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财政与货币的走向与效果分析(共享)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17:09:37
文档

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财政与货币的走向与效果分析(共享)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财政与货币的走向与效果分析(西交大2012课程论文)一、2008年经融危机以来,我国财政与货币的特征概述2008年7月,美联储、财政部被迫救助房利美和房地美,9月,美接管两房、雷曼公司倒闭,危机向全球蔓延。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以及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都受到严重的冲击。各国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放缓或衰退。全球通货膨胀压力缓解,通货紧缩风险同步增加。2008年7月至2008年底,为应对危机,我国调整金融机构宏观措
推荐度:
导读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财政与货币的走向与效果分析(西交大2012课程论文)一、2008年经融危机以来,我国财政与货币的特征概述2008年7月,美联储、财政部被迫救助房利美和房地美,9月,美接管两房、雷曼公司倒闭,危机向全球蔓延。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以及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都受到严重的冲击。各国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放缓或衰退。全球通货膨胀压力缓解,通货紧缩风险同步增加。2008年7月至2008年底,为应对危机,我国调整金融机构宏观措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财政与货币的

走向与效果分析

(西交大2012课程论文)

一、2008年经融危机以来,我国财政与货币的特征概述

2008年7月,美联储、财政部被迫救助房利美和房地美,9月,美接管两房、雷曼公司倒闭,危机向全球蔓延。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以及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都受到严重的冲击。各国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放缓或衰退。全球通货膨胀压力缓解,通货紧缩风险同步增加。2008年7月至2008年底,为应对危机,我国调整金融机构宏观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并于2008年11月5日,在常务会议上提出了实行“积极的财政”和“适度宽松的货币”。 同时决定推出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即,决定在2010年底以前投入总额4万亿人民币,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重要措施。

2009年~2010年:实施积极的财政和适度宽松的货币。

2011年~2012年:实施积极的财政和稳健的货币。即,增强宏观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增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此时,我国的宏观经济和过去几年有了变化。

2013年:实施积极的财政和稳健的货币。即,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和稳健的货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的作用。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把握好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平衡。 

可以看出,自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财政、货币,从积极、宽松,到积极、稳健经历了一个由积极到稳妥衔接的应对、调适过程。尤其是4万亿刺激,一方面有效地抵御了经济危机、防止了经济萧条,另一方面,对以后的国民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我国财政与货币的实施效果与分析

(一)4万亿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实现V型反转。从2008年4季度到2010年底,新增了投资11800亿元,带动地方投资8300亿元、银行贷款14100亿元、企业自有资金等其他投资5800亿元,共同完成4万亿元的投资工作量。经济刺激计划着力加强了7大重点领域投入,包括⑴保障性安居工程,⑵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⑶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⑷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⑸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⑹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按照凯恩斯理论,在有效需求不足,社会有一定数量的存货可以被利用的情况下,投入一笔投资可以带来数倍于这笔投资的国民收入的增加,这就叫投资乘数。我国目前仍然实行管制利率制度利率并没有完全市场化。因此估计这4万亿投资的GDP贡献,基本上可以适用考虑单一市场的国民收入乘数理论。根据测算,该乘数为1.5,极大的放大了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力度。

自2009年1季度中国经济增长陷入谷底的6.2%之后,2009年第2、3、4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7.9%、8.9%和10.7%,全年增速保持在9.2%的高水平上。工业增速持续上升。

(二)08年以来积极财政货币的宏观经济学含义

根据凯恩斯理论,财政的手段主要是变动购买支出、、改变转移支付、变动税收和变动公债发行;而货币手段主要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变动变动法定准备率。08年以来,我国都分别采取了这些手段。

1、首先,4万亿投资主要是通过乘数效应刺激经济增长。扩大投资主要是靠财政支出和转移支付两个方面,投资直接形成有效需求和购买力,一方面投资以乘数级效应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另一方面通过转移支付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他们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其资金来源是财政赤字、地方财政、地方债(财政部代理发行)、性贷款、企业债和中期票据等。根据IS—LM均衡理论(图1),该财政支出在短期内不对货币市场造成影响,但刺激GDP显著增长。

如图,初始均衡点在 C,当支出增加(增加四万亿)时由于货币供给量不变,所以在短期内LM曲线不发生移动。但是,由于支出增加,使得消费和投资增加,这导致了产出的增加,而产出的增加反过来又会促使投资和消费的增加(即所谓的乘数效应),均衡点上移到C1,产出从初始均衡时的Y产出增加到Y1。IS曲线上移到IS’。

