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幼儿教育随笔15篇
幼儿环境教育可以通过绘画课进行
幼儿喜爱绘画,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涂鸦、参照到想象、创造。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也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渗透进去。例如,大部分3岁幼儿入园时还处于无目的地涂鸦,这时应教幼儿学习绘画中的基本的竖、横、曲线的方法。我就设计“小羊吃草”“小鱼游泳”等内容去满足幼儿涂鸦的需要,并把教学内容与环境教育渗透进去。
绘画“小鱼游泳”在学习用曲线画水的同时,教育幼儿保护环境。让幼儿知道小鱼喜欢生活在清澈的水里,那如果水被污染了,鱼儿就会死去,只有我们不向水里乱丢乱倒脏物,保护好水的清洁,这样才能让鱼儿有美好的生活环境。通过这堂绘画课不仅使教学目的达到,并增加了幼儿环保意识和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幼儿园的任何教学活动都不会是单学科的教学法,必须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体现幼儿学习综合性、整体性的特征。例如,幼儿学习了歌曲“小燕子”常识“鸟儿”后,我及时把绘画“小鸟”添加了进去,使技能掌握与环境教育同步进行。通过绘画进一步了解鸟儿生活的环境——清鲜的空气、茂密的树林、温暖的阳光,是需要人们的保护和创造的,同时还有人类对鸟儿的爱护。课后延伸活动,设计了让幼儿去想还有哪些动物的生存需要去保护,人类还要制止一些对动物的残杀活动。组织幼儿绘画环保标志,丰富环境保护知识。
2通过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让幼儿学习和巩固自我保护的技能
小班幼儿具有好奇心强,好动,随心所欲的特点,而且不知深浅,不明是非,常常趁老师不注意玩一些危险物品,做一些危险的事或到一些不安全的地方玩。但教师不能因为这些就幼儿的活动。虽然他们年龄小,但他们与需要不断的获取经验,在生活中去不断的探索和反思。在与环境进行交互作用之后从而获得相应的信息、感受。教师要在一日活动中,仔细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利用各种教育活动,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意识。一次,妍妍在关门时手被掩了一下,孩子们看到妍妍受伤后痛苦的表情后都纷纷说:“以后可不能关门了。”幼儿知道不再关门、玩门了,可能以后幼儿由于玩门受伤的机率就会很小了,但这不是安全教育的目的。会抑制幼儿的探索精神。如果以后幼儿一开门、关门就会想到会掩手,事事需要成人帮忙。这样,受保护越多就越容易出差错,幼儿会越来越丧失自我保护的能力。以后如果遇到突发事件,他们就会束手无策。于是,我请妍妍讲讲怎么掩得手,帮助幼儿分析怎样才能不掩手。并教幼儿学习儿歌“开关门”。让幼儿知道一手扶门框(墙)、一手扶门把儿是正确的方法。并让幼儿亲自实践,掌握开关门的技能。
3创设室内环境,发展合作能力
环境就像一位不说话的老师,它默默地发挥着特殊的、潜在的教育作用。材料是环境“老师”的“秘密武器,它吸引孩子玩中学,学中玩,在此过程中发展着,成长着……如何遵照《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的“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的要求,更好的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为使良好的环境,能带给幼儿美得心境,幼儿园应在环境创设方面有新的探索。
