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全忠
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7年第04期
[摘 要]本文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情况、职业教育规模与经费情况、地理条件、管理机制等方面分析云南边境地区职业教育的基本现状,指出了这些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些更独特、更深层次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云南边疆地区;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山区省份,边境县(市)共有25各,边境乡镇123个,人口6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3.6%,边境线长达4060公里,约占全国内陆边境线的1/5。云南边疆地区的和谐发展对于增强我国民族团结和促进边疆稳固具有重要作用。
一、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基本现状
1.边境地区发展比较滞后,经济比较贫困。边境县市的少数民族人口比例高于全省,25个边境县(市)中有9个市民族自治县,全省26个民族在边境一线几乎都有分布,还有16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边境一线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多彩的民族文化、独特的区分优势,在云南实施建立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建设东南亚国际大通道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由于受特殊的社会、历史、自然等因素影响,边境民族地区发展相对滞后,25个县均属于发达地区,其中17个县市国家级贫困县,民族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物质技术基础差、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低,自然经济比重高、贫困人口比重高、文盲半文盲比重高。从经济基本情况看,边境各县的产值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农业属于支柱产业,但山高林密的地理环境又抑制着这些地区农业的增产增值,致使这些县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迟缓,多数县乡财政收入不多。
2.边疆地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由于教育经费紧张,不能完全用于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即教师住房困难,校舍不足。这些钱基本上够教职工的人头费和必不可缺少的粉笔、纸张费,要进行教学实验、教师培训,改善办学条件,开展必要的文体活动、科普活动,开展劳动技术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等根本就没有钱了。另外,双语教学是民族教育的重要一环,对少数民族掌握初级教育和扫除文盲起到了很大作用,但经费不足,缺乏双语教师,使得双语教学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二、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问题分析
1.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与心理,影响着当地职业教育的发展。云南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占多数。他们在语言、文化、心理、风俗和生活习性上与汉族地区的人有较大的差异。有的民族时刚刚从原始社会的生活方式转变过来,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在和兄弟民族的帮助与引导下,发展到现在的水平。他们有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俗,不喜欢从事商业活动,不愿离家到外地生活与谋生,尤其不愿到东部发达地区寻求就业机会。他们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愿望不强,较少有到外地打工挣钱的要求和观念。正因为这些文化与心理因素的影响,当地发展职业教育的举措见效甚微,多数仍停留在低层次的水平,职业教育的发展比较艰难。
2.边疆地区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制约着职业学校学生的异地就业。云南人素有“家乡宝”之称,主要是说云南人一般不愿离开家乡到外地生活。这是因为云南人到外地就业谋生并不容易,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首先是交通不便利,路途遥远,到外地就业成本高;其次,语言文化、生活习俗差异大,与外地人难以沟通交流;第三,气候条件不适应。所以从历史到现在,云南边境地区的人到省外,特别是到东部和北方地区谋生的人极少,即使是大学毕业生也多数回云南就业。根据调查统计,云南中等职业学校到省外就业的学生只有10%,边疆地区职业中学的学生更少。这对职业学校的发展很不利。因为很多专业在本省市场需求不大,而且就业条件不太好,导致学生就业优势没有体现。
3.管理单一,服务意识不强,社会支持程度低。云南边境地区职业学校基本上是办学,管理单一。在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中,市场机制的引进比较明显,但是学校市场运作的社会条件不好,支持不够。有些县虽然文件规定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发展同等重要,但在实际落实时,差距表现十分明显。比如,经费、师资、基础设施、等方面明显偏重于普通高中的发展。从这些地区职业高中的经费收入可以看出,社会的融资几乎没有,社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甚少。由于领导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必然出现对学校的服务不到位,最终导致社会与企业对职业学校认可程度和支持程度低,学校办学更加艰难。
三、发展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1.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有效宣传,使地方和社会更加理解和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从国家层面看,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很好,发展非常迅速。但云南省职业教育的发展还是困难重重,特别是边疆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更是举步维艰。这主要是全省上下没有形成重视职业教育的氛围,对职业教育缺乏理解和支持。实际上边疆地区能够升入高等学校的学生很少,毛入学率不到10%,而且很多大学毕业的学生还难以就业,而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较早、就业率较高,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大。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对我省的农村地区,特别是边境地区更具有现实意义。对此,一些领导和家长已经开始有了认识,但是还不够普遍。
2.通过转移支付的措施,保证对边疆地区职业教育的投入。现在国家和省都已经明确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云南云南省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如保证职业教育财政性投入的增长、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提高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与职业教育的比例、提高学费收取标准等。这些策略对于经济发展程度高、财力好的地区成效比较明显,但是对于云南边疆地区落实比较困难,当地财政客观上难以保证这些投入,特别时专项经费很少难以收取。因此,要保证这些地区职业教育投入的增加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3.引导学校加强校本教研,强化学校的自主发展能力。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挥发展的薄弱环节还体现在教育科研和师资队伍建设上。因此,应该引导职业学校进行教研活动,特别是要加强校本教研,研究和解决本校的实际问题。第一,通过专项经费多层次、多形式培训这些学校的领导与教师,提高他们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和教育科研能力。第二,以项目课题的形式开展职业学校的教育科研,在课题申报方面更多照顾边疆地区职业学校的课题。第三,建立学校校本教研激励机制,尽量将他们有意义的教研成果与职教专项经费挂钩,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性。第四,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要尽量推广应用,以提高教育科研的作用与价值。
参考文献:
[1]高利兵.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5,(7).
[2]云南省教育厅.云南教育事业统计快报(内部资料).2005年1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