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单项选择题(共 26 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知识的价值问题,重视实科教育的教育家是____
A.卢梭 B.斯宾塞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2、探究训练中,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探究,而不是代替学生探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____
A.收集信息资料 B.选择问题情境 C.分析解释问题 D.解释形成概念
3、奥苏伯尔的同化模式中,总括性同化又称 ____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4、学生学习直角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 ____
A.词汇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5、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遗忘曲线变化程度是____
A.前后一样 B.先快后慢 C.先慢后快 D.没有规律
6、美国心理学家孟禄认为模仿心理是教育的基础,但模仿心理说抹杀了教育的____
A.遗传性 B.自然性 C.目的性 D.获得性
7、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教学促进智力发展的最佳途径是____
A.发展认知结构说 B.习得三类知识说 C.培养认知过程品质说 D.认识发生论
8、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给学习者提供 ____
A.图表 B.新知识 C.认知框架 D.以上都对
9、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____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10、学校文化的核心是 ____
A.物质文化 B.制度文化 C.校园文化 D.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1、《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的教学原则是 ____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激励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
12、”榜样学习”的教育效应最适合的心理学解释理论是 ____
A.强化说 B.认知失调论 C.从众说 D.观察学习理论
13、课程的具体结构是指____
A.课程计划 B.教学计划 C.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D.课程目的
14、信息保持时间短暂、记忆容量大、信息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的记忆为____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瞬间记忆
15、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大多是一些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思维方式获得答案的问题,这类问题属于 ____
A.无结构问题 B.有结构问题 C.界定含糊问题 D.情景不清问题
16、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学习策略称为____
A.组织策略 B.复述策略 C.计划策略 D.调节策略
17、教育学萌芽的标志是____的提出。
A.教育价值 B.教育规律 C.教育问题 D.教育现象
18、在背诵一篇短文时,一般两端的内容容易记住,中间的内容难记且容易遗忘,这种现象的解释是____
A.痕迹消退说 B.干扰说 C.动机说 D.倒摄与前摄抑制
19、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____
A.课程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课程目标
20、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____
A.经济收入 B.良好的公共关系 C.学校绩效 D.政治影响
21、曾经被一条大狗咬过的人,后来看见非常小的狗也可能产生恐惧,这是____
A.刺激泛化 B.刺激分化 C.刺激恐惧 D.刺激评价
2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出现在 ____
A.第一次工业的基本完成 B.第二次工业的基本完成 C.第三次工业的基本完成 D.信息的出现
23、《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则是____
A.循序渐进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24、采用两难故事法对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水平进行研究的是____
A.皮亚杰 B.埃里克森 C.罗杰斯 D.科尔伯格
25、加涅关于学习的八种阶梯类型中,最低层次的学习是____
A.刺激一反应学习 B.信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问题解决
26、”高原现象”通常发生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____
A.初期 B.中期 C.后期 D.各个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共 26 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1、在儿童早期,以下哪种内驱力的作用最为突出?____
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欲望内驱力
2、”因材施教”是人的发展的____对教育的要求。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3、牛顿在看到苹果坠地时觉察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在躺进浴缸时发现了浮力原理。这些都体现了在创造过程中
A.想像的作用 B.直觉的作用 C.定势的作用 D.动机的作用
4、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这体现了教育的
A.社会变迁功能 B.社会流动功能C.政治功能 D.文化功能
5、在下列四个选项中,不属于尝试一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的是 ____
A.接近律 B.效果律 C.练习律 D.准备律
6、我国的《教师法》颁布于____
A.1991年 B.1992年 C.1993年 D.1994年
7、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____
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
8、各国学校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____、双轨制和分支制三种下列典型学制类型。
A.壬寅学制 B.六三三学制 C.单轨制学制 D.癸卯学制
9、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的现代教育趋势是____
A.教育的全民化 B.教育的民主化 C.教育的终身化 D.教育的多元化
10、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学科是从1903年《教育心理学》的出版开始,该书的作者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____
A.詹姆斯 B.桑代克 C.斯金纳 D.布鲁纳
1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观察各种实物、演示各种实验,或者到工厂等地方开展实地观察访问等,这种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属于 ____
A.实物直观 B.模像学习 C.言语直观 D.变式直观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____颁布的。
A.19年 B.1991年 C.1993年 D.1995年
13、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学生是指学龄初期儿童,年龄大约在____
A.3、4岁~11、12岁 B.5、6岁~11、12岁 C.6、7岁~11、12岁 D.5、6岁~12、13岁
14、在中国古代,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该现象产生的历史时期____
A.宋代以后 B.春晚战国 C.明清时代 D.隋唐时代
15、教学认识的主要方式是____
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C.课堂灌输 D.活动体验
16、创办于17年南洋公学中的外院,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创办者是____
A.张之洞 B.盛宣怀 C.康有为 D.张焕纶
17、人的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应该做到____
A.相互衔接 B.循序渐进 C.长善救失 D.教学相长
18、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一原则是____
A.导向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的一贯性原则
19、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和____
A.有差异性的认识 B.有个性的认识 C.有领导的认识 D.有基本的认识
20、创造力的两种主要成分是____
A.创造和想象 B.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C.普通的创造力和伟大的创造力 D.幻想和憧憬
21、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别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是____
A.常规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民主管理
22、在古代的东西方,学校教学的组织形式一般都是____
A.个别教学制 B.分组教学 C.班级授课制 D.设计教学法
23、我国学校的萌芽约在四千年前的虞舜时代,当时被称为____
A.庠 B.序 C.学 D.瞽宗
24、教育心理学中,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以把心理测验分为 ____
A.学业测验和成就测验 B.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 C.知识测验和兴趣测验 D.心理测验和生理测验
25、教育的生物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____
A.利托尔诺 B.孟禄 C.斯金纳 D.华生
26、”高原现象”通常发生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____
A.初期 B.中期 C.后期 D.各个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