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中国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文化积淀深厚。酒作为一种介质,历史上先后承
载了祭祀、礼仪与品鉴三项功能,并通过与诗歌、绘画、书法、围棋、古琴等艺术形式的
融合渗透,成为古代雅趣传统的重要元素。
关键词:
古酒; 文化; 功能; 文学
中图分类号: I206.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 -1750( 2013) 04 -0057 -04
杜红亮: 酒的文化积淀及文学展现
器共 50 类中就有酒器 24 类,尊、壶、杯、斛等以其
优良的材质与精美文饰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容光。
就酒礼而言,古代酒为“百礼之首”,周代即有严格
的规范,不仅在于时间、顺序、数量三个方面,还关
乎场合。孔子《礼记·礼器》曰: “乡饮酒之礼,六
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
所以明长幼之序也。”
[2]1911
儒家常借酒礼教化民
心,以构建仁义和谐的社会。
饮酒文化主要表现在对酒色、酒味的品评以及
酒令的使用等几个方面。饮者对酒色的考究,古已
有之,这既有清酒、浊酒之分,又有无色酒与彩色酒
之别。《说文解字》释“配”字曰: “酒色也。”
[3]312
江
藩《配弋二字解》: “当时酒有青色者,黑色者,合二
酒之色则谓之配。”对于饮酒者来说,味道是鉴别
品质高下的核心。汉字中与酒色相关的字 29 个,
足见古人研究与品鉴水准。就浓度而言,有高度的
“醇”,因酿制时间久且“不浇酒”( 说文解字) 而有
厚感。低度的“醴”,《汉书·楚元王传》: “穆生不
嗜酒,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颜师古注:
“醴,甘酒也。少曲多米,一宿而熟,不齐之。”
[6]
此
酒发酵时间短,酒精度数低,味道香甜,与当今的米
酒相类。
酒令是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酒文化。作为饮
酒助兴的一种方式,酒令分雅令和通令。行雅令往
往伴之以赋诗填词,当席构思,即席应对,凸显饮酒
者的文采; 通令的行令主要有掷骰、抽签、划拳、猜
数等方式,易于活跃酒宴的气氛。酒令在生活中十
分普遍,在古典文学作品也多有反映,如《红楼梦》
第四十回的鸳鸯作令官,喝酒行令的情景,描写的
是清代上层社会喝酒行雅令的风貌。而《聊斋志
异·鬼令》所记的酒令可谓雅俗共赏: “酒数行,或
以字为令曰: ‘田字不透风,十字在当中; 十字推上
去,古字赢一钟。’一人曰: ‘回字不透风,口字在当
中; 口字推上去,吕字赢一钟。’一人曰: ‘囹字不透
风,令字在当中; 令字推上去,含字赢一钟。’又一
人曰: ‘困字不透风,木字在当中; 木字推上去,杏
字赢一钟。’末至展,凝思不得。众笑曰: ‘既不能
令,须当受命。’飞一觥来。展即云: ‘我得之矣: 曰
字不透风,一字在当中; ……’众又笑曰: ‘推作何
物?’展吸尽曰: ‘一字推上去,一口一大钟! ’”
[7]
可
见饮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传统的表现,同时也是饮
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
三、飘散着浓郁酒香的文人雅趣
很早的时候,中国古人就懂得了在诗歌中寻找
理想,在书法中感受风骨,在绘画中体验生命,在棋
盘中忘却凡尘,在琴韵中寻找知音。这种清通绝俗
的生活方式,常见于松竹之林,飘逸着醇酒之香,历
久而成为一种古雅的传统。赫胥黎尝言: “人类的
生活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的,一方面是伦理
的。自然的是个人的本性生活,伦理的是社会的道
德生活。”儒与道是中国文人的哲学根基。儒道皆
追求高雅的生活,儒家之雅在于仁礼,饮酒庄重,讲
求人伦秩序,凸显社会功能; 道家之雅在于自然,饮
酒潇洒,讲求人格完善,凸显自然功能。古代文人
饱受诗书浸泡,忌讳颇多,酒作为一种介质可以使
其暂时忘却礼俗的束缚。因此,道家之雅追求回归
自然的山林野趣与清远淡泊的高韵逸响,就更见珍
贵。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特设“典雅”一品,为
我们勾勒了理想生活方式: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
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
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
其曰可读。”
[8]
品读其味,共有人物、环境、器皿之
“三雅”。
庄子曰: “醉者神全”,东坡曰: “醉笔得天下”。
文人饮酒每至酣处,不仅在精神上可以冲破一切理
性的道德樊篱,而且创作欲望与信心倍增,常有上
佳之作问世,这是古代雅文化画卷的一抹靓丽景
致,此谓“人雅”。酒是文人悲喜哀乐的真实写照,
