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中坝大桥详细勘察报告
1工程概况
1.1地理位置及交通
中坝大桥位于宜宾市江安县桐梓镇中坝村,场地周边有机耕道,交通较为便利。
1.2工程概况
桥梁全长250.6m,桥面设计高程为265.7m,为上部构造采用4×30m+4×30m预应力T梁,先简支后桥面连续,全桥共两联;下部构造:桥墩采用双柱式墩、桩基础;大中坝岸采用肋板式桥台,新房子岸桥台采用重力式桥台。
1.3勘察方法、工作布置及完成工作量
受桐梓镇镇委托,我单位开展中坝大桥勘察工作,勘察工作量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98及勘察合同确定,本次桥梁详勘采用了工程测量、工程地质测绘、钻探、岩石试验等方法。勘察外业工作自2011年6月5日开始,至2011年6月25日结束,历时20天,完成的工作量见表1。勘察工作组织上,建立了从班组到总工程师层层负责的质量管理制度,同时在勘察过程中我院质管部组织了中间检查,强化了过程控制。勘察外业结束前,设计专业深入现场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外业检查验收,并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我地质专业组随后对此均作了补充完善,各项工作的质量和精度均符合有关规范及技术要求的规定。
完成实物工作量表 表1
| 工作项目名称 | 单位 | 数量 | 说 明 | ||
| 工程测量 | 钻孔定位 | 点/次 | 4/4 | ||
| 1:200实测断面 | km/条 | 0.298/1 | |||
| 钻 探 | 进尺(m)/孔 | 100.90/4 | 机械钻探,套管和泥浆护壁 | ||
| 原位测试 | 简易水文观测 | 孔 | 3 | 观测初见水位和静止水位 | |
| 取样及 试 验 | 土样 | 组 | 1 | ||
| 岩样 | 组 | 3 | |||
| 水样 | 组 | 2 | |||
2.1地形地貌
桥址区属构造侵蚀浅切割丘陵地貌,本桥为跨越长江支流而设,河流平时无水,河床裸露,汛期涨水,最大洪水位261.600m。场地标高245.42m~262.61m,相对高差约18m,桥轴线地面标高相对高差约12m。地形总体呈东高西南低,由沟谷呈“U”型,两岸不基本对称,河流左岸可见基岩出露,局部覆盖坡残积低液限粘土,斜坡上植被发育,地形坡度20~30°,沟床宽约120~190m,勘察时河床无水,沟床平缓。
2.2地层岩性
据地面调查及钻探揭露,桥址区主要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及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2)。现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①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Q4al+pl)
粉质砂土:灰褐色~灰白色;松散~稍密;主要成分为细砂、粉土。粉土约占20%,其余为细砂填充,局部含少量粗砂,砾石。0~0.50m为根植土,含少量植物根茎。该层仅在1#、4#钻孔中揭露,层厚最厚约9.80m。
卵石层:色杂,多以灰红色、青灰色为主;湿,组成物质以卵砾石为主,石质成分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卵石粒径10~18cm,含量约80%,圆砾粒径2~4cm,含量10%~20%,分选性差,次圆~次棱状,中细砂充填。该层厚度为1.40~4.00m。
③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2)
强风化泥岩:薄层状构造,层理不清,矿物成份已蚀变,以粘土矿物为主,含少量铁质氧化物。岩芯以碎块状为主,少量短柱状,裂隙发育,易折断,易染手,岩质极软。该层位于中风化泥岩之上,层薄,厚度约为0.50m。
中等风化泥岩:矿物成份以粘土矿物为主,石英、长石微量,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钙泥质胶结,局部含灰色粉砂质团块及少量溶蚀空洞,岩芯以长柱状为主,中短柱状少量。偶夹薄层(厚约20~40cm)的强风化泥岩,具较强的遇水软化、脱水开裂特征。岩体质量等级为级。本次勘察未揭穿。
2.3地质构造及地震
场场地位于四川中拗陷区之川东南褶皱束佛来山向斜南东翼,岩层产状345°∠5°,经地表调绘及钻探揭露,场地内主要发育有二组裂隙:
①组:产状42°∠86°,可见延伸长度约0.2~0.7m,间距约1.0~2.0m,裂隙面平,裂隙闭合,无充填。
②组:产状257°∠69°,可见延伸长度约0.6~0.8m,间距约2.0~3.0m,裂隙闭合,裂面起伏、粗糙。
根据2001年出版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2.4水文地质条件
2.4.1 地表水
项目区属长江水系,长江支流,勘察时河床无水,设计洪水位261.600m。
