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背景
2000年,转发了《关于城镇医疗卫生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实行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及社会有效提供的后勤保障都应逐步交给社会去办,也可通过医院联合组织社会化的后勤服务集团。2001年7月在青岛召开会议上提出:要加快医疗机构的后勤社会改革。2001年12月转发的文件中又提到了后勤服务社会化。2000年8月上海市卫生局下发了《关于本市卫生医疗机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意见》。以及同志在视察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时提出“医院应当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的规范下,后勤管理仅限于的管理经验,存在着吃“大锅饭”、“医院办后勤”。设备利用率低、部分工人不思进取、不学无术、工作积极性不高、对自己无要求及后勤编制庞大,人浮于事等弊端。
二、医院服务社会化改革的现状和取得的成效
1、根据沪卫人(2001)177号文件,参照《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内提前退岗休养管理方法》的精神,结合我院后勤的实际情况,2002年7月至12月先后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三个文件,《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工人编制职工院内提前退岗休养实施方法》及方案的补充意见、《关于工人编制职工实行委托管理的意见》,在工人编制职工中进行了人员分流,使医院的后勤工作在管理和服务上做到分离。
2、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管理与服务分离。九院科技开发公司与医院签订提前退岗休养职工以及委托管理职工的协议书。办理了内退手续,要求重新上岗的职工分别与院科技开发公司签订了劳务合同;病区、门急诊、手术室、辅助部门及内外环境的保洁工作、后勤护送这部分工作由医院与东海公益服务社签订合同;全院的水电维修工作委托给社会服务企业;全院被服的洗涤、下收下送委托给了天使被服洗涤有限公司,原组内的2名工人也同时委托给天使被服水洗有限公司进行管理;职工食堂加盟了高校新世纪快餐店。例如:加盟后的职工食堂实行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且上不封顶,下不保底。职工根据“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凡属九院编制的员工保留医院事业性编制,即享有国家和本市规定的工资待遇作为档案工资并且调整和增加的工资仍注入本人档案,继续按原渠道交纳四金。根据需要从社会上招聘的人员属于新人,实行劳动合同制,经济待遇有食堂自行确定。干部实行聘任制,工人实行竞争上岗。
3、改革成效:
1)人员费用有所节约:
①由于精简岗位所形成的效益;②工人提前退岗休养在家后其岗位上有社会上保洁公司顶替,二者有差额;③工人提前退岗休养后由科技开发公司聘用在原岗位工作者的金费差额。
2)机制灵活:①待退休方案实施后,一部分年老体弱、多病在家以及经济条件较好的职工能自由退岗在家修养;②个别待退休职工不愿受聘于科技开发公司,可以自由在社会上择业;③工作秩序稳定,工作心态平稳,工作有序进行。
3)待退休职工原职工虽原岗位聘用,在机制下已尽快转换了角色,把压力变成动力,更加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工作积极性、责任心普遍提高。
4)服务意识显著增强,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建立了班组长巡视、维修、保养制度,加强了与临床之间的沟通交流,并建立服务质量考核制度,完善服务体系,形成了“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临床第一线医护人员、教师员工服务的良好环境。把临床、医疗放在第一位,主动服务医疗服务第一线,做到急临床所急,想医疗临床所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消极等待、推诿、拖拉散漫的工作作风,最大限度满足临床与病人的需要,如医院后勤的电梯、总机等窗口都能自觉提高服务规范,做到优质服务,病人满意度始终做到达标。
三、问题和矛盾
经过三年的工作实践,在用工问题上遇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
1、人员和途径:随着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化,原医院工人编制职工逐步到达退休年龄,离开原工作岗位,那么岗位上的劳动力来源,只能由社会上的劳动力来补充。社会上劳动力大致可分为农村进城务工者、从企业单位下岗协保人员、当年知青插队返城人员、有一技之长自愿在单位间自由流动的技术工人,以及走出校门不久暂无合适工作岗位的青年劳动力。这些可用的劳动力有的在区县职业介绍所存档,有的在所在街道登记。院保洁工来源主要由东海公益服务社会职介所聘用以及从街道招聘,技术型工人也同样由职介所推荐而来。
2、人员素质:以上这些劳动力素质参差不齐。在身体素质方面,有些下岗、协保人员年龄大多在40、50岁,还有些知青返城来院工作的人员已近50岁。由于机制及交金问题的制约,社会用工普遍存在年龄老化的问题,年龄偏大、反应迟钝、手脚不利索、责任意识差、精力和体力不支。例如,院保卫科的院卫队工作需要年轻力壮、反应敏捷、动作迅速的人员,显然以上工人不符合工作性质及工作特点。在文化程度方面,尤其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程度偏低,掌握专业技术有限,不能跟上医院发展的速度。在人员稳定性方面,街道为了提高富裕劳动力再就业,往(下转第14页)
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楼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总务处,上海200011)
[摘要]医院后勤工作是整个医院工作的基础,是医院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持和保障。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用工方面也存在了一些问题和矛盾:人员和途径、人员的素质、待遇等,本文就这些问题和矛盾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医院后勤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
作者简介:楼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总务处。
(上接第28页)往未将人员全面情况详细地向公司说明,也就是公司未能及时了解来院工作人员的全面情况,这样造成的后果可能就是随意性大、组织纪律性差,与医护人员之间沟通和交流存在差距。有些外来劳动力是因为不能够胜任医院的工作被解除合同,有些外来用工是因为工作缺乏吸引力,工作地位悬殊,只顾眼前利益,不愿在医院工作,随意地离职。因此保洁公司人员流动性较大,影响医院整体的保洁工作。另外,人员频繁调动易引起差错和事故。