互动墙壁画是幼儿作品的特别展示法。活动室是幼儿学习,生活的地方,互动墙壁对幼儿的影响潜移默化,它通过环境展示了幼儿的教育成果,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能促进幼儿有效的反思和讨论,也有利于幼儿的交流和分享。教师通常根据主题,组织幼儿定期更换教育内容。互动墙壁的创设力求清洁,美观大方,还要考虑到环境对幼儿的教育性、主体性和启发性。幼儿作品要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装饰画、意愿画.、主题画外还要体现出幼儿优秀作品展、评比栏等。教师可启发幼儿大胆设计、操作画面,美化室内环境。如:用毛线、线绒、纸盒、树叶、皱纹纸、各种植物种子、秆、皮、昆虫等粘贴成情节画面,展示幼儿的技能。互动墙壁,简易框架展,都可充分展示出幼儿自己是生活的主人,增强了幼儿的自我意识,满足了幼儿表现自我的良好愿望。
4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自我保护能力是紧密结合的。小班刚进入幼儿园,幼儿年龄小,一些常规的养成还不能形成习惯。于是,形象的标记帮助了幼儿。刚开学,幼儿入厕、喝水常常拥挤,我不断的提醒,但不见成效。偶然的一次,我想起了银行的一米线。有了一定的幼儿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了。但“一米线”显然不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于是我在幼儿的小便池、洗手池、水罐旁贴上小脚印儿。幼儿马上明白了,只有踩上小脚印,才能洗手、接水,没有了小脚印儿就要在旁边等一会。一段时间过后,拥挤的现象减少了。在一次入厕时,我发现丽丽小朋友在等待时对前面的小朋友说:“你洗完我在洗好吗?”前面的小朋友高兴的说:“好吧。”并且洗手的速度明显加快。很快就轮到白乾锐洗了。我及时表扬了这两位小朋友,并将这句话告诉其他小朋友。此后,幼儿入厕、洗手时我常常能听到这句话。即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同时幼儿的行为规范也养成了,自然,安全的隐患也
5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思维活动的结果,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过程;而思维的发展,又促进语言的构思能力、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传统模式是注入式多,这是由于幼儿学习语言的途径是靠“听”和听后的模仿“说”。幼儿背诵了一大量的儿歌、诗歌、故事等文学作品,这样只是死记硬背,没有给孩子们自己思考的空间。所以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我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发展幼儿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在培养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上,不单让幼儿具有模仿语言的能力,还要学习举一反三,会依照原有的语言范例,填换内容,表达新的意思,从而具有口语表达能力。如我在上《小水滴旅行记》时,我把故事与幼儿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幼儿观察湿衣服与干衣服、湿毛巾与干毛巾有什么不同,请幼儿思考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实际观察中,幼儿得出了结论,丰富了知识。在了解小雨滴到哪去了时,孩子们自己动手做试验,并把实验结果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在实践活动中,幼儿动手、动脑,发展了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分析比较和判断的能力。教育了幼儿对周围事物经常保持主动、积极的情绪,使之求知欲旺盛,爱动脑筋思索,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从事物间的联系中,初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概括,发展了幼儿的认知能力与语言能力。