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问题与对策
吴洪宇
(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
[摘 要]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大学新生在适应期出现失落、焦虑、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为他们的大学生活埋下隐患。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心理普查、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朋辈辅导等方面入手,解决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10)02-0036-02
[收稿日期]2010-03-15
[作者简介]吴洪宇(1981-),男,山东滕州人,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历史学硕士,主要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学上,/适应0意指外部环境变化打破原有的平衡,
作为主体的人根据新环境提出的要求,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积极的能动反应,有效的利用内外资源,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过程[1](P234)。大学入学阶段是新生心理上的适应期,也是/断乳期0,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研究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问题,对于帮助大学新生顺利度过大学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一、适应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原因
大学新生入学后,理想与现实往往存在着落差,他们面临着新环境、新任务,再加上很容易出现的自我评价失调和人际关系不顺,各种心理问题便应运而生。
(一)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导致的失落心理
对于中学生来说,大学生活充满了神圣感和神秘感。在他们心中,大学都是校园风景如画,师生团结友爱,处处欢歌笑语,充满着激情浪漫。但当他们的大学生活开始后突然发现,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与理想相去甚远。有些学生因高考失利或填报志愿时受到老师、家长的左右,所上大学并非自己所愿;有些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甚了解,或者根本就不是自己选择的,没兴趣,也学不进去。这些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致使一些学生怅然若失,情绪低落,感到前途渺茫,困惑失望,形成失落心理。
(二)新环境、新任务导致的焦虑心理
大学新生由中学步入大学,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0,当新生带着既定的生活习俗、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离开熟悉的中学进入陌生的大学时,区域文化的差异就成了经常的冲突点。新生对新区域文
化缺乏了解,对区域文化的冲突缺乏心理准备,其冲突折射在内心世界,表现为心理上焦虑和缺乏安全感。入学前新生大多以升学为目标,考取大学后原来奋斗目标就自然消失了,而新的奋斗目标又不能很快确立。大学评价体系更加多样化,以前的/学习成绩好、个人价值就高0的结论被证明不再适用,大学要求学生全面发展,除学习外学生可以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多才多艺的学生更受青睐。大学学习活动更加自主化,中学一切的学习活动都是为了应考,学习目标是多向的,需要个人去选择和把握。在学习方式上中学主要是在教师直接指导、监督下进行,大学生主要是以自学为主。种种转变使得有些学生产生不适和焦虑。
(三)自我评价失调导致的自卑心理
考入大学的新生在中学多属于成绩佼佼者,许多人是重点学校或重点班级的学生。他们在学校里是老师的重点培养对象,在家里是家长的重要保护对象。考上大学后,父母亲朋的赞誉,同学的羡慕,社会的突然重视,使他们不免有些飘飘然。但到了大学,大家学习成绩不相上下,学习上不再具有优势。大学对学生的评价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成绩,因此有的人就会逐渐地发现自己过去的优势已不存在了,而且还发现自己存在着许多弱点和不足,这便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一时难于应付的严峻局面使他们自我陶醉的时期结束了,孤芳自赏的美梦破灭了,随之其心理往往转向另一极端)))产生极度的自卑感。
(四)人际关系不顺导致的抑郁心理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理论认为,第六阶段(18-25岁)是一个个性成熟期,也是形成亲密感的时期,但
也会出现/亲密--孤独0这种特定心理危机。[2]
霍尔姆兹认为,重要人际关系的丧失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巨大。[3](P4)新生
36
二、解决适应期心理问题的对策
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矫治,就会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埋下隐患,以致,大学四年在懵懵懂懂、浑浑噩噩中度过,甚至有的误入歧途,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使新生调整好心态,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为他们大学生活的顺利起航扫清障碍。
(一)开展心理普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新生入学后,要及时开展心理普查工作。借助SCL-90、UP I等量表对全体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将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筛查出来,并根据其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建立心理档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新生进行跟踪、控制和帮助,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可采用认知领悟疗法、森田疗法、体育音乐疗法、行为疗法等理论和技术,放松其精神紧张,修正其不合理的心理结构,消除其特定的神经反应机制,帮助建立健康的大学生活方式。
(二)加强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抓住新生入学的有利时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入学教育计划中。在自我认知发展教育方面,要培养他们正确的认知能力,正确对待、评价自己和他人,处理好理想我与现实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学习心理教育方面,使新生掌握学习心理的一般规律,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误区,主动改正不良学习习惯,确立全新的学习理念。在人际交往教育方面,要让新生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理论,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艺术,端正人际交往的动机,确立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观。特别要做好心理疾病的预防与调适教育,使他们了解鉴别不良心理状况的常识,把握不良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掌握预防心理疾患和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提高自我身心的能力。
(三)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宽松的校园文化氛围
宽松愉快、兼容并蓄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减少新生不适应因子,缓解焦虑忧郁度,使他们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新生的特长得到发挥和肯定,让新生都有自我展示的空间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大学生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如青年志愿者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歌咏比赛、体育运动、书画展览、辩论赛、演讲比赛等等。新生在各种活动中表达自己所感所想,展现自己对美、知识的追求,可以使自己在不同程度上释放能量、敞开心扉、展示自我,获得身心愉悦,达到心理平衡并从中受益。
(四)开展朋辈辅导活动
事实表明,同龄人拥有较多的同质阶段性心理特征,他们在同一个环境里生活学习,面临的挑战相同,心理困惑相似,而且同龄人一般爱好相近、志趣相投,易于敞开心扉彼此交流。有调查显示,96%以上的同学曾经作为当事人向他人倾诉心事,其中52.7%当事人认为倾诉/使自己情绪好转0, 38.2%当事人认为互助/促使自己面对现实和积极行动0。没有人提到/有不良效果0、/没有效果0或/使自己人格发生改变0。[5]因此,在高年级学生中选拔、培训一批高素质的朋辈辅导员,对大学新生进行辅导是非常可取的。朋辈辅导的形式可以多样。朋辈辅导员可采取个别会谈方式随时随地给予心理困扰新生相应的帮助,这种貌似漫不经心而有意识的谈心和聊天往往有着/润物细无声0的效果。也可进行一对多、多对多的集体辅导。辅导员可综合运用个人分享、小组讨论、团体游戏等方式,结合自身作为/过来人0的体验和感受,促成团体的互动和提升。网络的普及也为朋辈辅导提供了平台,尤其是QQ聊天和网络论坛更是能够为朋辈心理辅导所借用,在网络中朋辈辅导员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延伸,网络的虚拟性减少了新生心中的顾虑,使得更多的不敢在现实中接受心理辅导的学生也能获得帮助。
大学对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都非常重要。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问题对于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有/不期而遇0之感,这些问题需要双方共同面对,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本着负责任和科学的态度给新生上好/第一课0。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
[2]卓殷如.浅谈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2):162.
[3]李献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指导手册[M].北京:当代中国音像出版社,2004.
[4]程贵林.浅谈大学新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对策[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2):102.
[5]张藏云,飞.论朋辈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消费导刑,2009,(8):166.
[责任编辑赵常伟]
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