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先秦文学思考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17:08:57
文档

先秦文学思考题

先秦文学思考题绪论一、填空1.传说时期的文学包括神话传说和歌谣,它们是中国文学的源头。2.诗、音乐、舞蹈三者紧密结合,是中国诗歌发生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二、简答1.简述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情况。答: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变化。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的巫觋。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文化为贵族所垄断。春秋战国之际,随着贵族的衰落,官学或私家传授
推荐度:
导读先秦文学思考题绪论一、填空1.传说时期的文学包括神话传说和歌谣,它们是中国文学的源头。2.诗、音乐、舞蹈三者紧密结合,是中国诗歌发生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二、简答1.简述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情况。答: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变化。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的巫觋。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文化为贵族所垄断。春秋战国之际,随着贵族的衰落,官学或私家传授
先秦文学思考题

绪论

一、填空

1. 传说时期的文学包括 神话传说 和 歌谣 ,它们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2. 诗、 音乐 、 舞蹈  三者紧密结合,是中国诗歌发生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简答

1.简述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情况。答: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变化。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的巫觋。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文化为贵族所垄断。春秋战国之际,随着贵族的衰落,官学或私家传授出现危机,于是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应运而起,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士的手里。

                   第一章  上古神话

一、熟读《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二、名词解释

1.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2.神话的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及其的发展谱系。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    《山海经》       。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 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

四、简答

1.《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体现在什么方面?答:《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及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

2.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答: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具有明确的厚生爱识,也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3.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1、以己观物、以己感物,在解释自然现象时表现得更为特出。2、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比如龙这个形象,虽然是综合而形成,但“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

第二章  《诗经》

一、熟读并背诵:《关雎》、《桃夭》、《伯兮》、《氓》、《君子于役》、《溱洧》、《伐檀》、《硕鼠》、《蒹葭》、《七月》、《东山》、《采薇》、《生民》。

二、名词解释

1.风雅颂: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2.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情感及其有意的事情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感情,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歌唱,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引之物,大多在诗歌的开端。3.四家诗:“鲁诗”“齐诗”“韩试”三家诗和“毛诗”合称。 4.毛诗 :相传为鲁人毛享和赵人毛苌所传。“毛诗”在西汉虽未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三家诗。东汉时盛行于世,当时的大学者郑众、贾逵、马融、郑玄都治于毛诗,三家诗自魏晋后即无传者,并最终亡。而毛诗独盛,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5.六义:三种体裁和三种表达方式的合称。三种体裁即风、雅(又可分大雅和小雅)、颂。三种表达即赋、比、兴。

三、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诗经》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    五百多 年间的      305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   诗   ,或连其诗篇数称  诗三百   ,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    风 、雅、颂     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十五 “国风”,共160  篇。《诗经》中的“雅”分 大雅和小雅 ,前者有 31  篇,后者有 74  篇,共 105  篇。《诗经》中的“颂”包括 周  颂、 鲁 颂、 商  颂,它们分别有 31  篇、 4  篇和 5  篇作品,共40篇。

5.汉代传习《诗经》的有  鲁  、 齐 、 韩 、 毛  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 申培 、   辕固 、 韩婴 和  毛亨、毛苌   。现在流传下来的是 毛诗   ,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6.《诗经》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它们是  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农事、燕飨、怨刺、战争徭役、婚姻爱情。

7.《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 赋、比、兴 ,它们和  风、雅、颂  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比:“以彼物比比物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

8.《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      、       、         、          和        5篇。

