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的目的:通过开展小学生的感恩教育,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薪火相传,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父母、老师的辛劳,培养孩子从小养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回报社会的美好情感。引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地开展一系列知恩、报恩、厚德的探究性活动,是学生知恩感恩于心,报恩于行,促进学生逐步养成心怀感恩,报以真情的道德行为,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2、研究的意义:感恩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不仅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我们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研究,就是要在青少年的心中播种高尚的道德的种子,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平和之心、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来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对待社会,对待自然,进而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和生命质量。
二、国(疆)内外相关研究述评:我国自古就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报以涌泉”的感人故事。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当前,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社会的主导,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普遍对人不感激,对物不爱惜,对己不克制,对事不尽力。他们以我为中心,他们所认为别人给予的“恩”都是应该的、自然的,在他们的人生辞典里,没有“感恩”,更不要说付出乃至奉献了。一言概之,这些人,没有感恩意识,没有回报思想,没有奉献情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根据这种指导思想,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或创新点
学校从课本、班队会、社区、社会等多方面进行感恩教育实践,感恩实践活动逐渐使学生知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美德,在学生心中扎根。将感恩内化为孩子的一种天性品德。 贴近学生生活的感恩教育实践 使学生知恩、感恩、报恩,负有了责任心,将自己所学所知回报父母、老师、社会。
四、主要研究方法设计
(1)、行动研究法: 一边研究一边实施, 探索有效实施学生各阶段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体系,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与行为。
(2)、教育调查法: 通过调查了解学生感恩的现状,根据本校学生存在的问题确定课题研究的方案。为解决课题研究的重点做好铺垫。
(3)、文献研究法:了解目前国内外感恩教育的现状及一些经验,搜集有关资料,从中学习、借鉴,促进研究课题的深化。
(4)、案例研究。选择典型学生进行跟踪研究,了解他们的感恩意识与行为发展的特点,进而归纳出适合大部分学生的方法。
五、研究报告(论文)结构提:1、 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2、校园文化中的感恩 3、家校配合中的感恩教育 4、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感恩教育
六、研究日程安排
(一)选择研究课题 (11月 1日~11月2 日)
(二)完成开题报告书 (11月 2日~11月 6日)
(三)收集整理文献资料 (11月 2日~11月 5日)
(四)完成论文初稿 (11月8 日~月 14日)
(五)反复修改论文 (11月 14日~11月 15日)
(六)论文定稿 (11月16 日~11月22日)
七、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1、互联网资料
2、《中小学德育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自1998年4月1日
3、《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 2004年2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