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微信横空出世以来,腾讯的股价又被推高了不少。微信用户数量已经超过3亿,而且这个增长的趋势似乎一直在延续。无数人在感叹腾讯的强悍,并认为腾讯已经掌握了又一片蓝海的金钥匙。似乎再造一个几百亿的大企业指日可待了。然而笔者却并不看好微信对于腾讯的价值。这种不看好并不是说微信最终会失败。而是说微信对于腾讯而言更多的是一个自我激励的好素材,而非新的盈利模式。
互联网的盈利模式,其实从十年前开始变化并不是很大。最大的一块就是游戏,最常见的模式就是广告。而腾讯的盈利模式按照时间阶段来划分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手机QQ为核心的SP模式,可以说这一块拯救了腾讯;第二阶段是以QQ秀为代表的虚拟商品购买,这种模式并非腾讯首创,但在全世界范围看腾讯做得最好,这也让腾讯收入大增;而真正让腾讯成为巨无霸的,则是腾讯的游戏。以穿越火线为代表的游戏代理运营让腾讯赚得盆满钵满,并一举成为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可以说如果没有游戏的高盈利支撑,就不会有腾讯四面出击,将产品触角伸到了互联网领域的几乎每一个角落。正是因为游戏等盈利业务的存在,腾讯才能够允许像搜搜、电商等业务长期不盈利,才能够鼓励公司内部不断推出各种新产品,并且只需要专注用户体验。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微信这个还未有任何盈利模式的产品。
当和同事谈及微信的时候,几乎无人怀疑微信的前景。大家都在以近乎膜拜的语气肯定道:“只要有用户,只要有流量,肯定就能赚大钱!”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这个公式是成立的。从逻辑角度来看,这个命题更应该是一个比较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凡是在互联网领域赚大钱的,肯定有海量用户和稳定的流量。反之则并不一定。这不但需要精明的流量运营策略,而且需要能够变现的盈利模式。最明显的例子是新浪微博,虽然用户量和流量都非常可观,然而新浪却苦于找不到合理的盈利模式实现流量变现。现在我们回头看看腾讯的案例,同样也可以发现,QQ虽然拥有海量的流量,但实际上还是依靠QQ秀、游戏这类能够变现的盈利模式才能实现盈利的。而这些盈利模式是不是能够运营得好,能不能够赚钱,并非是由产品流量来决定的。流量仅仅是帮助盈利模式尽快成熟起来。假如你有一个好的盈利模式却在一开始没有流量,其实也没什么问题,因为现在流量引导的方法太多了,最多只是需要多花些钱而已。在现在这个时代,花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说回到微信,这块产品的出现还
证明了一点。腾讯如果放开用户关系这个资源,那QQ什么都不是。微信这一款几个月时间开发的移动端IM软件,在用户体验方面比运营了近十年的手机QQ好很多,而且有了QQ的用户关系,微信用户数量达到QQ的量级早已没有悬念,而且这个用户的增长速度相信远远超过当年QQ运营的情况。微信能够复制QQ的用户神化,但是能够复制腾讯过去的盈利模式吗?答案是否定的。微信可以再造一个亿万级的IM产品,这其中很大的一个助力是QQ的用户关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微信的流量很多是从QQ获得的。由于移动终端的天然,流量变现最直接的模式——广告所能获得的收入少得可以忽略。QQ秀这种虚拟产品微支付或许是条路,但实际上考虑到微信用户相对高端,且移动终端的特点,这种“秀”产品的前景并不可靠,甚至可能会分流腾讯传统业务的收入。而最主要的盈利模式——游戏更加不可能因为微信的出现而又能“冒出”什么特别好玩的产品。
对微信了解较多的人可能会反驳我说微信现在走的是O2O和CRM这条路,能够探索出一个新的盈利模式来。对于这种观点,我只能持保留态度。因为这一块之前其实有不少人再尝试,但考虑到传统行业较为复杂的特点,目前还看不到有什么可靠的盈利模式。微信目前的很多做法的确够创新,但离成为盈利模式的目标还很远很远……
虽然微信并不能成为一个新的盈利模式,但对于腾讯来说,它的意义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手机QQ这个产品本来完全可以做成微信这样,但却没有。除了固有思维的之外,缺少一个外部竞争对手也是重要原因。腾讯一直以来鼓励内部竞争,微信的出现恰恰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由于微信的出现,MIG这个曾经为腾讯贡献很大但现在越来越多矛盾的事业群被拆分,未来各条业务线可以更容易的向移动互联网进军。微信是腾讯内部的一个搅局者,也会让腾讯庞大的体系反思自身,变得更加灵活和务实——虽然这一直是腾讯赖以生存的法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