雅士饮酒类型有三: 其一,物我两忘型。以晋代的
陶渊明为代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悟人
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二,饮酒助兴型。以盛唐的
李白、北宋的苏轼为代表,通过饮酒激发灵感,步入
洒脱奔放的创作路径。其三,避祸消愁型。酒后发
泄对时政的不满,是历代文人的共性,尤以晋、宋、
元、清四代为多。西晋的“竹林七贤”常借酒一杯
浇心中块垒,宣泄胸中积郁,阮籍避世一醉就是月
余,而嵇康醉倒“若玉山之将崩”,醉姿也出美感。
酒非男人专利,女子也有善饮者。婉约派女词
人李清照,平日就喜“晕两盅”。《如梦令》曰: “常
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
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女词人在一
·59·4 期 郑 州 航 空 工 业 管 理 学 院 学 报( 社会科学版) 第 32 卷
二、古酒的三种基本文化功能
古酒醇香,文化深厚。《左传》尝曰: “国之大
事,在祀与戎”。
[2]1911
溯源中国的酒历史,其最初承
载的是宗教与礼仪任务。夏商之前,每逢重大决断
事项,以及祖先神灵与日月节气等特殊日子,皆要
祭祀,祈求诸事顺利、风调雨顺,所谓“殷人尊神,
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福”字的本义,即为
夏商宗教性的巫觋文化留存。在甲骨文中,“福”
字左为“示”,《说文解字》释曰: “示,天垂象,见吉
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
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神至
切。”
[3]7
当然,对于“示”的造字意图还有一几种通
俗的说法,认为“示”即“主”,也就是牌位,太庙里
祖宗的牌位是立着的木板“丅”形,上加盖,两边酹
酒就成“示”。“福”字右为“酉”,是酒坛子的象
形,代表祭祀酒食。“福”字本义为将一坛子酒供
于神灵之前祈愿。而《说文解字》在释“莤”字时,
侧面描述了酒祭的全过程: “莤,礼祭,束茅,加于
祼圭,而灌鬯酒,是为莤。象神歆之也。从酉从艸。
《春秋傳》曰: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莤
酒。’”
[2]313
古人把酒浇于束捆的茅草上,液体由茅
草表面渗透下去,极像有神灵在饮用。
降及周代,从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克己复
礼”,旧的巫觋文化逐渐被礼乐文化取代,酒成为
礼仪的一部分。周礼中的酒,建有系统而严格的饮
用规范,并且附会出许多先贤的经典。《战国策·
魏策二》曰: “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
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日: ‘后世必有以
酒亡其国者。”
[4]
夏禹的女人让仪狄酿酒,奉献给
夏禹饮用,味道醇美,夏禹却疏远仪狄并与美酒绝
缘,同时预言: 后世一定有因酒误国的君主。后来,
《史记·殷本纪》中有纣“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
池,悬 肉 为 林,使 男 女 倮 相 逐 其 间,为 长 夜 之
饮”
[5]105
的记载。两则文献相比,夏禹“禹恶旨
酒”,而夏桀“以酒为池”。两位天子在一个朝代首
尾相望,对美酒的不同态度昭示着廉洁开明与荒淫
无度的差异,这显然比附着儒家内敛修身的伦理
观。至于仪狄形象的贬损,则为刘向等史家所始料
未及。
周代酒之规范,具体表现在时、序、数三个方
面。时,是对饮酒时间的要求,酒须在祭祀、冠束、
婚嫁、丧葬、典庆等场合饮用。《说文解字》: “醮,
冠娶礼,祭,从酉焦声”
[3]312
说明周人在婚嫁等特定
场合可饮酒示礼,其他则慎重。为此,西周初,周公
辅政曾发表了历史上第一份禁酒文书《酒诰》。汉
代自武帝以后,推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的文化,饮酒规范更为明细,汉律就有
“三人以上无故饮酒,罚金四两”
[5]417
的规定。序,
是对饮酒顺序的限定,逢酒须先天地鬼神,后长幼
尊卑。《说文解字》中“醻”与“醋”作为一组汉字,
准确地诠释了“序”的内含。“醻”,同“酬”,“主人
进客也,从酉寿声”;
[3]312
“醋”,“客酌主人也,从酉
昔声”。
[3]312
儒家重礼,以客为尊,故古人饮酒时主
人先敬客人,客人亦应回敬主人。数,是对饮酒数
量多寡的。酒为佳品,过则失礼。文字来源于
生活,“醉”、“醒”、“酣”、“醺”、“酲”、“酗”一系列
汉字表现了饮酒对人身体的影响。《说文解字》
曰: “醉,卒也。卒其度量,不至于乱也。”“酣,酒乐
也。”
[3]312
“醉”是一个人饮酒所能达到的极限,
“酣”是中度饮酒,尽兴而不乱,是达到与“甘”相同
佳境的状态。
物极则反,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军阀混战,大