另外,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要注意采取综合教育手段较好地达到教育目标。如讲故事时,我结合主题活动,不仅让孩子听故事、回答问题,我还用故事表演、画故事等手段,加深幼儿对故事的记忆与理解,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想像力。在语言教育中,让幼儿学得主动、活泼,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6怎样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重要的是不仅应该让幼儿知道哪里有危险,更应该让他们学习如何征服危险,在征服危险的过程中怎样保护自己。剪刀的使用是小班幼儿的一个难点。以往的教学可能会过分的关注幼儿,或者不敢让幼儿使用剪刀。进行安全教育后,我们设计了“手指划破了”的活动,通过我班幼儿达达由于没有正确的使用剪刀而划破手的事情,教育幼儿使用剪刀时不能将剪刀对着自己和别人、取放剪刀时应握着小剪刀尖儿。并经常鼓励幼儿使用剪刀,使幼儿逐步掌握使用剪刀的技巧。小班幼儿刚刚入园,遇到不舒服或尿湿裤子,许多幼儿不敢告诉老师。我们就设计了木偶表演“小红不舒服了”。让幼儿知道不舒服时主动告诉老师或爸爸妈妈。这样,在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中,将自我保护的内容融入了游戏之中,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了生活技能。避免了不必要的伤害。增强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
7多夸夸孩子吧
月月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平时几乎不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总喜欢一个人在那里画画,虽然他画的不是很好,但每一次一画起画来,都特别的认真,于是我和同班的老师说:“今天月月的画画得很好呢!越来越棒了!”(月月自己也能听得到)随后我在教室里转了一圈,装作很无意的来到他的身边对他笑着点点头,他也对我笑了一下。
内向的他也很希望得到老师的夸奖,得到老师的肯定,可是又怕太张扬了,因此时常会害羞,对于得到老师的肯定他们是快乐的。像月月这样内向的孩子要及时捕捉他们的优点,并及时加以的表扬,只有这样才能整整有效的帮助他们。
8迷路的蚯蚓
雨后的清晨,幼儿园里更加清新秀美。初升的朝阳透过轻纱般的薄雾晖映着大地。花儿争相开放,小鸟儿在枝头歌唱。我带着孩子们一起在院子里玩球,不一会儿,孩子们被什么东西吸引了,围成一团叽叽喳喳议论着。
李雨嫣小朋友边向我跑过来边说“老师,这里有一迷路的条蚯蚓,你快来看看吧。”还有几个孩子也跑过来拉着我的手叫我去看迷路的蚯蚓,我正要拒绝,突然发现了孩子们那好奇的眼神。我想,这不就是活生生的教材吗?我何不借此机会让孩子们对蚯蚓的生活环境有所了解呢?想到这儿,我快步来到了孩子们中间蹲了下来,引导孩子们观察起蚯蚓的外形特征。在观察过程中,我说:“你们说这是一条迷路的叫蚯蚓,可你们知道它生活在哪里呢?它有什么本领?蚯蚓吃什么?幷根据这些问题让幼儿展开了猜想和讨论。孩子们互相争论着、探讨着。有的孩子说蚯蚓不吃东西,有的说蚯蚓吃草、有的说蚯蚓吃土。陈庆润说:“蚯蚓吃泥土中的枯枝烂叶,蚯蚓本领很大,它的身体断成两截后,就能变成两条蚯蚓,是《十万个为什么》书上说的。”李梦彤说:“蚯蚓爱泥土,因为它的家在泥土里,这是儿歌里说的。”看到孩子们那兴奋的表情,我对幼儿的积极发言给予了肯定,并进一步向幼儿讲述了有关蚯蚓的知识。我提醒孩子说:“蚯蚓是益虫,是大家的好朋友。”梦璇说:“那我们大家可要好好保护它,对吧老师。”雨嫣说:“老师,我们知道了蚯蚓的故事了,快把迷路的蚯蚓送回家吧,要不它在外面会受伤的。”孩子们都争着说“对,送蚯蚓回家,”“送蚯蚓回家。”我同意了孩子们的做法。孩子们立刻欢呼起来,我们一起用小卡纸托着蚯蚓放进了草坪上,只见蚯蚓弯弯曲曲使劲地钻进了草坪的泥土里。孩子们边高兴地说着“蚯蚓回家了。”边满意的回到了活动室。
