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按照市“”的部署和要求,在镇、的关心支持下,我镇扶贫开发协会,始终把推进“两区”建设作为产业化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载体,作为全镇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抓培训、强服务、创特色、树典型、促发展,使产业化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了我镇全面小康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狠抓“两区"建设,努力夯实产业化扶贫基础
我镇位于高邮市东部,与兴化市接壤。全镇共有人口4万人,行政区域面积88平方公里,辖19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142个村民小组、8663户家庭承包经营农户、6.5万亩承包耕地,是典型的农业大镇。为了改变经济薄弱,发展滞后的现状,我镇从2007年起,把推进“两区’’建设,作为摆脱困境、快速崛起的重要抓手,即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着力解决甘垛的发展问题;加快高效农业园区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解决富民增收问题。2009年,新入园企业24家,目前累计已入园企业达37家,其中列统企业28家,实现全部工业产值28.31亿元,同比增长25%,加快推进“六大”高效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张扬特色、彰显优势。2009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亿元,年均增长17%。具体呈现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工业经济由过去的简单分装加工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形成了以光伏能源、机械电缆、生物化工、冶炼铸造、轻工服装等主导产业。二是农业生产由“一稻一麦”、“一麦一棉”的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规模农业转变,形成了以瓜果蔬菜、有机葡萄、家禽养殖、鱼鸭混养、特水养殖、有机水稻生态养殖为特色的产业新格局。通过狠抓“两区”建设,构建产业化发展平台,进一步加快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推进产业化扶贫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坚持多措并举,创新产业化扶贫新路子
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新路子,创新扶贫开发方式,以推进工业产业化进程,推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推进高效农业种植业、特色养殖业,推进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为突破口,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特别是贫困户、贫困人口的增收。一是把加快发展工业经济作为推进产业化扶贫的有效途径。通过兴办企业、置办物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拓展了农民的就业空间,尤其是贫困户、贫困人口和残疾人的就业,到去年底,全镇工业园区内33家企业,招收本镇员工近1800人,年增加非农收入达2万元以上,其中解决困难家庭子女就业达375人。扬州华尔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招收本地员工415人,其中贫困职工36人,新增人均年收入1.5万元;在镇扶贫协会和民政部门的协调帮助下,科意达机械有限公司和中大精细化工厂累计落实92名残疾人就业,这些残疾人年均纯收入达1万元,缴纳五种保险 (养老、医疗、公伤、失业、生育) 金额达5200元∕年。二是把推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作为促进产业化扶贫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镇累计流转土地面积达到2万亩,参与的贫困户达户,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促进土地的集中使用和其它生产要素向土地集中投入,促进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可以实现各类生产要素的整合,以此来提高经济效益;也有利于劳动力转移,促进分工分业,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把出来的劳动力通过发展家禽、水产养殖业,及特色非农业增加收入,使贫困户可新增年收入2300元。三是把推进高效农业、特色养殖业作为拓宽产业化扶贫的主要渠道。始终把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实现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打造产业化扶贫载体,搭建创业就业平台,着力推进“六大”高效产业园区建设。目前,我镇高效农业面积已达l.2万亩,辐射和带动户数4308户,其中贫困户485户,贫困人数498人。柏林葡萄种植业产业园,目前核心区面积已达1174亩,在园区长期打工86人、短工30人,其中贫困家庭人员15人,过去年收入不到2500元,经过帮扶解决就业问题后,实现年工资收入在1万元以上,真正起到帮扶脱贫的作用。宇鑫瓜果蔬菜种植业产业园,建成钢架大棚600亩,承包农户60户,其中贫困户8户,在园区做工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贫困人口,通过帮扶,年人均纯收入在1万元以上,比较典型的困难户有3户,分别是陆光中、徐富山、朱太强,在园区的做工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大螯有机水稻生态养殖业产业园,由原来l00亩扩大到800亩,从事种养殖农户有46户,其中有困难户7户,较为贫困的有3户,分别是李长年、李树青、耿宜法通过承包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据统计,2009年,在“六大”高效农业产业园区创业就业的贫困人口达到200多人,年人均工资性收入在1.5万元以上,与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户年收入相比,提高了33个百分点。四是把发展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作为推进产业化扶贫的有利措施。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不断成长壮大,呈现出规模发展的趋势。柏林葡萄产业园成立了白玉葡萄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从生产管理,病虫防治到包装销售实行“五个统一”,即:统一定穗疏果;统一施肥标准;统一供药用药;统一品牌包装;统一价格上市。并定期向社员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实行保护价收购,保守报销,指导和带动了周边8个村、63户农户种植葡萄达500亩,其中有6户是贫困户,现年均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较为典型的有沿河村的翁永高、戴新华两户,分别种植了8亩和6亩的葡萄,去年纯收入分别达到3万元和2.5万元。再如大海鸭业专业合作社,占地面积达1066亩,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存鸭量25万只,日产蛋量2万斤,有56个农户加入合作社,其中贫困户6户,园区为他们配备了宿舍、电视、电话、电风扇等生活必须品,每月还供电、供气等生活资料,他们的月工资在1000元以上,年终补助生活费l000元,再加上奖金等工资性收入,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上,实现了合作社和农户的共赢。
三、强化组织领导,推动产业化扶贫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离不开、的高度重视和部门单位的齐抓共管,只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效整合各方面力量,才能使全镇真正走上一条增收致富的小康路。一方面,为进一步加大产业化扶贫力度,把产业化扶贫与全面小康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我镇通过多方努力组织南京、上海等知名大学专家对贫困农户进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贫困人口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水平,围绕“素质工程”抓教育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培养新型农民,近年来,共举办科技培训班30多期,参训人数2000多人次,为我镇扶贫开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我镇成立了以“一把手”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按照“负总责、抓推进、抓落实”的工作要求,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坚持把产业化扶贫工作作为长期性和经常性工作来抓,同时,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全年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到与全年工作同步部落实、检查和考核,为我镇的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目前,我镇工业和农业产业化参与和带动户数4538户,参与人数8876人,其中贫困户580户,635人,已脱贫户339户,371人,产业化扶贫新增人均纯收入2500元;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参与和带动户数210户,565人,其中贫困户户、230人,已脱贫85户,l86 人。我们将以本次会议为动力,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通力协作,强力推进,切实加快产业化扶贫开发步伐,为我镇建设更高水平全面小康新甘垛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甘垛镇扶贫开发协会
二0一0年八月二十五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