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经济区的文化发展
杨志远
10级食品科学与工程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201006010041
指导老师:
摘要:
中原文化是华夏文明之根,发挥中原的文化旅游优势,培育以根文化为重点的中原文化品牌,对于增强海内外同胞的向心力、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动和平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强大推动力量。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按照总要求河南大力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指示,充分发挥中原文化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优势,建设和谐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形成优势彰显、充满活力、全面繁荣的文化发展新局面,全面提升中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
文化 中原经济区 发展 辩证法
正文:
中原地处我国中心地带,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中原文化是华夏文明之根,发挥中原的文化旅游优势,培育以根文化为重点的中原文化品牌,对于增强海内外同胞的向心力、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动和平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强大推动力量。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按照总要求河南大力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指示,充分发挥中原文化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优势,建设和谐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形成优势彰显、充满活力、全面繁荣的文化发展新局面,全面提升中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内容:
1.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构建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发扬新时期中原人民“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强烈责任感”的“三平”精神,发扬河南人民勤劳、勇敢、忠厚、淳朴的传统美德,积极宣传和维护河南人形象。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大力倡导敬业诚信、创新创业、劳动致富、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塑造中原人文精神。弘扬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加强人文教育,提升人文素质,注重人文关怀,塑造具有中原特质、体现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全面增强开放意识、市场意识、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敬岗诚信、劳动致富、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营造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树立中原发展新形象。
2.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积极开展面向中原经济区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推进理论创新。繁荣文学艺术创作,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振兴豫剧、曲剧、京剧、越调等传统剧种,抢救和保护地方特色剧种,发展歌舞剧、交响乐等现代艺术形式,继续保持文学、书法、戏剧、曲艺、武术、杂技、民间艺术等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扩大河南影视剧在全国的影响。加快省辖市级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阵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乡镇新华书店网点、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加大公益性文化设施向全民开放力度。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加快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新闻出版、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数字出版基地和动漫基地建设,扶持具有中原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创作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支持开展文化改革发展综合试验,探索主导与发挥市场作用有机统一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措施。加大金融对中原文化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加快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动文化市场开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
3.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发挥文化遗存集聚的独特优势,充分挖掘根文化、姓氏文化、都城文化、商业文化、汉字文化、功夫文化等中原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开发,培育和打造以“根文化”为重点的中原文化品牌。加强历史文化遗迹的勘探、发掘、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分区域构建一批以殷商文化、东周文化、东汉和三国文化、盛唐文化、大宋文化,以及儒释道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基地,培育一批彰显地域特色、展现中原风貌、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品牌。积极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4.推进文化领域改革开放。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管理和运行机制。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推动文化与外贸、援外、旅游相结合,创新文化“走出去”形式,提高中原文化国际知名度。
文化的发展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为此我们有一下几个具体措施。
1.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深化教育改革,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强化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加大教育投资力度,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调整优化城乡中小学布局,建立县域内教师交流制度,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聚居地方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加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推进农村地区中小学校适度集中、规模办学。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鼓励普通高中向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在有条件的省辖市,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
优化发展高等教育。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推动郑州大学按照“985”工程标准建设高水平大学,大力推进河南大学等高校实施省部共建,建设若干所骨干高等学校,优化高等教育层次、布局和专业结构,加快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加强不同层次高等教育衔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尽快形成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学科群。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教育资源,积极扩大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合作办学,吸引国内外一流院校来豫设立分校,带动建设与国际接轨的一流高校园区。推进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学科基地和重点试验室、科研基地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充分发挥各类学校及各系统各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大力开展成人教育和岗位培训,重视发展老年教育,构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社会化、多元化、开放式继续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的平等法律地位。重视发展特殊教育。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促进职业教育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形成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中职高职相互衔接、职前职后相互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职教实训基地等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职业教育园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健全县域职业教育网络。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加快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鼓励学校突出自身优势,兴办特色学校、特色专业,实现差异化发展。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吸引大型企业、重点企业参股职业教育,进一步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促进校企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以文化发展促和谐一直是我们坚持的理念。这正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承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与此同时,也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指出:“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时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地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① 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意识活动是主观的创造过程,这种创造性不仅表现为意识通过感性材料的加工改造,找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性,在思维中再现事物的本质,而且还突出的表现在能通过想象,在思维中创造世界上没有的新事物。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同人的需要是分不开的,总是带着一定的目的和计划。人在行动以前,总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条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目的,并根据这种目的构建准备实行的计划,实践就是在这种目的和计划的指导下行动。
第三、意识的能动性突出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反映客观世界并不是最终的目的。
第四、意识能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也是分不开的,这是因为事物之间总是普遍联系的。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整体,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作为普遍的哲学范畴,是物质世界固有的属性。联系普遍的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维之中。从总体上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通过不同的方式,按一定的条件相互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构成的普遍联系的整体。
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地球上的万事万物从来没有停止过变化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反复循环,也不是倒退和下降的变化,而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综上所述,建设中原经济区,事关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面落实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推动中原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
《关于支持河南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马克思哲学原理》
注释:①《选集》第二卷第4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