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教育学
学时数:54 学分数:3
执笔人: 编写时间: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教学研究》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现代教育概论》是学习本课的基础,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中已作为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本课程对学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有重要作用。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
1、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3、引导学生形成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新的教学理念;
4、初步学会分析教学的现实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本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教学基本概念的研究(8学时)
(一)教学要求
A、了解:教学概念的历史发展、教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和基础;
B、理解:理解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教学的价值,教学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任务;
C、掌握:学习运用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二)教学内容:
重点:教学的基本概念、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教学的价值,教学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任务
难点: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和学习运用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一节教学的概述
教学的概念与地位、教学任务、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研究;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教学研究方法:
经验总结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
第三节教学研究的基础:
文化与社会学基础.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目标研究(4学时)
(一)教学要求
A、了解:课程目标的分类、课程目标的表述方式;
B、理解: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概念与功能;
C、掌握:行为取向及生成性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初步学会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
重点:掌握行为取向及生成性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难点:学会科学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一节教学目标的定义与功能研究。
第二节 教学目标分类研究:
行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生成性取向的课
程与教学目标、表现性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特征分析。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课程目标确定的模式与环节、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制定原则。
第三章 教学过程研究(8学时)
(一)教学要求
A、了解:教学过程要素
B、理解: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C、C、掌握:学习在课程实施中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
重点: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难点:、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教学要素研究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本质研究:
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功能、教学过程的特点。
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研究:
教学过程中必然联系、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第四章 教学原则、方法手段研究(8学时)
(一)教学要求
A、了解:教学原则的特点和制定的依据,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与原则,教
学方法的发展趋势、教学手段的发展、特征与作用;
B、理解:教学原则体系、课程内容的功能、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意义、常用的教学方法、常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
C、掌握:运用常用的教学方法和多种教学手段进行简单教学的设计。
(二)教学内容:
重点: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与原则、教学原则体系、常用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常用的教学方法和多种教学手段进行简单教学的设计
难点:用常用的教学方法进行简单教学的设计、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设计教学
第一节教学原则研究:
教学原则含义及特点、教学原则制定依据和教学原
则体系。
第二节教学方法研究:
教学方法的概念及分类、我国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国内外常用的教学方法
及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教学手段研究:
教学手段概述、教学手段的分类及其教学功能、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
第五章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研究(10学时)
(一)教学要求
A、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功能与历史演变、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教学模式的结构与作用;
B、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常用教学组织形式、课堂管理策略、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意义、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对象与分类、课程的目标评价模式和CIPP评价模式、常用的教学评价方法及理解常用的教学模式;
C、掌握:学习科学选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设计与分析简单的教学评价方案。
(二)教学内容:
重点: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管理策略、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教学模式的结构、国内外教学模式及评价
难点:课堂管理策略、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国内外教学模式及评价
第一节教学组织形式研究:
教学组织形式概述(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功能、历史演变)、常用的教学
组织形式、课堂管理策略。
第二节课程与教学的评研究:
课程与教学评价概述、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对象与分类、课程评价模式、教学
评价方法。
第三节教学模式研究:
教学模式概述、教学模式的结构、国内外教学模式及评价、教学模式改革的
趋势。
第六章 教学改革的研究(8学时)
(一)教学要求
A、了解:国内外教学改革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B、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特征。形成新的教学理念;
C、掌握:学习运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式与评价及课程管理模式。
(二)教学内容:
重点:当前世界课程改革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特征。
难点: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学习运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式与评价及课程管理模式,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
第一节国外课程与教学改革:
国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历史回顾、当前世界课程改革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第二节 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
新中国历次课程改革的回顾、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特征(新课程
的目的、功能、标准、教学方式与评价及课程管理模式等改革)。
第七章 近现代教学理论流派研究(8学时)
(一)教学要求
A、了解:教学理论的发展历史;
B、理解:相关教学理
C、掌握:学习借鉴相关教学理论合理部分于我国的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
重点:相关教学理论流派的分析
难点:我国的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中科学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成出新。
一、近代教学理论流派研究(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等)
二、现代教学理论流派研究(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范例教学理论、建构主义
教学理论、后现代教学理论等)
三、 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及安排
本课程是理论与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宜采取讲述、讨论与案例分析等方式。基本原理以教师讲述为主,发展性问题以讨论的方式为主,现实问题以案例分析的形式为主。应结合课程教学理论学习和实践案例分析等方面的学习要求,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本学科成绩应包括平时成绩与学期考试成绩。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内发言、讨论及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方法及创新意识等;学期结束的考试采取论文形式,应重点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参考书:
教材
黄莆全:《现代教学论教程》(教育科学)
教学参考书:
1.赖志奎:《现代教学论》(杭州大学)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
3.张廷楚:《教学论纲》(高等教育)
9.刘克兰:《现代教学论》(西南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