(图一)

这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在次贷危机期间,世界各国深受其累,而中国国内依然能够保持将近10%的经济增长率。

2、积极货币运用的结果

几年来,国家分别实施了宽松和稳健的货币,特别是2009-2010年,实行的是宽松的货币。加之由于财政刺激的效果,社会产出增加了,使得用于交易的货币需求增加,特别是交易性外汇占款增加和国际热钱流入,导致货币多发,虚拟经济的膨胀也极大地影响到实体经济的活跃和发展。

按照IS—LM均衡理论(如图2),积极扩张的财政和宽松的货币共同作用, 使得IS曲线和LM曲线同时移动到LM’ 和IS’的位置,共同促进经济收入Y增长。

(图2)

(三)扩张财政与货币的后患

1、财政投资突出的挤出效应:按照凯恩斯理论原理,4万亿的投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因此也有着强大的挤出效应。尤其是此次财政投资主要倾斜于中西部等相对落后地区,而且重点投向加快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电网改造等7个方面,这些基础设施的投资绝大多数并不是中小企业投资所占重的领域。同时,有统计显示,许多国有大型企业除了加强了对本行业的垄断外,还挟持巨资纷纷介入高回报、高泡沫第二产业如房地产行业,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近年来民间投资增长乏力和居民储蓄存款快速增加是挤出效应的直接反映。

2、严重通胀:中国国宏观经济自2009年11月开始由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转变。原材料价格、农产品价格、股价、房价急速上扬。普通人民的财富急速缩水,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

为了防范支付危机、回收流动性,央行自09年第开始,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如图3) 

(图3)

3、经济结构失衡与资产泡沫:首先是看GDP增长的三大需求贡献结构: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4万亿救市计划推出后的第一年(即2009年),GDP增长率的9.2%,仅是资本形成对GDP拉动的百分点就达到了8.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91.3%,而该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拉动的百分点为4.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7.6%,这也仅是一个历史平均水平。因此,4万亿救市计划仅仅只是做到了使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立竿见影,并没有刺激到国内消费,从而使结构调整的目标打了很大的折扣。

其次,劳动者报酬在GDP中所占份额并没有随经济增长而同比例提升,这一点已有统计数据。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将在拉大。社会不公平现象愈加严重。

第三,GDP中消费的构成与发达国家相比,创历史新低。且消费结构中,消费与居民消费畸形发展。2010年消费在最终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达到28.7%,创历史新高;而同期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则下降到71.3%,创历史新低。

还有必须提出的是,土地、房产价格飞速上涨,严重脱离普通百姓承受范围;土地财政大行其道;产业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三、对未来宏观经济与的预测

(一)预测:积极财政和稳健货币延续。经济在适度通胀中波浪向前,居民以收入倍增的期待抵御通胀,经济进入难以掌控的复杂时期。

(二)理由:首先是客观层面。我国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国内消费难以发动、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通胀压力长期存在和发展结构不均衡。要解决这些复杂的矛盾,需要高超的智慧和正确的权衡。

其次是主观层面。面对客观现实,必须采取审慎。我国不会放弃凯恩斯主义,因此不会出现放任自流的古典经济学派行为,会在强大的市场面前和同样强大的社会危机面前左右摇摆,上下权衡,试图用看得见的手把控局势。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相对稳定的时期,中国不会出现经济的大起大落。

总之,如何处理好扩大内需与控制通胀、调整经济结构与促进发展和扩大就业、控制房价与防范金融风险等等一系列问题,在现在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对我们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极大挑战。

                                          2013/6/15

【参考文献】

1. 叶文辉:中国财政的有效性分析,《中国改革论坛网》,2010。

2. 杜爽、叶小其等:浅析历年准备金率调整,2012。

3.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

4.刘立峰:4万亿投资计划回顾与评价,《中国投资》,2012。

文档

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财政与货币的走向与效果分析(共享)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财政与货币的走向与效果分析(西交大2012课程论文)一、2008年经融危机以来,我国财政与货币的特征概述2008年7月,美联储、财政部被迫救助房利美和房地美,9月,美接管两房、雷曼公司倒闭,危机向全球蔓延。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以及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都受到严重的冲击。各国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放缓或衰退。全球通货膨胀压力缓解,通货紧缩风险同步增加。2008年7月至2008年底,为应对危机,我国调整金融机构宏观措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