规模的农民冲垮了正统的封建秩序,上下颠
倒,尊卑易位,礼法的传统开始动摇。正如清人赵
翼《题遗山诗》所言: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
句便工。”在战乱中,文人受益于清谈玄学的滋养
而开始艺术觉醒,酒也脱离祭祀与礼仪的窠臼,从
祖神祭坛、宫廷宴会走向平民的生活与文人的山
林。魏晋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文人们邀聚
于山川松竹之下,宽衣博带,服食药酒,抚琴弈棋,
书法绘画,吟诗作赋,用酒助兴过着清通脱俗的生
活,后人称其艺术“自觉的时代”。
六朝之后,古酒祭祀、礼仪与生活的基本功能
已经完备,并行不悖。其后,随着酒的酿造技术改
进与饮用日趋生活化,酒文化的内涵也不断丰富,
并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酿酒文化、酒器文化、酒
礼文化、饮酒文化。就酿酒而言,元代出现的以固
态发酵、固态蒸馏为特征的曲蘖酿造技术,被称为
“第五大发明”,曾经对东南亚及西方的酿造技术
产生过重大影响。就酒器而言,考古出土酒器数量
巨大,据荣庚的《殷周青铜器通论》统计,商周青铜
·58·期:2013 -05 -02
基金项目: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课题( 资助经费项目) “中原民间文学的基本形态与传承研究”( 2012—1) ; 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
资助计划项目“从汉风到唐韵: 韩国诗话视阈中的中古诗歌自觉过程研究”( 2010CCJS—108)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
目“古代黄河流域城市布局与文学流向的关系研究”( 11YJA751011) ;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县市名称的流
变研究及文化解读”( 2011 - GU -1)
作者简介: 杜红亮,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魏六朝文学。
酒的文化积淀及文学展现
杜红亮
( 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摘 要:
中国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文化积淀深厚。酒作为一种介质,历史上先后承
载了祭祀、礼仪与品鉴三项功能,并通过与诗歌、绘画、书法、围棋、古琴等艺术形式的
融合渗透,成为古代雅趣传统的重要元素。
关键词:
古酒; 文化; 功能; 文学
中图分类号: I206.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 -1750( 2013) 04 -0057 -04
中国文化史如同蘸着酒写成,随意展开民族艺
术的历史长卷,字里行间无不飘散着浓烈的酒香。
酒作为一种独特的介质,融诗词曲赋、绘画书法、歌
舞戏剧、围棋古琴等艺术于一体,经过历史的积淀
而至醇至美,并成为古代文人雅趣的重要元素。
“一叶知秋”,甄别古酒的渊流,辨析古酒的功能,
探究酒在文学中的表现形式,可以品悟厚重的中国
文化。
一、中国古酒的源流辨析
中国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
三大酒系的发源地。在古典文献中,古酒起源有
“上天造酒”、“猿猴造酒”、“杜康造酒”、“仪狄造
酒”等说法; 而考古证实,中国酿酒至少已有 6 000
年的历史。上述说法中,“上天造酒”与“猿猴造
酒”为传说性质的附会,“杜康造酒”最为流行,但
是已无可考。相传,杜康偶然藏高粱米饭于树洞,
时间久发酵成酒,故始名曰“久”,后有“酒”字。
“仪狄造酒”较为可信,《世本》、《吕氏春秋》、《战
国策》等典籍均有相关记载。《世本》为秦汉时辑
录帝王公卿谱系的书籍,原书于宋代散佚,今存清
人的辑佚本。《世本》云: “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
少康作秫酒。”
[1]
其后,《吕氏春秋》曰: “仪狄作
酒。”三国时蜀汉学者谯周的《古史考》曰: “古有醴
醪,禹时仪狄作酒。”《世本》最早记载“仪狄造酒”
说,因成书年代与作者皆不详,而学界多有质疑,甚
至是矛盾的观点。据《黄帝内经》记载,“三皇五
帝”时代,就有黄帝与医家岐伯讨论用酒治病的事
情。
古酒起源,传说附会、文献矛盾,考古实证更能
让人信服。中国酿酒,在文字出现以前已有之。迄
今为止,全国各地考古发掘的各类实物以酒器数量
最多。新石器时期,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到龙山
文化,均出土了大量酿酒和饮酒器物。1959 年在
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的成套专用陶制酒
器,如高柄杯、双耳杯等。这说明中国早在 6000 年
前已经开始用谷物酿酒。在文字出现后,殷墟甲骨