3、待遇和短期行为:工资待遇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关系到工人切身利益。在班组中,由于医院编制工人的退休,由社会劳动力来补充,也就存在着在同一班组中有2种用工机制,既有医院的编制工人又有社会用工,2种工资待遇和标准。还有种情况,在以技术为主的工人班组中尤其明显。由于班组内技术工人的外流以及到退休年龄不再工作,采用外来用工补充岗位的情况,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待退休继续聘用在技术等级工岗位及管理岗位上的职工待遇低于社会上相应岗位上的工资待遇,不利于人员的稳定。设想,如果技术型班组工人全部达到退休年龄不再工作,那么全部工人由劳动力市场提供,势必会加大医院经济上的支出。
四、建议和对策
1、定期招聘一些有技术特长地退伍人员,并针对性地加强这部分人员地技能培训,学习新技术、新理论,做到当前与长远、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着力于提高整体素质,充实到各班组,起到业务骨干作用,使后勤管理人才梯队结构趋向于合理。
2、目前社会上的服务机构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因此在选择后勤服务公司时,不仅要选择公司的实力,更要考察员工的素质和敬业精神,同时后勤服务公司需要磨合,任何一家社会后勤服务公司其员工基本来源是劳动力市场,作为供方市场需加强上岗前培训,作为需方即要对公司加强考核、考评,也要予以扶植、培育、支持和协调。建立待遇机制,可以根据工作性质不同,适当招用具有一定知识、一定技能且年轻的农村进沪务工的人员,为他们缴纳城市综合保险金,充实到后勤工人队伍中。
3、引进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通过奖惩激励、考评激励、竞赛评比激励,尊重关怀激励、榜样激励等多种激励来激发后勤工人的积极性,发挥其潜力。通过竞争机制的建立,充分发挥队伍结构的优化;待遇机制的建立,将为后勤人才的成长起到价值突出的作用,稳定人才队伍,待遇平等造就公平竞争的氛围,提高竞争积极性,促使留用员工适应社会竞争。同时激励后勤工人参加第二岗技能培训,促使后勤员工做到“一岗多能”。
4、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在规范提高管理服务的同时,要致力于思想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各种活动,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积极营造学习氛围,培养文明习惯,弘扬正气,凝聚力量,以医院精神为牵引,努力使每个后勤工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以主人翁姿态进行工作,共同塑造良好的后勤服务整体形象。
总之,医院后勤服务以及社会化改革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不断创新后勤服务的新模式,更好地为医院临床第一线医院、为广大地师生员工服务,为患者服务。
2.4门诊收入和住院收入中的药品比例:见表4。
表42001-2007年药品收入占门诊、住院收入的比例
从表4可以看出,药品收入比例逐年下降,2001~2007年间,门诊药品收入比例下降了2.13个百分点,住院药品收入比例下降了4.98个百分点,住院药品收入比例下降的速度较快。
3讨论
混乱的药品市场、医疗费用不协调的快速上涨及医院医疗收入中药品收入比例过高是目前国内医院的普遍现象,整顿治理已势在必行,所以,要加大药品费用的控制力度,有效地降低药品收入比例,切实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3.1提高价格管制的科学性,进一步完善药价规制。监管失灵导致的医疗产品和服务的成本模糊,价格透明度不够进一步加大了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改变传统的价格监管方式,建立科学的医疗服务价格监管,应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药品定价管理中应遵循民主化和公开化的原则,广泛听取包括生产企业、患者、医院专家队伍、经济学家在内的人员的意见,以使制定出的药品的价格真实反映其价值。二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与监管功能。可以将直接监管的权利转让给一些足以替代职能的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社会行为主体。三是加强对药品价格的监督检查,加大惩处力度,确保国家的药价落到实处。
3.2建立有效的药品监控系统,严格执行选药制,完善各级各类药品的申请和使用制度,达到合理使用药品;同时加大对“药品占总收入百分比”指标的考核力度,有效地降低药品占总收入的百分比,逐步形成合理的医疗收入结构。
3.3控制药品利润率,降低药品加成率。目前,我国各医院药品加成率管理很不规范,没有统一的药品加成率标准。因此,制定法规来控制医院的药品加成率显得尤为重要。
3.4降低药品价格。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医生开药,病人买药,大多是被动消费。药品价格不可能简单地通过市场竞争和需求来调节,必须进行干预和,所以应当加大定价的药品范围,把药品定价做得更加彻底,切实降低药品价格。
3.5药品供应保障删减基本药物流通环节。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针对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建立一套新的生产供应体系,删减国家基本药物的流通环节,有效地降低药物流通成本。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陪送,减少中间环节,合理确定生产流通环节利润水平,统一制定零售价格。
3.6改进药品的定价方法。通过医药价格的监测体系规范药品生产企业的自主定价行为,对新药和专利药实行上市前药物经济学评价制度,对仿制药品实行后上市价格从低定价制度,抑制药品生产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
参考文献:
[1]李继光,侯桂春,李杰.综合性医院各临床专业药品收入构成比
现状及合理标准的探讨[J].中国医院,2002,5(6):40-42
[2]于娣,姜潮.采用多项式回归和灰色模型对辽宁省省直医院药
品比例的分析预测[J].中国卫生经济,2006,1(25):72-75
[3]杨建南,刘勇华,尹代红.1992-2001年成都市门诊诊疗人次与
病人门诊医疗费用负担变动趋势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07,6(14):120-122
年份
住院药品收入
占门诊收入(%)环比占门诊收入(%)环比
200156.36-45.76-200255.270.9844.920.98200354.610.9944.781.00200453.120.9743.530.97200552.570.9944.251.02200653.931.0340.970.93200754.231.0140.781.00门诊药品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