这次随机教育 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蚯蚓,知道要保护蚯蚓,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了孩子们那份小小的爱心。
9老师,我也想领队
户外活动时间又到了,孩子们欢呼雀跃的在我的组织下很快站好队,只有马维鉴和郑一茜在队伍前面挤来挤去不肯站好。我大声说:“你们两个不快站好在挤什么”。郑一茜说:“老师马维鉴他抢我的地方要来领队。”我说:“马维鉴快到队伍里站好。”我语气中夹着一点责备的口气对他说。马维鉴把小嘴撅的老高,眼里含着泪花还不停地用不满的眼光斜看着我,低着头,无可奈何的站到了队伍的最后面。
在活动过程中,马维鉴一会跑到这儿,一会儿又跑到哪儿,在队伍里乱窜。我提醒他不要到处跑,他却跟没听见似的碰碰这个扯扯那个。开始我有点生气,可转念一想,我觉得,我把马维鉴从领队撵到队尾,实际上对孩子是一种处分。处理问题如此轻率,难怪孩子会有抵触情绪,幼儿争当领队,这是孩子一种向上心里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当然领队不是谁愿意抢就能抢来的,当上领队之后还要有责任感,小孩的“竞争”有待老师的正确引导,想到这儿,接着我在全体孩子面前承认了错误,并告诉大家,愿意当领队是好事,但要明白,领队在站队时要动作快,知道领着大家走好、活动好,活动时要认真,不能到处乱跑,能在活动中起带头作用,这样你才能领好队。结果在一下午的活动中,马维鉴没有再到处乱跑,而是表现特别出色,活动非常认真。
通过这件事,使我深刻体会到,在教育教学与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抓住时机,正确引导孩子比批评更为有效。
0
特殊的孩子,需要特殊照顾
每年的新学期开始,我们都要忙上个把月,对新入园的孩子来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和每位老师跟每位小朋友,让他们尽快融入集体的生活中,一般的孩子都能很快融入班集体的活动中。我园为最早实现这个目标,提前开学把小班的孩子招来幼儿园。
在这次招生工作中,我负责的几个村的孩子,跟我熟悉,一来园就往我身边来,感觉就像见到了熟人,其中有永浩、月月、文勋、若希等,特别是若希,一见到我就高兴地叫姨,跟妈妈说:“你到大门外等我,我找姨去。”我就这样跟他们呆上一会,再送他们进入小班,他们表现的很好。只有义义小朋友不同,他整天只会哭,我还有我班的孩子,我曾经想到放弃。
一个偶然的机会,彻底让我改变了想法。那是一天下午,他奶奶来送他,一进教室就拉奶奶的手,哭着说:“家、家、、、、、、哭个不停,奶奶就带他来了院子里,我给他们拿了两个凳子,奶奶放开手让我带他玩,开始他不找我是怕他奶奶走,我跟他说:“奶奶不走,就坐在凳子上等义义,姑姑给你拿好吃的去。”他还是哭,他奶奶告诉我,这个孩子从一生下来,爸爸、妈妈就不会照顾他,是我一直照顾着,家里的其他人也插不上手,在家中,整天由我抱着长这么大,让奶奶喂水、喂饭,说话只说最后一个字,两个的就不会连着说了。我班的孩子见我带他到我班去,就问我:“老师,你怎么去哄小班的孩子。”我告诉他们:“他是小弟弟,刚来幼儿园,会很想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我们一起和他玩吧”。我园的每一个老师都对他献出爱心来温暖他,下课后,都跟他一起玩,离园时,我们就摸摸他的头,拉拉他的手,跟老师再见,他会笑着点点头,摆摆手,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加上老师的付出,义义已经不哭了。
我想:特殊的孩子,就应特殊照顾,不能轻易放弃,只要我们把耐心于爱心全部奉献给孩子们,他们回报的将是那灿烂的笑脸。我坚信。不知是谁说过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11教育孩子行动最重要
我班教室前的地面是地面砖的,前面是块沙地,里面有木桩和木制玩具,孩子们课后总喜欢在里面玩。
