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常识
第一单元
1、《师恩难忘》记述了田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教授古典诗词、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的往事,体现出他巧妙的(教学方法),歌颂了老师的(敬业精神),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崇敬、感激)之情。
2、《孔子和学生》概括叙述了孔子的重要教育思想,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后,叙述了一段孔子和他的学生(子夏)的对话,这番对话表明了(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都需要不断向别人学习)的道理。
第二单元
1、《古诗二首》中《鸟鸣涧》一诗构思精巧,以(花落)、(日出)、(鸟鸣)等动态的景物,映衬了(春山的空寂)、(春涧的幽静),表达了作者(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暮江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了(暮江落日)和(露伴新月)的情景,格调清新,色彩明丽,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展现了一幅色彩绚烂的(秋江暮景)图。
3、《走月亮》是一首充溢着诗情画意的散文,描绘了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月景图,体现了(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
4、《飞向月球》介绍了(1969)年(阿姆斯特朗)等三名宇航员(登上月球)的详细经过,展现了人类在离开地球后的奇妙变化及月球上的神奇景象。
第三单元
1、《爱我中华》是一首歌词,20世纪90年代初创作并流传,由(乔羽)作词。这首歌表现了各民族(爱我中华)的(强大凝聚力),表达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建设国家)的雄心壮志。
2、《草原》讲述的是1961年夏天,(老舍)同其他作家、画家、音乐家、舞蹈家等二十多人访问(陈巴尔虎旗)的经过,叙述了他们在草原上受到蒙古族兄弟姐妹的热情接待,勾画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感人场景,表现了蒙汉两族之间(紧密团结、亲如一家)的思想感情。
3、《中国结》通过介绍近几年来流行的饰物(中国结),表达了中华儿女(同根生)与(心连心)所凝聚的浓情。课文中的“头”包含两层含义:表面指的是中国结由一根绳子缠结时的(起点),但在中华儿女心中,这个“头”指的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每个炎黄子孙,都是编织中国结的绳子的一部分,不论多远,永远离不开自己的祖国。
第四单元
1、《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求虚名)、(不夸耀自己)、(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拾穗》是一篇看图写文式的文章,是对法国画家(米勒)同名油画的赏析。课文按照(由总到分)、(由远及近)的顺序描绘了在收获的季节,三个妇女在田野上拾穗的情景。表现了在19世纪的法国劳动人民的(辛苦),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理解)和(同情)。
第五单元
1、《飞夺泸定桥》记叙了1935年北上抗日的红军为夺取大渡河上的泸定桥,而与敌人英勇战斗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2、《桥之思》是一首散文诗,阐述了人们对桥直观上的认识和心智上的联想。图文对照,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心桥”的赞誉,并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第六单元
1、《美丽的集邮册》以诗歌的形式、豪迈的情怀描述了伟大祖国(壮美秀丽)的山川、(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在方寸世界里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由衷赞美)之情。
2、《罗斯福集邮》讲述了罗斯福先生一生钟爱集邮的故事。罗斯福身为总统,和普通人一样花时间集邮,体现出集邮的价值:拓展视野、陶冶性情、积累知识、增长才干。
第八单元
1、《钓鱼的启示》一文文质兼美,作者用抒情的笔触,讲述了一个钓鱼的故事,用烘托的手法,刻画了一个(严格自觉遵守规则)的好爸爸形象。告诉我们(要严格按照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真守纪的人)。
2、《谁说没有规则》共有四小节,结构相同,每一小节的第(3)句话都告诉读者应遵守什么规则,最后一句讲现实生活中为什么还会有人不遵守。告诉我们生活中不是(没有规则),而是有的人不能(自觉遵守)。教育我们从现在做起,从遵守身边的小规则做起,树立(人人遵守社会规则)、(建设美好家园)的意识。
第九单元
1、《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详细记叙了(《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传唱、被定为国歌的过程,凸现了其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社会价值。表达了作者对作品的(喜爱)和(唤醒世人报效祖国)的强烈心愿。
2、《月光曲》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钢琴名曲,具有(清新激越)的意境和(优美和谐)的曲调。课文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体现了他的(卓越才华)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
3、《林中乐队》主要写了春天森林里所有动物发出的声音,如同一个(综合型乐团),什么歌手都有,什么乐器都有,美妙极了。作者聆听森林里动物的声音,用热情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他的朋友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第十单元
1、《一枚金币》讲述了(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两次识破儿子蒙骗自己的经过,最后使儿子自己劳动挣来金币的故事,启示人们(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
2、《散落的钞票》记叙了国庆长假的一天,在“我”和立明以及众人的努力下,散落的钞票最后全数归还主人的事。赞扬了广大群众(拾金不昧、真诚互爱)的美好品德和良好的社会风尚。
3、《毽子里的铜钱》通过回忆几十年前一位卖烤山薯的老人送两个烤山薯给“我”的事,刻画了一个(慈祥、谦卑)的老人形象,表达了“我”对老人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第十一单元
1、《“扫一室”与“扫天下”》讲的是东汉时代,有个青年陈蕃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对生活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打扫。他父亲的朋友告诫他:(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警示人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勤于“扫一室”,才能“扫天下”。
2、《井底之蛙》根据《庄子*秋水》中的一段文字改写而成。课文讲的是井里的青蛙(孤陋寡闻、夜郎自大和安于现状),把(自己的一个角落)当做(整个世界),后来认识到自己的渺小的故事。这则寓言故事被用来讽刺那些(见识短浅而又盲目自大的人)。
3、《“三颗纽扣”的房子》是一个意大利童话,记述了“三颗纽扣”木匠做了一间很小的可以推动的房子到外地去谋生。晚上,遇上了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前来求助的人接二连三,他来者不拒。国王受到启发,决定放弃王位,拉着小房子周游全国,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从而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爱心虽小,却能温暖众生)。
第十二单元
1、《瑞雪图》通过写胶东半岛入冬以来下的第一场雪,表达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收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2、《下雪的早晨》描述了宁静的早晨,雪花飘飞,“我”的思绪随着雪花飘飞的很远:想起了夏天树林里的小孩(天真活泼)时的(喜悦)心情和(期盼)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