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诵读前,根据对诗词的初步理解划分节奏,反复朗读诗词。
2.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把握诗词大意。从赏析诗词画面,分析细节等角度入手,体会诗词的意境之美。赏析诗词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
3.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诗词主旨,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
难点:诵读、品味诗句,体会它们的韵律特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以及哲理句的赏析。
三、教法学法
教法:朗读法、讲授法、点拨法
学法:自由朗读法、同桌译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读名言,谈体会。导入新课。
展示ppt上的名言,让学生齐读一遍,思考有什么共同点?都是洁身自好,高洁的君子。今天,老师带领你们认识一位老朋友,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是谁呢?生齐答,陶渊明。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歌。
设计意图:通过志趣相同的文人墨客导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二)饮酒之谜
齐读课文,思考诗题与内容有什么联系?显然,没有什么联系,那为什么诗题叫饮酒呢?我们先看一下饮酒的小序,从序中我们明白了诗题的来历,从这首小序的哪句话可以看出,让学生来找。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向学生们介绍饮酒(其五)题目的由来,为下文学生理解诗歌作铺垫。
(三)读酒之美
1、通过自由朗读,读准字音。2、听范读,注意节奏,重音和语气。3、同桌互读,译读诗歌,读通诗句。
设计意图:诗歌主要注重朗读,通过多种朗读方式,解决诗歌当中的字音,节奏,重音和语气,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对诗歌语言的美的体会。
(四)品酒之情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分析后,选一个小组代表说出你们小组最喜欢哪两句并说话理由。然后由师进行讲解,师生合作探究品析诗句。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庐是什么意思啊?构造简陋的屋子,那屋子是谁的呢?由此导出陶渊明的个人档案,由师讲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他住在人境中为何没有车马喧,重点讲解车马喧的含义,从而告诉学生,这是一首哲理句,说明了唯心主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心远是什么意思?心灵远离的是什么?由学生举手回答,师再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从而导出论其事,陶渊明的写作背景。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ppt上出示一幅图画,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这幅画,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菊在诗中的含义是什么?南山指指的是哪里?把见换成望,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ppt上播放有山气的庐山小视频,问同学们都看到了什么,在放傍晚飞鸟会巢的动态图片,重点解析“还”的含义。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重点讲解“真意”指的是什么?让学生举手回答,既然已经知道了其中的含义,那为什么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由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从诗人的心境如何引出问题,然后产生诸多问题,由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紧扣情节,贯穿全文,最后导出必中的真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6、巩固练习
我们现在一起朗读全文,看下诗人到底有什么,没什么,看下整首诗歌都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一二两句用了记叙的表现手法,三四两句用了议论的表现手法,五六七八两句用了描写的表现手法,九十两句用了抒情的表现手法。从而概括诗的主题思想。
7、课堂小结
最后进行思考,你认为当时的陶渊明面对政治,官场黑暗选择隐居生活,你觉得这样做对吗?说出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再一次朗读全文,思考诗人到底有什么没什么,理清诗歌的条理顺序,从而总结出中心思想,进而对陶渊明隐居生活的谈谈自己的了解。
8、课后作业
把陶渊明隐居后的田园生活用优美的语言写成一篇小短文,不少于2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