9.风诗中最长的一篇是          ,它以        为序,叙述了西周农人一年的生产和生活情形。

10.《诗经》中的燕飨诗以  文学     的形式,表现了周代  礼乐     文化的一些侧面。

四、简答

1.《诗经》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和作者情况如何?《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家和宴飨中的乐歌等,编集成书,汉人认为后又经孔子删定。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2.《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试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答:《诗经》包括了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如被认为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历史。、农事诗:《诗经》中的《臣工》、《噫嘻》、《丰年》等作品,就是耕种籍田,春夏祈谷、秋冬报祭祀时祭祀乐歌。、燕飨诗:《小雅·鹿鸣》就是天子宴群臣嘉宾之诗,后来也被用于贵族宴会宾客。、怨刺诗:《魏风·伐檀》、《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鄘风·墙有茨》、《鄘风·相鼠》等,或讽刺不劳而获、贪得无厌者,或揭露统治者的无耻与丑恶,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烈的怨刺和不平。战争徭役诗:有些战争诗,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采  》等等,大都反映了宣王时期的武功。婚姻爱情诗:,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快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如《周南·关雎》就是写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

3.分析《采薇》末章的艺术特色。答:采薇末章将叙写景、记实、议论、抒情结合起来,通过兴与赋的完美结合,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体验,对战争的否定,感人至深。其中前面四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既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通过今与夕、春与冬不同的景物描写,抒发了诗人对人的生命在战争中流逝的伤感。可谓情景交融,含蓄蕴藉,发人深省。由眼前情景写到自己的哀伤,情深意切,感人至深。

4、分析《君子于役》写景的特点。答:这首诗采用当时的口语,朴素简练,描绘了一个真挚动人的生活画卷,状景言情,真实纯朴,成功地刻画出思妇倚门怀人那柔肠寸断,悲伤凄婉的艺术氛围。正如明人谢榛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正是以简洁朴质的语言描绘融情的晚景,表现思妇悲伤的心境,感人至深,的确达到了诗歌所要求的情景交融,意与境谐的至高境界。

5. 分析《氓》中女主人公的形象。答: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裂”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一个善良、体贴、对爱情甚至执着得不顾后果的女性形象。这是女主人公的软弱与过分迁就,这也为后文埋下了不幸的种子。诗的第二节充分地展示了桑女的对于爱情的执着的心情和举动。“乘彼……复关”的期盼之心是多么地袒露。“不见复关,泣    ”她的内心是多么地悲伤。女人就是这样的痴情、忠贞与执着。值得注意的是,诗歌这一节是一韵到底,节奏明快,虽然夹杂着“泣涕涟涟”,但到底是欣喜的,欢快的。这就是断续的动作里我们可见的表情和内心!诗的第三节为桑女的感慨议论之言,在结构上颇能使得全诗波澜陡起。自第四节末尾为桑女倾诉和控诉。诗中历数其善良、艰苦的经历与不憋理解的痛苦。而且我们在“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中又可知桑女是冷静的,理智的,说明她在生活的磨难里已经清醒地看到了事情的真想,看透了那个男人的本质。我们还能看出她是果断的,坚强的。她说:“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她容不得爱情被当成儿戏,受到玩弄。她以其勇毅的决心维护做人的尊严。

6.分析《关雎》的比兴手法运用的特点。答:诗歌开头以雎鸟起兴,借河水之中的小岛上的雎鳩和鸣,引出心中热烈的情感:可爱的姑娘啊,“我”心中的爱人,第二三节以采荇菜,村托自己对姑娘的追求:可爱的姑娘啊,“我”日夜追求着你,但不能如愿,只能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表达了作者热烈奔放的感情,表现了青年男子对爱情大胆的追求和对自己情人的热切思念,洋溢着痛苦而欢快的情调,用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五、论述