平时怎么玩都好说,每逢雨过天晴,孩子们从室外进入教室,总是带进许多泥沙,尽管我扫了又扫,拖了又拖,活动室内还是很脏。一天,又下起了雨,我在教室内收拾玩具盒,有一个纸盒开了,我顺手把它打开放在门口里面,上去用脚踩了踩,意在伸平,以免绊倒小朋友。那天户外活动后,我带幼儿回活动室,走到门外我随意跺了跺脚,把粘在鞋子上的泥沙跺掉,走在纸盒上踩踩纸盒。我的动作每个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个一个的跟在我身后,跺脚蹭鞋踩着纸盒进了活动室。
自打那以后,孩子们进活动室之前,总是先跺一跺脚。我们知道,教育孩子不光靠嘴上说,更重要的是用实际行动影响孩子,我们的行动对孩子来说,就是榜样,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无声的教育。
模仿是其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模仿可能会产生好的效果,也可能产生坏的效果,关键在于他模仿的对象是怎样做的。因此马克思说:“你可以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影响孩子,可最好的方式还是你的行动。”通过这件事,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身教比言教更重要。我会努力做好每一件事,给孩子做好榜样。
12教会孩子保持好的心态
今天,与往常一样,下课后陪小侄女到武术班去训练,今天的课程是练习摔跤,利用小姚老师所教动作要领来完成,三局决定胜负,比赛加训练开始了。
镜头一:小姚老师做示范,孩子们两人一组模仿学习。
小姚老师先与一名大哥哥进行示范,孩子们认真的观看。
然后小姚老师点名两两分组,进行练习,根据动作要领,在教练的指导下,孩子们动作规范,认真的练习着。
“哇........”一声大哭,第二组的张佳玉小朋友受不了同班的抓痛,(基本动作从对方双臂互相缠绕开始),边哭边喊,“贝贝的手劲太大,抓的我胳膊老疼”。一旁的妈妈,赶紧擦掉孩子的眼泪,“佳玉,好样的,不哭,练习就是这样啊!看,别的小朋友也没有哭的啊,好了,过去,重新开始。”不管教练和妈妈怎么劝说,孩子就是一个劲的喊疼,“胳膊疼,不练了。”——娇气的小女孩。
此时的我的小侄女,刚刚抓痛佳玉的孩子,这时走过来,跟我说;“姑姑,我的胳膊也老疼,可是我不哭,我就照教练说的来练习的,她又没受伤,干吗哭啊,是吧,姑姑。”面对天天在一起玩耍的孩子,我笑了笑说:“我家贝贝真勇敢,疼也不不哭,不过,以后跟同伴练习的时候,不要太用力,轻点,这样佳玉就不会再哭了,一定要注意,记住了吧。”“记住了,姑姑。”“好,练习去吧。”
就这样,孩子重新进行组合,又开始着手训练一对一的摔跤练习......
13正确对待孩子的反应
今天早上接待孩子入园的时间,接过每个孩子陆续拿来的自测体温记录表,我边看边与孩子们攀谈起来,“嘉颖,今天是谁给你量的体温?知道自己今天的体温是多少吗?”“36度,是我妈妈给量的。”“那韶涵呢?”“也是妈妈。我不知道是多少,妈妈没告诉我。”说话的功夫,看到羽凡的姥姥领着孩子来到了我的身边,“羽凡,体温表呢?”孩子还没来得及回答我的问话,她姥姥就急着跟我诉苦“这孩子就是不量体温,拿她一点办法也没有……”我用眼神制止住了羽凡姥姥的继续唠叨。于是我蹲了下来,抚摸着羽凡的头说,“是这样的吗,羽凡,哦,老师知道了,是不是羽凡今天想让老师来量体温呢。”看到孩子一脸茫然的望着我,我忙说:“我就知道羽凡是这样的,来吧,让我们一起看看羽凡的体温是多少。”我一边说着一边给羽凡量体温,看到孩子顺从的、认真的等待着,我顺势接过家长手里的自测体温表格,说:“羽凡姥姥,今天就有我给孩子填写,您放心的回去吧”,就这样的,一会的功夫,测量体温就完成了。
“我今天三十六度三,老师告诉我的。”看到孩子高兴地跟自己的同伴交谈着自己的体温,我就在想,量体温看似事小,其实从每天的自测体温中,孩子们学到的知识可不少,关键就是要看我们作家长的是怎样来做的,就如今天的羽凡,事后我问她为什么不让姥姥量体温,你听孩子是怎么来说的,她说,每天妈妈也没有给她量体温的,上面的体温都是妈妈给写上去的,跟本没有量过。
也许今天的事是偶然的,也许我们的家长压根就没有把量体温看做是一回事,我不得不说,不管对谁,都是不负责任的,特别是在孩子的心里,如何给孩子起个带头作用,如何让孩子从小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就在这里,从每天的小事做起,如果连这些小事都做不好,何来做大事呢?什么时候才让孩子崇拜我们,以我们为傲呢?
