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分类指南
本书的主题
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教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管理良好的企业会遭遇失败?他的结论是,这些管理良好的企业之所以经常遭遇失败是因为推动它们发展为行业龙头企业的管理方法同时也严重阻碍了它们发展破坏性技术,而这些破坏性技术最终吞噬了它们的市场。
管理良好的企业都善于发展延续性技术,也就是说善于以消费者所认可的方式来提高产品的性能。这是因为,他们的管理方法都基于以下几点:听取消费者的意见;大力投资消费者表示希望得到进一步改善的技术;争取更高的利润率;以更大的市场,而不是更小的市场为目标。
但破坏性技术与延续性技术存在显著的差别,破坏性技术改变了市场的价值主张。就主流消费者所关心的产品属性来说,当破坏性技术刚开始出现时,几乎总是提供更低的产品性能。例如,在硬盘驱动器行业中,破坏性技术所提供的容量总是低于原有的技术所提供的容量。但破坏性技术拥有某些边缘消费者(通常也是新消费者)所看重的其他属性。例如,一般价格更低、体积更小、结构更简单,而且经常是更加便于使用。因此,破坏性技术打开了新市场。此外,由于积累了相关经验并得到了足够的投资,破坏性技术的开发者总是能够提高其产品的性能,并最终能够占领原来的市场。这是因为它们不但能够在原有属性的基础上提供完善的性能,还能增加一些新性能。
本书阐述了破坏性技术取代原有技术的过程,以及管理良好的企业内部所蕴含的强大力量是如何阻碍它们开发破坏性技术的。克里斯坦森教授构建了一个包含四项破坏性技术原则的框架,并以此来解释为什么在开发成熟技术上最为有效的管理方法反而会阻碍对破坏性技术的开发。最后,他提出,管理者可利用这些原则,使他们所在的企业能够更加有效地开发代表未来市场发展趋势的新技术。
破坏性技术原则
1、企业的资源分布取决于消费者和投资者
为了生存,企业必须向消费者和投资者提供产品、服务,以及他们所要求的利润,因此,绩效最好的企业都建立了扼杀没有得到消费者认可的理念的成熟体系。正因为如此,这些企业发现,它们很难投入足够的资源来开发破坏性技术(即它们的消费者并不想要的低利润率机遇),直到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但等到那个时候,一切已为时已晚。
2、小市场并不能解决大企业的增长需求
为了维持股价,并为员工创造内部晋升机遇,成功的企业需要不断地发展。这并不一定要提高增长率,但必须维持它们的发展速度。随着企业日益发展壮大,需要实现越来越多的新增收入来维持之前的增长率。因此,这些企业在试图进入更新、更小,但日后注定将发展壮大的市场时会遇到越来越大的困难。为了保持增长率,这些企业必须专注于大市场。
3、无法对并不存在的市场进行分析
翔实的市场研究和良好的规划,以及之后的按计划执行,构成了良好管理的基本特征。但对于那些在进入市场之前需要得到已经量化的市场规模和财务收益数据才能作出投资决策的企业来说,它们通常会在面对破坏性技术时变得束手无策,因为它们要求获得数据的市场实际并不存在。
4、技术供给可能并不等同于市场需求
尽管最初只能应用于小型市场,但破坏性技术最终将在主流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这是因为技术进步的步伐经常超出主流消费者所要求或者能够消化的性能改善幅度。因此,当前主流市场上的产品最终将过度满足主流市场对产品功能性的实际需求。虽然破坏性技术当前的性能表现相对滞后于主流市场的消费者的预期,但它们可能会在日后变得极具竞争力。一旦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能够满足市场对性能的需求,消费者将参照其他标准来选择商品。这些标准会逐渐偏向于可靠性、便捷性和价格,而所有这些都是新兴技术通常占有优势的领域。
管理者在应对破坏性技术时通常会犯的一个大错误就是试图违背或忽视破坏性技术原则。克里斯坦森教授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