文中的“酋、酉、鬯、醴”等字是酒的最早名称。历
史传说、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三者相互印证,可以
勾画出酒起源的框架。由于程序、工艺都很复杂,
酒的发明是集体的结晶,酿酒技术先后经历了自然
发酵的果酒、榨制酒( 如黄酒) 和蒸馏酒( 如白酒)
三个发展阶段。正如晋人江统《酒诰》所云: “酒之
所兴,肇自上皇,成于仪狄,一曰杜康。”
[2]205
上古三
皇五帝的时候,就有各种造酒的方法流行于民间,
后经专业人士的改进完善而至质地优良,杜康、仪
狄只是作为三代以后人们尊崇的象征性人物而名
留后世。
·57·4 期 郑 州 航 空 工 业 管 理 学 院 学 报( 社会科学版) 第 32 卷
个幽杳而神秘的世界里,酒气、花香使之暂时摆脱
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
奇、争强的女子天性。
古人饮酒,注重一个“品”字,多寻求雅致幽静
的环境,于松间、竹林、花圃、溪溿,赏景、品酒与交
流思想兼顾,并以围棋、抚琴、书画与舞剑等为伴,
此谓“境雅”。汉代以后,园林迅速发展起来,文人
的山水意识开始自觉,雅趣的范围从宫廷扩大至山
林。魏晋时期,文人在三月上巳祓禊仪式后,席坐
溪水两旁,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
的面前,谁即取饮赋诗,彼此相乐。在自然中吟咏
人生,在闲雅中小憩心灵,王羲之与朋友开启了
“曲水流觞”的传世佳话。
饮酒须持器,“非酒器无以饮酒,饮酒之器大
小有度”。中国历来讲究美食美器,酒器也有礼仪
与趋雅倾向,此谓“器雅”。古代酒器的种类繁多,
其中根据用途,可以分为贮酒器、盛酒器和饮酒器
三类; 而根据材料和外型则可以产生更多的类型与
名称,历史上先后出现过陶杯、兽角杯、木杯、竹杯、
青铜杯、漆杯、金银杯、玉杯、瓷杯、玻璃杯、水晶杯
等器皿。器皿之雅,既在于酒杯质地与醇酒类型、
酒杯名称与饮者身份的契合,还在于外在物象与内
心情感的契合。古典文学中,就经常出现“觥筹交
错”之类的词,有江湖豪杰的“以瓢沽酒”、“大碗筛
酒”,也有书圣王羲之的“曲水流觞”,诗仙李白的
“会须一饮三百杯”,到苏东坡的“一樽还酹江月”,
范仲淹的“把酒临风”,李清照的“三杯两盏”……
“觥”、“樽”、“杯”、“盏”等皆酒器,草莽英雄瓢舀
碗盛豪饮,文人雅士持杯把盏酌饮,器名的不同标
示着时代与饮者的差异。当然,上古之人临池用手
掬捧而饮,也是别有意趣。
溯源探究古酒与文化之关系,二者可谓增益互
动。一方面,酒充当着文化的触媒,激发并促进了
文艺创作。古代诗多好饮酒,酒后挥毫,醉而
赋诗造就了中国诗酒风流的佳话。杜甫《饮中八
仙歌》就说,“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
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
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等。书家以酒激
书。史载,王羲之挥毫必饮,每饮必醉。“草
圣”张旭,嗜酒如命,酒后常“以头濡墨而书,既醒
目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人称“张颠”。他的醉
后墨迹《古诗四帖》,如疾风迅雷,满纸云烟,为草
书精品。画家以酒催画。画圣吴道子为人豪爽,喜
酒。曾奉唐明皇命画嘉陵江三百里山水风景,酒后
挥毫,一日而就。
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尚“雅”,雅文化中相关酒
的器物、诗文、绘画、书法间接地成为酒的绝佳包
装,可谓“诗以酒成,酒以诗名”。诗名扬酒名。古
代流传的诗文,许多都以酒为表现内容。最早的诗
集《诗经》305 篇中有 40 多篇与酒相关,唐代三大
诗人中,李白诗文 1000 余首,相关酒的有 170 首;
杜甫诗文 1400 余首,相关酒的有 300 首; 白居易存
诗 3000 余首,其中咏酒诗 900 余首。古酒与诗歌
诗交融在一起,形成独特的诗酒文化。
参考文献:
[1]茆泮林辑,宋衷注. 世本[M]. 北京: 中华书局,1985.
[2]( 清) 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3]( 汉) 许慎撰,( 宋) 徐铉校定. 说文解字[M]. 北京: 中华
书局,1963.
[4]( 汉) 刘向撰,贺伟、侯仰军点校、战国策[M]. 济南: 齐
鲁书社,2005.
[5]( 汉) 司马迁. 史记[M]. 北京: 中华书局,1959.
[6]( 汉) 班固. 汉书[M]. 北京: 中华书局,2007.
[7](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M].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
[8](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M]. 北京: 中华书局,1981.
责任编校: 马小军,田 旭
·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