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建设在快速发展,各种各样建筑材料构配件在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特别是混凝土,是目前建筑工程用量最大的一种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工程中。然而混凝土结构在建设与使用过程中却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质量缺陷,主要体现在混凝土结构的各种质量通病。这不仅影响建筑物的外观,更危及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和结构的耐久性。因此混凝土施工存在的问题倍受人们关注。近年来,随着预拌混凝土的大力推广应用以及结构形式日趋大型化、复杂化,使得这一问题变得更为突出。然而,混凝土结构的质量通病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大量工程实践以及近代科学关于混凝土强度的细观研究都表明混凝土结构的质量通病是不可避免的,它是人的行为与材料特性相结合的一种表现。因此,科学地对待混凝土结构的质量通病问题是在对混凝土结构的质量通病进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将混凝土结构的质量通病的有害程度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本文将就混凝土结构的质量通病的成因、控制措施作一些浅要分析。
【关键词】混凝土 质量通病 形成原因 控制措施
一、前言
混凝土是一种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他外加材料混合而形成的非均质脆性材料。由于混凝土施工和本身的一系列原因,造成硬化成型的混凝土中存在着众多的蜂窝、麻面、露筋、微孔隙、气穴和微裂缝。其微裂缝通常是一种无害裂缝,对混凝土的承重、防渗及其他一些使用功能不产生危害,但是在混凝土受到荷载、温差等作用之后,微裂缝就会不断的扩展和连通,最终形成我们肉眼可见的宏观裂缝。久而久之对工程实体结构安全与质量就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由于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的存在和发展通常会使内部的钢筋等材料产生腐蚀,降低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及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外观、使用寿命,严重者将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很多工程的事故都是由于小的混凝土结构的质量通病的不稳定发展所致。随着近几年通过混凝土工程实践证明,在混凝土工程中的混凝土结构的质量通病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是可以接受的,只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危害程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但在施工中应尽量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使结构尽可能不出现混凝土结构的质量通病或尽量减少通病数量从而确保工程质量。
二、混凝土结构质量通病的表现及成因
混凝土结构的质量通病主要表现为露筋、蜂窝、孔洞、疏松与裂缝,其中裂缝的存在对工程的危害程度是不容忽视的。
混凝土结构质量通病的成因主要有人为因素与混凝土自身因素。露筋、蜂窝、孔洞、疏松主要是施工过程中工人操作不当或责任心不强,不按技术要求施工、保护层不够、振捣不到位以及模板旧破所造成;而裂缝主要是由混凝土自身原因造成,分为结构性裂缝与非结构性裂缝两大类:(1) 结构性裂缝 由各种外荷载引起的裂缝,也称荷载裂缝。它包括由外荷载的直接应力引起的裂缝和在外荷载作用下结构次应力引起的裂缝。 (2) 非结构性裂缝 由各种变形变化引起的裂缝。它包括温差,干缩湿胀和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引起的裂缝。这类裂缝是在结构的变形受到时引起的内应力造成的。从国内外的研究资料以及大量的工程实践看,非结构性裂缝在工程中占了绝大多数,约为80 % ,其中以收缩裂缝为最为普遍。
三、混凝土结构质量通病的预防
(一)前期施工准备造成露筋、麻面、蜂窝、孔洞、疏松质量通病的成因及控制措施
