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文献:
[1]娄玉琴.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7(5).
[2]赵立涛.探析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3]夏秋.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Z1).
[4]顾健辉,施亚贤.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
[5]刘兵.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7(12).
当下,网络媒体被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在网络环境下,网络具有的匿名性、交互性、多元性等特点,使网络呈现感性强于理性、浅显大于深层、分散多于集中的特点。网络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必然带来负面效应而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同样,对于高校在学生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如何对网络舆情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属于“综合性应急管理”的新课题。本文从突发事件和网络舆情失控;高校网络舆情管控机制的构建意义;高校网络舆情管控机制构建思考这三个维度进行探讨。
一、突发事件与网络舆情失控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是对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在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包括新闻评论、BB S等。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超越传统媒体的多元优势,同时具有直接性、突发性、互动性、偏差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同样,凡在高校发生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容易迅速形成,对高校本身和社会影响较大。在这时候,任何不适宜行为,都容易对高校本身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导致高校网络舆情失控。其中失控的原因包括三个维度:
首先,缺乏自觉自律的“网络达人”把网络平台的言论自由当成绝对的自由,往往导致对理应承担的责
任和义务的忽略和漠视,都会直接影响网络的正常秩序。
其次,当出现突发性事件或重大性新闻时,在短时间内,网络发布新闻会迅速形成。学生通过在校园论坛(BB S)、网络中介平台、手机网络、QQ群以及QQ飞信上发帖,运用跟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由于网络的不可控性,使得事件的缘由可能经过交互流通而变得失真,甚至会出现和事实完全不符的现象。
再次,目前我国对于互联网的运营经验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域围。网络的发展还缺少一些技术的支持,如缺少对信息进行自动过滤的功能。并且不容易确定网络上的犯罪分子的身份。在法律方面的束缚也不够,尽管规定禁止在网络上发表某些言论,但并没有制定相关的惩罚措施,没有对人们形成强大的约束力等。这些原因同样给高校增加了网络的控制难度。因此,从管理学的维度观照高校对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置举措,关键在于构建网络舆情的管理和监控机制。
二、高校网络舆情管控机制的构建意义
近年来,大学生突发件屡见不鲜,其酝酿过程有着一定的特殊性,爆发过程则比较迅速,并伴随有暴力等破坏性行为,这类突发件的危害性很大,已经成为考量高校的危机处置和信息管理能力的“事端域带”。因此,针对高校在学生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网络舆情监控机制构建的思考和研究,并以机制促进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良性互动的生态环境营造,是符合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风险规避思考和举措,有利于对“学生集结滋事”前兆的有效掌控和制止。因此,网络舆情管控机制的构建无疑具有现实意义。包括以下三点:
1.“首因效应”对把握网络舆情主导权的因素分析。“首因效应”,也称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
高校网络舆情管控的探讨
谭竺雯1,洪翠笙2
(1.广西工学院艺术与设计系党总支副,广西柳州545616
2.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广西柳州545006)
摘要:针对高校在学生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网络舆情管理和监控机制的研究,属于“综合性应急管理”范畴,符合经济全球化时代下高校的风险规避思考和举措。本文从突发事件和网络舆情失控;高校网络舆情管控机制的构
建意义;高校网络舆情管控机制构建思考这三个维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监控
----------------------------------------------【学校管理】应。主要指人的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因此,首因效应具有一种优先效应性质。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的个体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同样重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所以,习惯于按照“前信息”解释“后信息”,即使“后信息”与“前信息”不一致,也屈从于“前信息”,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同样,在网络信息传播中也存在“先入为主”的规律,个体在接受信息时,总是相信第一次听到的,而对后来的说法持怀疑态度。首因效应导致的“先入为主”的信息会左右人对事件的判断力。在互联网上对这些矛盾冲突中的“首因效应”进行有效的查询和梳理,找到突发事件“源头”问题所在,这是决定危机能否化解成功的关键。同时必须对各种网络舆情实施科学而有效的管理,从而达到掌握突发事件处理主导权的目的。
