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挑战,化学农药的使用在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 也由于不合理使用农药,也 引发了日益严重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化学农药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只能从调整农药的品种结构, 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产品, 开发复合高效、环保型新品种, 改进使用技术等, 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发展生态农业。
关键词:化学农药 合理使用 农业污染
农药是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它有害生物以及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产品。近几年来,我国在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蔬菜生产上,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和数量增加、面积扩大、危害加重,农药使用也越来越普遍,使用量越来越大。但随着农药的不合理利用而带来来的农药残留也日趋严重。
一、农药的使用现状
据统计,我国每年农药使用量达30万吨除30%~40%被作物吸收外,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和土壤及农产品。使全国1.4亿亩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世界每年有200万人农药中毒,其中约4万人死亡,其次长期使用化学农药是害虫产生抗药性,50年代要抗药性害虫10种,而目前已增加到447种。害虫产生抗药性越来越快,是化学农药杀虫效率降低,为此不得不加大农药用量。加之化学农药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天敌,破坏了生态平衡,形成恶性循环,残存的农药散布在田野上,渗透到土壤里,侵入作物的秸秆和果实,并由此生物链循环面对这一严重问题世界各国都逐渐停止某些化学农药的使用。美国从19年开始至今已停止使用50种化学农药,我国从1983年开始停止使用有机氯农药。
合理使用农药就是要以最少的药剂,获得最大的防治效果。同时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障人畜和作物的安全因次在使用化学农药时,首先要了解农药的基本性能,防治对象济环境条件三者间的关系。才能做到合理用药,达到经济,有效,安全的防止目的。
二、合理使用农药的关键
1.了解农药性能,选择适宜药剂各种农药都有它一定的防治范围,如杀虫剂只能防治害虫,杀菌剂只能防治病害,除草剂只能防除杂草,植物生长调节剂只能调节植物的生长。农药的性能不同,防治对象也不一样,如害虫有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胃毒剂只对咀嚼式口器害虫有效,内吸剂只对刺吸式口器害虫有效,而触杀剂则对各种口器害虫均有效。杀菌剂中的硫制剂对多种白粉病菌有特效,而对霜霉病无效;铜制荆却与之相反。除草剂中的2,4-D对双子叶杂草有效,对多数单子叶杂草无效。因此,要针对不同的防治对象,选用对其有效的药剂进行防治,才能收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2.根据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决定适宜施药时期选择适宜时期用药,不但能提高防治效果,还能节省药量和人工。各种病、虫、草害的发生为害,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发育阶段的病、虫、草害,对蔬菜的为害程度也不同;因此,用药防治的效果也不一样。防治时,必须抓住病、虫、革的薄弱环节和对蔬菜为害的关键时期进行。一般来说,对于害虫要掌握在幼虫的低龄期,对予病害要掌握在发病初期。有些病害如蔬菜土传病害,要在播种或移栽前对土壤进行药剂处理才能有效。有些药剂是属于植物保护剂,如波尔多液,应在发病前用药,才能对植物起副保护作用.
防治时期确定以后,还要根据病,虫及药剂的性质,选择一天中最佳的用药时问。如防治斜纹夜蛾等夜盗性害虫,以傍晚施药好;辛硫瞵对日光敏感,应选择阴天用药;有些药剂喷洒后易被雨水冲刷,应选择晴天用药。因此,在用药时,应根据病、虫、草害特点和药剂性能,结合天气状况做到适时用药。
值得注意的是,蔬菜是生长快.复种指数高的作物;因此,用药时期还应根据药剂残效期长短以及该药剂对后茬作物的影响而定。同时,一定要注意施药后到采食之间的安全间隔期,以保证人体健康。
3.掌握药剂浓度,注意使用方法各种农药对每种蔬菜都有一定的使用浓度和用量。使用农药防治病、虫、杂草,通常都是根据病、虫、杂草的特性以及各种蔬菜的耐药程度来确定其有效浓度和用量。因此,使用浓度要适当,不能任意加大浓度,一旦超过限度,药效并不会显著增强;相反,由于用药浓度过高,不仅造成经济上的浪费,且对作物产生药害,还可能会使病、虫产生抗药性等不良后果。
合理的施药方法对防治效果影响很大,一-般来说,乳剂,可湿性粉剂以喷雾,泼浇为主;颗粒剂以撒施为主;粉剂以喷粉或制成药土为主。在用氟乐灵防除杂草时,当药剂施予土壤表面后,立即与土掺混,以减少药剂因光解所造成的损失;对于蔬菜霜霉病,要用喷雾法喷其叶片;对黄瓜霜霉病来说,尤应注意在叶背面的喷雾;瓜类枯萎病则多采用药液灌根或
撒药土的方法。在喷雾时,不能认为非要喷到药液从植株上往下流才行。当植株上药液达到流淌程度时,药剂在叶面岭保留量反倒比流失前大大减少了,这是因为农药在叶面的沉积,在一定条件下,只与农药浓度成正比,与喷洒量是无关的。
4.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农药
推广低毒或高毒变低毒化新剂型, 开发环境相容农药新剂型,农药剂型加工将向着安全、便于使用的方向发展。近年来研制或逐步商品化的新剂型有: 水乳剂 ( EW) ; 微乳剂( ME) ; 悬浮剂( SC) ; 水分散剂 ( WC) ; 水溶性粒剂( WSG) ; 微胶囊剂( CS) 种衣剂( SD) 悬浮种衣剂( FS) 等【6】。这些新剂型的特点。
5.农药的交替使用和混合使用 长期使用某一种农药来防治某一种病菌、害虫,就会使这种病菌.害虫产生抗药性,如果交替使用性能相似的农药,就会提高农药的防治效果。
三、结论
科学技术的进步, 无污染的土壤生态环境应是持续农业发展的方向, 也是规划综合治理的必然趋势。为了减少农药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危害, 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 积极开发新型农药, 推广低毒或高毒变低毒化新剂型, 开发环境相容农药新剂型, 正在逐渐引起人们重视。可以预见, 生物农药、手性农药的应用、开发及农药剂型的发展,将更好地改善生态环境。
由此可见,我国农药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相当艰巨,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加强研究和努力工作。
(1)继续开发高效、低毒、地残留农药新品种,积极开发生物农药; (2)加强管理,合理使用,减少污染负荷量,积极探讨植物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和途径;
(3)开发各种能消除环境中农药污染的技术和产品,将污染产生的危害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4)加强农药在环境中迁移、转化规律及毒理学研究,弄清农药对环境生态危害和品种开发等提供科学依据。
农药虽然有毒,但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对它的无知;农药本身没有错,错在人类对它的滥用或不合理使用;农药对环境的危害是不可避免的,但人类可以通过适当的措施加以控制,使其残留影响尽量减少到环境可以允许的程度
参考文献
【1】屈振淙 丁蓉蓉编著.蔬菜常用农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曹辉 《生物技术及应用》中国社会出版社
【3】徐汉虹《植物化学保护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参考网址
【1】http://wenku.baidu.com/view/992e91f10ef12d2af9e7b6.html
【2】http://wenku.baidu.com/view/e57d561014791711cc79177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