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什么叫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可以从它的创作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它的阶级
属性,它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等不同角度去理解。
(2)马克思主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地讲,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
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地讲,马克思主义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者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可分割。
2、什么叫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之一。它认为个人的精神(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只存在于个人的心灵之中,或是个人心灵的产物,是第二性的
3、资本主义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4、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本身所具有的,或者一个物体本身就有的,比如说空气有使用。价值是在交换的时候产生的,没有交换也就无所谓价值,所以没有人卖空气。买卖橘子的时候橘子因为有使用价值才被买卖,所以有了价值。但在你吃的时候不是作为交换,所以就不具备价值,而能吃就是它的使用价值。
5、什么叫世界观和方?
世界观是人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就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世界观决定方,方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
6、什么叫物质范畴?
就是对物质的概括和总结,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与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7、什么叫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8、什么叫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9、为什么说辨证的否定既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又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因为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肯定与否定的统一。辩证的否定具有肯定的一面——肯定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所以,它是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所蕴含的肯定不是对旧事物的全盘肯定,它在肯定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的同时又具有否定的一面——否定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所以,它又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10、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是(DE)A.利润率就是剩余价值率B.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C.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按相反方向变化D.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按相同方向变化E.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程度
11、为什么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1)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三种特殊状态:其一是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系而言,事物没有发生机械运动。其二是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仍处在量变阶段。其三是相对于某种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而言,事物没有发生那种形式的运动而处于其他形式的运动之中。(2)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所谓运动是绝对的是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所谓静止是相对的是说,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即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3)在运动与静止关系上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否认运动,只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不动论;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讲运动,否认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12、什么叫真理谬误?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主观对客观的歪曲反映。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2)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一方面,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它们都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13、生产关系,生产率,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关系作为生产的社会形式由生产力决定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着社会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14、什么叫垄断利润?
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15、马克思所讲的自由王国属于什么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
16、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
17、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古典经济学
1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前途,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而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社会的进步是阻挡不了的自然规律是不可改变的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具有生命力的美好事物是压抑不住的
19、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和世界有什么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因素
1、可以充分地利用外资
2、资本的进入带来了实用技术、管理经验和企业创新精神
3、资本的进入有利于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外资进入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5、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的完善,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化和金融深化
6、资本的进入有利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转型
(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弊端
1、大量外资的进入容易造成债务负担,可能引发国际债务危机。如1995年墨西哥爆发了重大的国际债务危机。
2、外资进入对民族资本和民族工业冲击较大
3、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
4、资本的进入增大了金融市场的投机性和风险度,容易给短期投机资本冲击较虚弱的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造成可乘之机
5、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充满了动荡和起伏
6、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7、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
经济全球化具有二重性。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它具有促进生产力提高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国可望在全球经济密切交往中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发挥各自优势;可望科技成果在全球快速传播;可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实现“后发优势”的宝贵机遇;可望更好地解决环境、资源、人口等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进行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弊端。其一,经济全球化包含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所具有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缺点也被全球化了。其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利用经济全球化推行经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全球范围内实施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和不平等的国际贸易。由此,发达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不利的位置,南北差距加大了。其三,局部危机极易引起全球化的动荡甚至危机。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每个国家都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另一方面,由于不合理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激化。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一)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①国际贸易的加快发展,有利于我国扩大出口,发展对外贸易。②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的发展,使我国能够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一方面可以引进更多资金、技术及先进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走出去”,参与投资,利用海外资源。③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中国可以利用发达国家的产业向全球转移的机会,加速自己工业化、信息化的进程,使我国的经济结构不断改善和升级。④可以利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机会改善我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等。当然,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来说还意味着挑战和风险,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审时度势,趋利避害。(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①着眼于增强综合国力,充分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从广度和深度上扩大对外开放,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②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竞争,既开放国内市场,允许外商进来,又勇敢地走向世界经济舞台,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开放型经济。③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优化进出口结构,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加强其宏观,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的提高。④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⑤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同自力更生的关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三)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合作与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从外向型经济走向开放型经济,在更广阔领域和更深层次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仅要坚持“引进来”的,还要采取“走出去”的战略,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要发展我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产业。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劳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就业压力大,这就需要重点发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与资本主义国家共存和共同发展。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既竞争又合作,既有矛盾斗争,又要和平共处。社会主义国家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国家既要警惕国际反动势力“和平演变”的阴谋,又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科学技术和科技文化交流,吸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切科学的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0、什么叫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其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利益服务的,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垄断资产阶级总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是为了更好地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形式。
2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什么关系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感性认识包括感觉、只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主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22、人连一次都不能踏进一次河流这个命题正确吗
他认为当你在跨过河流的时候,河流正在变化,所以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这种观点否定了物体是相对静止的,是种错误的观点。
23、九层之台,起于垒土量变引起质变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变化
24、什么叫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25、为什么说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6、什么叫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7、为什么说实践对认识有决定性的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8、什么叫唯物史观,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就是以客观存在的物质发展状态为主线的,比较真实.唯心史观则是凭理论研究或想象做依据的,很多虚无的东西
B卷
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2、什么叫质量互变规律?