2.4.2 地下水
桥位区地下水类型主要有松散堆积层的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前者赋存于Q4al+pl冲积层中,具有统一的潜水面。该含水层主要以迳流形式向倒流河排泄,与倒流河水互为补排关系,特点是补给源近,水位埋深浅,基础施工时应注意排水。
孔隙潜水富含于粉质砂土及卵石土中,水量较大,基础开挖时,应编制相应的防排水措施及应急预案。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在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2)泥岩中,地下水与倒流河水水力联系较好,但因节理不发育,水量不丰富。
2.4.3 腐蚀性评价
根据对桥位区河水水化学分析成果,其试验结果评定见下表2。
场地环境水对混凝土的腐蚀性评定表 表2
| 评价类型 | 腐蚀介质 | 测试值 | 评价标准环境类型为Ⅱ类 | 腐蚀 等级 | 评价 结果 |
| 结晶类腐蚀 | SO42-(mg/L) | 31.4~32.4 | <500 | 无 | 无腐蚀性 |
| 分解类腐蚀 | PH值 | 7.33~7.38 | >6.0 | 无 | |
| 侵蚀性CO2(mg/L) | 0.0 | <30 | |||
| HCO3-(mg/L) | 228.3~230.9 | / | |||
| 结晶分解 复合类腐蚀 | (Mg2++NH4+)(mg/L) | 14.1~16.3 | <2000 | 无 | |
| (Cl-+SO42-+NO3-)(mg/L) | 53.4~53.8 | <5000 |
2.5不良地质
拟建桥梁轴线横跨沟谷,场地内工程地质条件较为简单,地表测绘未发现滑坡、泥石流、大规模崩塌及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
区内泥岩抗风化能力弱,暴露在空气中时,容易风化碎落,在自身重力和岩体结构面的作用下,易产生碎落、掉块等现象,由于出露规模较小,对桥梁影响甚微。埋深较深的中风化泥岩拥有良好的工程特性,可作为桥基的持力层。
2.6超重型动力触探(N120)试验
本次勘察,对3个钻孔进行了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N120),其动探曲线详见钻孔柱状图,卵石土采用击数/10cm判别其密实度,判别标准见表3。
N120密实度判别标准 表3
| N120击数 | N120≤4 | 4 | 7 | N120>10 |
| 密实度 | 松散 | 稍密 | 中密 | 密实 |
N120试验统计表 表4
| 项 目 | 样本数 | 最大值 | 最小值 | 平均值 | σ | δ | 标准值 | fak | E0 |
| (kPa) | (MPa) | ||||||||
| 松散卵石 | 37 | 4 | 2 | 3 | 0.81 | 0.271 | 2.9 | 230 | 19 |
| 稍密卵石 | 84 | 6.9 | 4.1 | 5.5 | 1.43 | 0.262 | 5.3 | 451 | 24.2 |
| 中密卵石 | 165 | 9.9 | 7 | 8.7 | 1.55 | 0.178 | 8.6 | 703 | 32 |
| 密实卵石 | 248 | 27.5 | 10 | 15.3 | 4.09 | 0.267 | 14 | 975 | 47 |
| 备 注 | 对超出密实度范围的击数予以舍弃 | ||||||||
3 场地工程地质评价
3.1区域稳定性评价
桥址区内未发现断层、滑坡、泥石流、崩塌及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新构造运动不强烈。整个桥址区现状稳定,适宜建筑。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路堑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区域稳定性好。
3.2 场地稳定性评价
河流左岸地形平坦,地形坡度2~10°,斜坡地段未见拉裂、滑移等变形迹象。基岩完整较好,无不利结构面组合,斜坡稳定。
河流两岸覆盖薄层粉质砂土,为缓坡地形,地形坡度20~30°,坡上植被发育,由于岩体倾向坡内,裂隙短小,贯通性差,且无不利结构面组合,边坡整体稳定。但泥岩出露地段抗风化能力弱,容易风化碎落,在自身重力和岩体结构面的作用下,易产生碎落、掉块等现象,由于规模较小,对桥梁影响不大。
3.3各岩土层工程性质评价
①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Q4al+pl)粉质砂土
该层最大厚度为9.8m,分布不稳定,且承载力较低,压缩变形大,不宜作为桥梁基础持力层。
②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漂卵石土
该层厚1.40~4.00m,较松散,分布不稳定,均一性较差,中密~密实卵石承载力较高,可作为桥梁基础持力层。
②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2)
