的误导:难道选择治病救人是被动而为的吗?事实不然,孟子说人性本善,人皆有恻隐之心,只要力所能及,治病救人都是发自内心最朴素的情感,而学医恰恰是让人遵从本性,让人在遇到生命骤然流逝时,能够少一些无奈,多一些践行本性的从容。范仲淹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说明医学不但是践行本性的而且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大道通途,因此或许可以这样说:选择医学的任何偶然都将
第一篇:医学是人文的

身边的同学在谈到为什么选择医学的时候,不免谈到两个字,“偶然”。这种“偶然”的说法总难免会流露出或多或少的被动性,也容易滋养出这样的误导:难道选择治病救人是被动而为的吗?事实不然,孟子说人性本善,人皆有恻隐之心,只要力所能及,治病救人都是发自内心最朴素的情感,而学医恰恰是让人遵从本性,让人在遇到生命骤然流逝时,能够少一些无奈,多一些践行本性的从容。范仲淹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说明医学不但是践行本性的而且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大道通途,因此或许可以这样说:选择医学的任何偶然都将引导到践行人性至善的必然中。

从选择医学到投入医学,我们始终不曾停歇地追问,医学是什么?!也许初进中山医时,图书馆前门的对联只是不起眼的装饰,但在中山医的日子越长,那份对联的分量就会越重,“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那是中山医的医魂啊!可是只要注意甄别你会发现已经有很多人在背道而驰了,他的医术也许很高明、他的头衔也许很多、他的履历也许很厚实,但他已经称不上是医生了,他忘记了当年在医学院读医时,首先学的是做人,而后才是医术,他忘记了医学的真正本质是“医乃仁术,仁者爱人”,他在技术、名利的诱惑下最终失守,沦为了“医匠”,一个没有医魂的手艺人。

这也许将引起另外一个争议,将医术锤炼得更精湛,引进更先进的科学技术辅助治疗,让人的生命更有质量难道是错误的吗?医学是科学本身没错,但却容易将医生引进一个误区:不把病人当人,只看做疾病的载体,医疗技术施与的对象。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后果,包括把病人与亲情隔离开来的医院,医患之间的没有交流,对于病人的体验毫不关心,等等。因此,可以预见的是,一昧地强调医术科学是危险的,在“以人为本”观念的缺失下,哪个患者愿意把生命付托给一个手持手术刀的匠人?

这里并不是把医德跟医术(科学)割裂开来,我认为两者互为表里,医术是医生在践行医德时的其中一种具有强大力量的外在表现方式,而医术的全部内核都在于医德。如果一定要有主次之分的话,我认为医德第一,医术第二,理由在于平庸的医生面对生命骤逝时或许将表现得为力,但是无德的“名医”却有机会去践踏一个人生命的尊严,后者,是可忍孰不可忍!

医学是人文的!如果把医学比作一个鲜活的人的话,人文素养就是这个人的主要生命征,有了人文素养,医学才有温度,才是能够温暖人心给人带来福音的神圣事业。但是,现在却面临着让人忧心

忡忡的现状,现代医学教育,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被放在极次要的位置,医德的培育被放在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医学生或每日煎熬于各种学科考核中,或对自己未来的“钱”途忧心忡忡,哪有“空闲”管什么“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远大抱负”?

我认为现代医学教育在这个方面是需要深刻自省的。

第二篇:医学,活在信仰的天空下

是的,信仰不是五谷杂粮,无碍于生存活命,对于医生而言,信仰也不会对救人的医术有所增益,那么,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医生可以没有信仰,或者说信仰对于医生而言只是锦上添花可有可无的勋章?

广州珠江医院虚抬广东常见遗传病地中海贫血的治愈率,号称达到惊人地93%,结果却让患者父母怀有的希望摔得支离破碎,白头送黑发,这个惊天背后的动机,到底有多少是天价的诊疗费在作祟?!

哈医大二院的icu病房,病人翁某离世前在这里“消费”了让人咋舌的近百万,那么,所谓icu病房,到底是不顾一切地拯救生命还是不顾一切地刺激“消费”,提高业绩?

与此类似的还有用了200双手套的剖腹产手术,一天可以吸氧72小时的某医院住院部,等等。

医生时刻在接受生命观、道义论、功利论的多重考验,医生的行医生涯中总会被这样或那样的两难选择所困囿,医生在面对权力与责任的衡量时内心“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深深惶恐。告诉我,医生当他们穿起那胜雪的白袍时,如何能够让自己的良心在挽救病人生命的第一线上永不蒙尘?