因此,针对今天发生的事情,立即召开了一次全园师生、家长讨论会,通过这次会议,让家长们进一步认识到测量体温的重要性与必须性,然后,让孩子和家长互相监督,自觉把这项任务型的工作完成到最好。
期待不会再次出现不量体温的孩子。
14帮助家长度过成人的分离焦虑
在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的家长在幼儿上幼儿园时所产生的成人的分离焦虑的现象。有的时候幼儿的分离焦虑时间的长短,分离焦虑的程度是由家长引发的。如家长送孩子到幼儿园后在教室外久久徘徊让孩子总是看到屋外的家长、或是对孩子说你要坚强不要想爸爸妈妈、想爸爸妈妈的时候也不要哭。在家长这样的引导下孩子会忍不住哭闹,家长也和孩子一起哭。成人分离焦虑会大大加重幼儿的焦虑心理,使幼儿的分离焦虑期延长甚至会影响到集体幼儿的情绪变化。
1、分析成人分离焦虑的心理原因:
A家长因不熟悉幼儿入园后的生活而产生的不安心理;
B社会上对幼儿意外伤害的报道而使家长产生的过分紧张和担心;
c因对教师工作质量和幼儿园生活条件的不了解而产生的担忧。
2、减少成人分离焦虑的方法:
A、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幼儿园里的活动及生活内容。及时的让家长了解幼儿的进步。
B、有计划的邀请家长参与幼儿的活动,让家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了解幼儿园的情况熟悉教师从而放心幼儿在园内的生活。
c、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幼儿在幼儿园内的生活反映给家长如:照片、录制幼儿生活集锦等。
D、颁布对家长的服务措施,并加强与家长的电话联系和在网络上的沟通。
孩子从家庭走出来,第一次接触家人以外的集体就是入幼儿园。入幼儿园对幼儿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幼儿成长中的一个重要的历程。幼儿的分离焦虑的产生与转变对幼儿能否比较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好的环境,帮助他们尽快的度过分离焦虑期,将会为幼儿更好的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15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今天上午,我教幼儿学习儿歌《小雪花》,我选用的教学方法是先请幼儿欣赏挂图,然后进行了提问的方式引出了小雪花这首儿歌,还请孩子们带上小雪花头饰一边说儿歌一边表演,孩子们兴趣很高。多数幼儿很快就学会了这首儿歌,但是还有少部分幼儿对儿歌没有掌握好,我想:这怎么办呢?继续学吧,学会了的孩子没了兴趣,不学吧,还有部分幼儿不会。
我正在犹豫,陈天祥小朋友的话传入了我的耳朵:“老师,李健全不会我教他。”这句话点醒了我:何不用孩子好胜的童心……于是我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你们愿意当小老师吗?”“愿意”,“好,现在我们学会儿歌的小朋友来当小老师,把每学会的小朋友教会好吗?如果教会了,老师就给你戴上小老师的标志。”孩子的兴趣顿时激发起来了。会背的小朋友纷纷争着去教不会的小朋友,不会背的小朋友也加足了劲积极地背,准备去教其他小朋友。问题迎刃而解,原来会背的小朋友在教别的小朋友背诵时知识得到了巩固,不会背的小朋友在别人的帮助下掌握了知识,同时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的积极性,真可谓一举两得。
随时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育者如果能把握住幼儿的兴趣点,随时激发起幼儿的学习兴趣,我们的教育会取得真正有意义的效果。来
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