1、根据多年的施工经验,工程在正式施工前,要认真审查施工图纸,对梁柱结点钢筋较多的结构部位(主要出现在框架结构中)与设计人员进行沟通,请设计师重新验算,看能否进行代换,减少钢筋的数量,防止出现钢筋较密,导致混凝土粗骨料无法下落,以致出现露筋、孔洞等现象,而影响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在施工过程中,浇筑混凝土前,首先要明确浇筑的部位中是否有钢筋较密的结构部位,若有,与混凝土供应站沟通,控制下粗骨料的粒径,以便混凝土粗骨料的顺利下落。
2、在模板施工过程中,对于破旧的模板要即时更换,防止出现拼缝不严造成露浆、跑浆而导致拼缝部位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疏松现象。
3、混凝土浇筑要安排专业的工人,特别是振动棒手一定要专业老练、责任心强。浇筑前要认真做好技术交底,要求工人严格按照技术交底的规范要求进行施工。
(二)施工过程中造成麻面、蜂窝、孔洞质量通病的成因及控制措施
1、产生原因:(1)模板表面粗糙并粘有干混凝土,浇灌混凝土前浇水湿润不够,或模板缝没有堵严,浇捣时,与模板接触部分的混凝土失水过多或滑浆,混凝土呈干硬状态,使混凝土表面形成许多小凹点。(2)混凝土搅拌时间短,加水量不准,混凝土和易性差,混凝土浇筑后有的地方砂浆少石子多,形成蜂窝。(3)混凝土浇灌没有分层浇灌,下料不当,造成混凝土离析,因而出现蜂窝麻面。(4)混凝土浇入后振捣质量差或漏振,造成蜂窝麻面。
2、预防措施:(1)浇灌混凝土前认真检查模板的牢固性及缝隙是否堵好,模板应清洗干净并用清水湿润,不留积水,并使模板缝隙膨胀严密。(2)混凝土搅拌时间要适宜,一般应为1-2分钟。(3)混凝土浇筑高度超过2米时,要采取措施,如用串筒、溜管或振动溜管进行下料。(4)混凝土入模后,必须掌握振捣时间,一般每点振捣时间约20-30秒。合适的振捣时间可由下列现象来判断: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混凝土表面出浆且呈水平状态,混凝土将模板边角部分填满充实。
(三)施工过程中造成露筋质量通病的成因及控制措施
1、产生原因:(1)混凝土振捣时钢筋垫块移位,或垫块太少,钢筋紧贴模板,致使拆模后露筋。(2)钢筋混凝土构件断面小,钢筋过密,如遇大石子卡在钢筋上水泥浆不能充分握裹钢筋,使钢筋密集处产生露筋。(3)混凝土振捣时,振捣棒撞击钢筋,将钢筋振散发生移位,因而造成露筋。
2、预防措施:(1)钢筋混凝土施工时,注意垫足垫块,保证厚度,固定好。(2)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较密集时,要选配适当石子,以免石子过大卡在钢筋处,普通混凝土难以浇灌时,可采用细石混凝土。(3)混凝土振捣时严禁振动钢筋,防止钢筋变形位移,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带刀片的振捣棒进行振捣。
(四)施工过程中造成裂缝质量通病的成因及控制措施
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温度、湿度变化,混凝土徐变的影响,地基不均匀沉降,拆模过早,早期受振动,或过早上荷载等因素都有可能引起混凝土产生裂缝。
1、预防措施:(1)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浇灌完的混凝土要及时养护,防止干缩,冬季施工期间要及时覆盖养护,防止冷缩裂缝产生。 (2)大体积现浇混凝土施工应合理设计浇筑方案,处理好温度控制措施,避免出现施工缝。(4)加强施工管理,混凝土施工时应结合实际条件,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混凝土的配合比、塌落度等符合规定的要求并严格控制外加剂的使用,同时应避免混凝土早期受到冲击。(5)浇筑完成后(8-12H内)要进行养护。
四、结束语
混凝土结构施工的主要通病在现实施工中存在的比较普遍,它的成因虽然因素较多,机理也较复杂,但我们只要针对具体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及技术措施,做到事前把关,防患于未然, 这一隐患是完全可以得到预防的, 特别是对裂缝的控制。
总之只有在施工事前、事中采取以上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行之有效的控制混凝土的各种质量通病的出现或延伸,进而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与稳定。
参考文献
[1 ] 混凝土结构施工规范 GB50666-2011
[2 ]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 GB50496-2009_
[3 ]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15
[4 ] 江苏省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标准 DGJ32/J16-2014
[5 ] 建筑工程管理与实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