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组:
师生交流:
师:和第一组一样,你们有什么体会?
图4
师:与的定义域、值域、周期分别是多少?
生:与的定义域:R,值域:[-1,1],和y=sinx的都一样,周期是多少看不出来,反正它们的周期显然不一样.
(学生从图形计算器屏幕看到的的确如此,它们的周期明显不一样)
师:是的,他们的图象差别太大,但是可以看出一个周期较小,一个较大.
(教师想通过周期的不一样来突破周期变换)
现在我给大家演示两个动画3.
图5
演示1:拖动点A (A、B,它们分别在各自的图象上)在纵坐标相同的条件下,观察A、B的横坐标的变化,以及的比值的变化.(对比y=sinx与y=2sinx的关系)
演示2:拖动点B, 改变W的值,再观察上述的变化.(改变W的值,进一步观察y=sinx与y=sinWx的图象关系)
(该环节的演示要慢,要让学生注意观察比值的不变特点)
图6
进一步引导, 观察启发:
师:通过上述你的实验、和几何画板的动画演示,你又有什么体会?
生:函数y=sin2x,x∈R的图象,可看作把y=sinx,x∈R上所有点的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倍(纵坐标不变)而得到的 函数y=sin,x∈R的图象,可看作把y=sinx,x∈R上所有点的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纵坐标不变)而得到
(的确难得,他们能发现影响周期的量是W了,这样也为下一节课周期的教学作好准备)
师:大家已经能通过第一组的变换特点,类比的方式得到它们之间的关系,真的很不错.那么谁能把y=sinωx图象与y=sinx的图象作比较 ,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生:函数y=sinωx, x∈R (ω>0且ω1)的图象,可看作把y=sinx所有点的横坐标缩短(ω>1)或伸长(0<ω<1)到原来的倍(纵坐标不变)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总结)
师:有进步.
总结:
一般地,函数y=sinωx, x∈R (ω>0且ω1)的图象,可看作把正弦曲线上所有点的横坐标缩短(ω>1)或伸长(0<ω<1)到原来的倍(纵坐标不变).我们把这种变换简称为周期(或者伸缩)变换.
第三组:
图7
师:它们的定义域、值域、周期分别是多少?以及它们的图象关系又有如何关系?
生:定义域:x∈R,值域:y ∈[-1,1],周期:,图象似乎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具有平移关系.
(因为高一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平移,学生对平移的说法可以很快的提出)
师:回答的十分正确.那么大家再用功能键追踪,观察它们的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单位有什么特点?
(由于学生的图形计算器的单位是幅度,追踪的结果是一个数,不会带有的单位,让学生注意进行换算,几分钟后)
师:请大家看我用几何画板的动画演示4.
演示1:拖动点C,观察变化.(观察平移的单位)
演示2:拖动点B,改变B的值,观察平移的方向.(让学生去发现:从左边移动(B>0),从右边移动(B<0)
图8
引导,观察,启发:
师:通过上述实验、和几何画板演示的结果你有什么体会?
生:函数y=sin(x+),x∈R的图象可看作把正弦曲线y=sinx上所有的点向左平行移动个单位长度而得到 .函数y=sin(x-),x∈R的图象可看作把正弦曲线y=sinx上所有点向右平行移动个单位长度而得到
师:太棒了,回答的十分正确.
教师总结:
一般地,函数y=sin(x+),x∈R(其中≠0)的图象,可以看作把正弦曲线上所有点向左(当>0时)或向右(当<0时=平行移动||个单位长度而得到 (用平移法注意讲清方向:“加左”“减右”),我们把这一变换称为平移变换
四、运用反思:
1、下列变换中,正确的是
A 将y=sin2x图象上的横坐标变为原来的2倍(纵坐标不变)即可得到y=sinx的图象
B 将y=sin2x图象上的横坐标变为原来的倍(纵坐标不变)即可得到y=sinx的图象
C 将y=-sin2x图象上的横坐标变为原来的倍,纵坐标变为原来的相反数,即得到y=sinx的图象
D 将y=-3sin2x图象上的横坐标缩小一倍,纵坐标扩大到原来的倍,且变为相反数,即得到y=sinx的图象
答案:A
(可以让学生使用机器来验证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尤其是C和D的回答)
2.
师:大家可以选择变换路径
(由于前面都是单一的变换,可以提示学生先选择变换路径)
生: 即把y=sinx图象上所有点的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伸长为原来的2倍,再把得到的图象的纵坐标不变,横坐标缩短为原来的1/2,然后把图象上的所有点向右移动个单位.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是的,基本就是这样.
师:从一定是向右平移个单位吗?
生:是啊
(全体学生感到纳闷,老师为什么这样问呢.)
师:好吧,请大家用计算器实验,看看他说的是否正确?
生:我输入图象看,平移的数据似乎不对,到底是多少呢?
(由于学生的图形计算器的单位是幅度,追踪的结果是一个数,不会带有 的单位,可以让学生进行换算来回答,但是几何画板可以动态变化和计算)
师:请大家再看我的演示:拖动点A,观察点A、C横坐标的变化.(观察它们距离的单位刻度是多少.)
图9
生:我知道了,应该是向右平移,而不是
师:不错应该是应该是向右平移,这是我们经常会犯的错误,一般地,函数的平移是指变量的变化量,所以要把函数化为从中可以看出,所以应该是向右平移
(这时学生在做次类题目,经常容易犯的错误,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五、小结与思考:
今天我们学习了三种三角函数:形如图象是由y=sinx的图象怎么变换得到,我们分别把三种变换分别称为振幅变换、伸缩变换、平移变换.
思考:
上述三种三角变换适应于三角函数的图象外,是否也适应于一般函数的图象的变换吗?请同学们下去通过今天学习的方法用图形计算器探索、思考下列几组函数图象的关系
1、与
2、
3、
(让学生下去动手实践,、探索和验证,也为后期函数图象变换的学习作准备)
六、作业: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是以学生探索为主,教师点拨、启发、引导和利用几何画板的演示为辅.通过TI-92PLS图形计算器进行教学学习和探究活动,获得TI计算器正弦波函数性质等数学问题的体验;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对学习数学知识和探究数学问题的价值.借助已知知识提出问题,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整个教学过程为: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运用反思提高.
2、以前该部分内容的教学通常是通过取值、列表、描点、画图然后静态的让学生观察、总结,最后得出它们之间图象变化的特点,如下图所示.
(振幅变换)
(周期变换)
(平移变换)
不仅教学内容少,而且课时需要多(以前至少需要2课时)、课堂气氛枯燥、学生参与的活动少、学习的积极性较低.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改变常规教学中处理方式,利用图形计算器让学生实验、观察、体会和交流,然后再通过几何画板的辅助教学演示,使得振幅变换、伸缩变换、平移变换变得形象、直观,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不仅一节课完成了三种变换而且学生的兴趣浓厚、参与活动多、课堂气氛活跃,使课堂教学落到了实处,主体作用得到了真正的体现,综合能力和素质也得到了培养,这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具有的优势.
3、但值得商榷的是:原来教学的“五点作图法”绘制函数图象,再讨论参数所起的作用,这里用技术马上就画出函数图象,并观察规律得出结论,所以“五点作图法”在技术面前如何处理会更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