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超出一定的数量界限,就引起质变。质变是原来量变的终结,又是新的量变的开端:在新质的基础上,又进行着新的量变。这样,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相互交替,就构成了事物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过程。这就是质量互变规律。
3、为什么说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的总特征?
(1) 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起点和开端全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都是在普遍联系发展观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所谓最一般规律就是整个世界普遍具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与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全部规律和范畴都是从不同的方面层次来说明这一点的(3) 是否坚持普遍联系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之一否认这一观点是形而上学的一个特征
4、人类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是D
生产不足B、生产绝对过剩C、生产相对过剩D、生产既过剩又不足
7、社会发展的绝对力量是生产形式
8、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9、什么叫真理,绝对真理,相对真理?
真理: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客观相一致的哲学范畴。绝对真理:真理在内容上的客观性,真理总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就整个人类认识而言随实践的无限发展可达到对整个物质世界无线认识。反映了人类认识的至上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相对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人类的认识只能达到对物质世界的一定广度和深度的认识。反映了人类认识的非至上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10、资本家为什么要进行资本的积累积聚集中?
①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资本家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除了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外,还必然增加资本量,以扩大生产的规模和剥削的范围。对剩余价值的狂热追求,驱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②资本主义竞争和生产无状态的规律是资本积累的外部压力。在资本主义竞争中,大资本总是处在有利的地位。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保存自己,击败对手,资本家只有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扩大资本规模。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激烈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
11、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源泉
12、客观真理或者真理的客观性BCD
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B. 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C. 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D. 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13、货币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转化为资本?
14、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换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15、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垄断是怎样形成的?
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更高的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16、商品的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什么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了商品的交换价值,而商品的交换价值时期使用价值的体现,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共同决定着商品的价值。
17、主义能实现吗?为什么?
在理论上,主义是一个消除了阶级的社会,一个生产力极大发展的社会,一个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社会,所有的财产归全人类所有,产品各取所需,所有的人平等地享受社会经济权利,人们不再将劳动做为谋生的手段,而「劳动将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根据主义的理论,要达到主义必须经历长期的发展,而实现主义的第一步是通过,暴力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用马克思主义的话说,就是占人口少数的处统治和剥削地位的资产阶级将会被占人口多数长期处于被剥削被统治地位的广大无产阶级取代。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中,这个政权被称为「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相信,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社会必将发展到社会主义并最终到达民主主义。马克思指出,民主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由资本主义奠定的。没有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不可能进入民主主义。马恩对主义社会的预见①社会生产力将高度发展,劳动生产率将空前提高。②社会将占有全部生产资料,使社会主义所有制过渡到主义所有制。③旧的社会分工将消失,人类将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④全面实行计划经济,充分满足人们物质的和文化的生活需要。⑤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⑥国家最后消亡。
18、人者心动也唯心主义
19、什么叫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0、感性认识是如何上升到理性认识的?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度,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21、我党的群众路线内涵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和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是如何推动历史的发展的?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起促进和推动作用
23、什么叫做价值规律以及它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价值规律,就是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价格变动的信息,使商品生产者在利益的驱动下调整自己的生产方向和规模,从而自发地调节着社会资源的配置.这种调节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二,自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主要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矛盾运动的作用,促使商品生产者为了多获利和在竞争中取胜而力求采用新技术,改进生产方法,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刺激作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三, 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这主要是各种原因使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存在差别,商品在市场上按社会价值出售,使商品生产者出现差距甚至两极分化.这种两极分化,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会导致简单商品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
24、对资源的配置是通过行政手段,法律手段,还是通过价值规律市场配置
经济手段:这是指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法律手段:这是指依*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目标的一种手段。通过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公有财产、个人财产,维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各个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个人的合法权益;调整各种经济组织之间横向和纵向的关系,保证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司法和经济立法两个方面。经济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各种经济法规,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经济司法主要是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制度、程序,对经济案件进行检察和审理的活动,维护市场秩序,惩罚和制裁经济犯罪。行政手段:通过国家的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目标的一种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纵向性、无偿性及速效性等特点。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还不能放弃必要的行政手段。因为计划手段、经济手段的调节功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计划手段有相对稳定性,不能灵活地调节经济活动;经济手段具有短期性、滞后性和调节后果的不确定性。当计划、经济手段的调节都无效时,就只能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尤其当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失调或社会经济某一领域失控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将能更迅速地扭转失控,更快地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当然,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规的手段,不可滥用,必须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加以运用。
C卷
1、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主义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