2.对引导和保护的重要性。观照当下的网络论坛(BB S),已经成为反映学生群体内部的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电图表”,一旦“图表”波动扩大,很容易形成无具象的“网聚力量”,影响校园的安全稳定。因此,尤须警惕和正确引导,因为运用得当与否决定成败。而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和监控机制的构建与网络生态环境的构建存在直接关联,对于校园引导和实施监督与保护则具有重要作用。
3.网络舆情管控机制对突发事件的控制。构建网络舆情管控机制,将有助于高校在舆情应对中发挥“主场优势”。因为掌握的信息远比学生个人所了解的信息全面而专业,通过校园宣传部门充分发挥媒体优势,不失语、不妄语;发挥网络信息快捷优势,有节奏抛出系统化的专业信息,利用校园与学生的信息不对称,有力地引导。同时开展监督,通过与学生积极沟通对话,帮助他们理解现代社会背景下高校关于公共治理的全部复杂性,引导学生在最根本问题上应有的态度,缓释学生某些不满情绪的扩大化,以达到对突发事件有效控制的目的。
三、高校网络舆情管控机制的构建思考
应对,亦即对突发事件的有效面对、控制和处理。所以,高校网络互动平台和舆情管控机制的构建必须体现作为应对主体——
—大学生的多元性、应对过程的全阶段性和应对客体的全风险性。以下从六个维度探讨高校网络舆情管控机制构建的问题:
(一)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增强规范性
为加强对校园网的引导和应急舆情监控,建立由学院副(分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任组长,学工部(处)长、宣传部、保卫处任副组长,各系党总支副为成员的网络舆情监管领导小组。由统一指挥相关部门,防止问题和矛盾堆积和延误,错过最佳的解决时间。通过统一指挥协调,形成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各单位自主负责的网络信息管理体系,在对网络信息的高效管理中实现对学生的教育。
(二)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增强性
基于校园网络危机侧重于校园重大突发事件在网络上的反映。所以,对于网络舆情的应急监控,还需要建立两支队伍:一是在教师层面,建立由校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网络舆情监督员和管理员组成的网络舆情协管队伍;二是在学生层面,建立以系、年级和班级为单位的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信息员的网络舆情联络队伍。要求该两支队伍必须执行有效链接和互动,教师和学生成员必须明确工作职责、措施和要求。
(三)建立健全交流机制,增强互动性
网络平台的交流功能,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效调动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开展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校园网上交流和沟通,便于学生反映问题和个人心理倾述。这些做法以快捷和节省费用的方式有效拉近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网上对话,可以有效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带来的教育深度和广度的局限性,实现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从一对一向一对多、多对一模式转化,亦即通过网络载体,由一个问题实现对大学生的群体教育,扩大教育对象的广度,以增强交流的互动性。
结语:网络环境下,高校在学生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对于掌控网络舆情的动向至关重要。因为网络环境下全球化、多介质、连坐式扩散的信息传播具有“菌殖效应”,甚至有可能在极短暂的时间内改变事态的趋向。但反思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源头往往出自网下。因此,我们作为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和学生共建和谐平等的沟通关系,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及时预见和把控“菌殖源头”,杜绝利用校园网络诱发学生事件的突发。
总之,构建生态文明的校园文化,需要运用网络的作用和影响,以形成统一的氛围;还需要将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进行有效结合;更需要构建以生态文化为主导的绿色网络文化品牌,增强校园网络建设的审美性,秉承以人为本理念营造校园、师生平等互动环境,以从善、从美、从真、从德的大人文理念引导学生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面对多元的社会现象和网络信息,培养学生以文化自觉实践文明消解低俗的文化自律。同时以网络舆情管控机制加强对校园网络的引导、保护和监控,才能成功化解危机和有效解决学生突发事件,从而实现高校对热点舆情的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过程中实施的危机应对和危机管理,有效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匡文波著.网络传播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李琼瑶.网络的现状及引导[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2).
【学校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