该层主要为泥岩,其强风化层厚度一般较薄,承载力低,不宜作为桥梁基础持力层。中风化埋深较深,工程力学性质好,为本桥梁理想的基础持力层。
3.4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
根据桥位地基岩(土)体工程地质性状及特性,结合部分试验成果,以《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为依据,参照工程区附近已(在)建的其它相关工程有关资料,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提出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见表2:
各主要岩土层设计参数建议值表 表2
地层
| 代号 | 岩土 名称 | 状态或 风化程度 | 天 然 状 态 | 地基承载力 基本容许值 [fa0] (kPa) | 粘聚 力C (kPa) | 内摩擦 角φ(o) | 变形 模量 Es (MPa) | 钻孔桩桩 侧土极限摩阻力标准值 qik(kPa) | 基底摩 擦系数 μ | |
| 密度 ρ0 (g/cm3) | 饱和抗 压强度 Ra (MPa) | |||||||||
| Q4al+pl | 粉质砂土 | 稍密 | 1.80 | 120 | / | 20 | 10 | 40 | 0.30 | |
| 卵石土 | 松散 | 2.00 | 250 | / | 30 | 16 | 120 | 0.35 | ||
| 卵石土 | 稍密 | 2.10 | 300 | / | 35 | 20 | 140 | 0.40 | ||
| 卵石土 | 中密 | 2.20 | 400 | / | 40 | 25 | 200 | 0.45 | ||
| 卵石土 | 密实 | 22.20 | 500 | / | 45 | 30 | 240 | 0.50 | ||
| J2s2 | 泥岩 | 强风化 | 2.42 | —— | 300 | 40 | 30 | 30 | 100 | 0.40 |
| 中风化 | 2.51 | 4.9 | 600 | / | / | / | —— | 0.45 | ||
桥墩宜采用桩基桩,桩端宜进入中风化岩层,嵌岩深度依设计计算确定。当破碎中风化岩层较厚时,应穿过破碎岩层进入相对完整的岩体内具有足够的安全深度。
由于桥台覆盖层厚度及强风化岩体厚度较小,建议采用重力式桥台、明挖扩大基础,基础置于中风化岩体之上。临时开挖坡度值(土坡坡高小于5.00m,岩质边坡小于8.00m)建议值:土层 1:1.25;强风化基岩 1:0.75;中风化基岩 1:0.4,开挖后须及时采取可靠的护坡处理措施。
4 结论与建议
(1)经本次勘察,已查明了桥位区的岩土结构及物理力学性质、水文地质条件和不良地质现象,桥位区在钻探范围内未发现断层、滑坡、泥石流、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桥位区现状稳定,适宜建桥。
(2)据根2001年出版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2008年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其抗震设计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的有关规定执行。
(3)场地范围内地下水不发育,场地表层覆盖层及强风化基岩中蕴藏少量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场地属Ⅱ类环境,公路混凝土工程易产生物理性腐蚀。通过水化学分析成果表明,场地水属HCO3---Ca2+型淡水。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98)附录D对照判定:地下水、地表水对混凝土均无腐蚀性。
(4)场地地表覆盖层厚度较薄,以粉质砂土、卵石土为主,层次结构较为简单,下伏中风化基岩相对完整,承载力较高,是桥梁较好的地基持力层。
(5)建议本桥位桥墩均采用人工挖孔桩桩基础,基础形式建议:①、采用端承桩,建议桩端进入中风化岩层一定深度。当设计桩端为中风化岩层较为破碎时,应穿过破碎岩层进入相对完整的岩体内具有足够的安全深度,承载力和摩阻力计算参数宜按本报告表2.1.4中的建议值选用。桥台基础建议采用换填基础后重力式U型桥台或者桩柱式桥台。
(6)基础施工时,应作好地下水的疏排工作。且还应完善地表排水系统,避免地表水及施工用水流入基坑,影响基坑的施工。
(7)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地质后期服务工作,为桥位各墩台基础设计提出合理的优化调整建议。
5 报告所附图件
| 序 号 | 图 名 | 张 数 | 图 号 |
| 11 | 工程地质平面图 | 1 | SF-1 |
| 2 | 工程地质剖面图 | 5 | SF-2~6 |
| 3 | 钻孔柱状图 | 4 | SF-7~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