信仰,对医生而言,如同呼吸。

或许可以这样认为,医生的信仰就是“理性的良心”,它激发于人类最本源的善的理念,发觞于理性光辉笼罩下的生命观、道义论、功利论的系统论述,规范于千百年传承发展的行医伦理观。信仰,仿佛包罗万象,又澄明透彻。

我希望能借助以下案例,阐明“理性的良心”的内涵:

77岁,农民,因肺癌入院治疗。入院后进一步检查发现癌症已扩散至身体其他部位,于是医生只有采取放疗和化疗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提供减轻痛疼的措施。医生告诉病人和家属借此可多延长几个月的生命,但病人拒绝继续治疗,因为这样会花掉老两口所有的积蓄,患者想让妻子用这笔钱作为养老费用。而妻子则恳请医生坚持为老伴治疗。

面对两位情深意重相濡以沫的老人,我们的良心是否已经两难了,是应该满足患者对老伴最后的馈赠,还是理解家属对患者超越物质的深深依恋?这时候仅凭良心去做判断,已经觉得捉襟见肘了,情感是善意温暖的,但有时却显得优柔寡断,这时需要理性的智慧作为补充

,所谓理性的智慧是在潜移默化的人文熏陶中闪现的人性光辉,它往往不是个别人的主观臆断,而是历史的集体的沉淀和累积,他在面对这种两难问题上有着丰富的经验以及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理论。

可是,有相当多的医学从业人员,终其一生都不曾读过多少人文经典,在医学伦理的两难抉择中只能依靠自己主观的片面的判断,这不能不说是遗憾的。

第三篇:医生,完美的职业。

医生,在经济利益中,需表现完美。清代费伯雄曾经说过“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我若有疾,望医之相救者何如?我之父母妻子有疾,望医之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观,则利心自淡矣” 希波克拉底在《誓言》中也曾阐述过“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 我认为,医生是无需也大可不必在意经济获益的多寡的,一方面是因为,如果能够成为一个助益一方的医者,那么他的生活必是无忧的,即便清淡也不至于挣扎于糊口;另一方面,既然医者在精神世界是有大追求的,那么经济利益的损失就应当认为是微薄的,两者兼顾固然好,但是为成就完美的医学精神,而忽略甚至摒弃一些利益追求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真正耽于医病救人的医者,想必也和我有一样的认识。

医生,在医术实践中,需表现完美。你很难再想象其他的什么行业也具有相同的实践性,医生从看似简单的诊断出发,付诸实践后的反馈就是病人生命体征的上升,或者相反,良好的反馈当然让人欣喜,但是负面的反馈是却那样的迅猛、冰冷,那么的没有人情味!医生在跟死神谈判的时候,选择往往只有一次,是将病人拉回悬崖,或者眼睁睁地看着病人坠下深渊----然而,两者的概率绝对是不同的,医生不是在碰运气,他苛求百分之一百地将病人从死神病痛的煎熬中抢夺回来,如果对于任何一个风险性行业来说,成功率都是行业的标杆,那么医生中,对自己的要求的成功率的最低标准只有百分之百,因为哪怕百分之一的概率的舍弃都是以生命为代价的。

医生,在人文关怀中,需表现完美。“把病人当亲人一样看待,设身处地的为病人着想,态度温暖而亲切,善意而真诚”这不是空中楼阁的口号,而是中国千百年医学文化传承对医患关系的最佳解决方案,但是很多人已经认为这不可能做到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病人如何敢奢求医生“亲人般的对待”,医生又怎会放低身价“服侍”病人,我想正是病人的这种持久的不信任感以及医生一再的放低标准,让医患关系积重难返,那么为什么不让医患关系也来一次“文艺复兴”呢?让医生和病人再一次回归到朴

素的传统中,让医者享有尊重,让患者享有温暖。

文档

关于学习《医学伦理学》后的一些感想

第一篇:医学是人文的身边的同学在谈到为什么选择医学的时候,不免谈到两个字,“偶然”。这种“偶然”的说法总难免会流露出或多或少的被动性,也容易滋养出这样的误导:难道选择治病救人是被动而为的吗?事实不然,孟子说人性本善,人皆有恻隐之心,只要力所能及,治病救人都是发自内心最朴素的情感,而学医恰恰是让人遵从本性,让人在遇到生命骤然流逝时,能够少一些无奈,多一些践行本性的从容。范仲淹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说明医学不但是践行本性的而且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大道通途,因此或许可以这样说:选择医学的任何偶然都将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