1.谈谈你对“《诗经》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这种观点的看法。答:《诗经》的作者善于运用写实的手法,描写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刻画那些颇富特征的细节或生活侧面,抒发淳朴真挚的内心感情。这些作品紧贴现实生活,不作无病呻吟,感情真挚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态。不论是民族史诗,还是怨刺诗、征役诗,就是那些开放活泼的爱情诗也是如此。这些作品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乡土情调,面向现实生活。可以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2.举例说明《诗经》的艺术成就。1、鲜明的形象性:《诗经》中大部分作品是抒情诗。这些诗不以刻画人物为主,但其中有了较为鲜明的主人公形象。诗人往往通过感情的直接倾诉,使人感受到他们的不同个性。《诗经》中有的作品运用了景物和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感情。2、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3、富于表现力的诗歌形式:《诗经》中主要是四言诗,每句二拍,每拍两字。这是在原始歌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期诗样式,适应了当时劳动、舞蹈的节奏和语言发展水平。但不少作品又突破了四言的格局采用从二言到八言不等的句式,形成了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的诗体。《诗经》与音乐配合密切,普遍采用回环复沓,重章叠唱的形式。每诗由若干章组成,每章字句基本相同,只是对应地更换几个词,反复咏唱,造成回环往复,层层递进的艺术效果。《诗经》的语言是经过提炼加工的书面语,其特点是准确生动,丰富多彩,特别是动词和形容词运用得巧妙精当。

3、论述《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答:《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一、《》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从《》开始,我国诗歌沿着《》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二、《》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三、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4.分析《蒹葭》的艺术特色。答:《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它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方面。一、事实的虚化:《》中伊人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他是否真实存在。无疑,由于追求者、特别是被追寻者的虚化,使整个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朦胧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朦胧,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二、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象,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这种心理情境的最大特点,是不沾不带、空灵多蕴。“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等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意象。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何山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即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连两个人何以都不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一、熟读:《曹刿论战》、《晋公子重耳之亡》、《晋楚城濮之战》、《烛之武退秦师》、《苏秦始将连横》、《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名词解释

1.先秦叙事散文:是指从中国殷商到战国时期的叙事散文,有别于《孟子》、《庄子》等前秦说理散文,先秦时期,中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中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中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中国叙事文学的传统。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艺术。对中国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2.《尚书》:《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3.《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现在一般认为《左传》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诗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4.《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西征犬戎,下至智伯被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5.《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6.“春秋笔法”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7. 甲骨卜辞: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卜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

三、填空

1.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是  甲骨卜辞           。

2.               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的文字由简到繁的发展。

3.《尚书》是          的汇编,包括       、       、      、      四部分。

4.《尚书》中的 《          》 ,被认为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5.《      》是我国最早的记事详赡的        体史书,标着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其记事起于           年,止于           年。

6.突出表现纵横家思想和纵横家人生观的史书是         ,其由西汉人         定名定篇。

四、简答

1.《左传》的叙事特征有哪些?《左传》不只是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的罗列,而且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但倒叙与顺序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还有插叙和补叙。《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但作者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作者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实践,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把事件讲得颇具戏剧性。《左传》中描写了各种人物,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个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其中许多人物写的个性鲜明。在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左传》在战争描写中还有许多与整个战局关系不大的事,这些事只是反映战争的一些具体情状,在战争中并不具有重要意义。

2.《晋楚城濮之战》中晋胜楚败的原因是什么?

3. 分析《晋公子重耳之亡》中重耳的形象。

4.《战国策》与《左传》、《国语》相比在思想上呈现出什么新特征?

五、论述

1.结合具体作品探讨《左传》的文学成就。1、叙事详密精彩,善于描写战争,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2、塑造了生动人物的形象。

3、行人辞令高妙,语言简洁含蓄,富于文采

2.结合作品谈谈《左传》描写战争的特点。《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左传》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左传》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大战的描写历来被人们赞不绝口,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一般说来,《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如“僖公二十八年”写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待,而在行文中,又不断展示晋胜楚败的原因:晋文公伐怨报德,整饬军纪,遵守诺言,倾听臣下意见,上下齐心协力。而楚方面是君臣意见分歧,主帅子玉持兵而骄,一意孤行,盲目进逼晋师。城濮之战的结果也写得很全面,不仅写了晋师大胜,晋文公确立霸主地位,而且还写了战争的余波:楚子玉战败羞愧自杀,晋文公闻之大喜,回国后赏功罚罪,对这次战役进行总结,然后以君子之言,赞扬晋文公飞霸业。至此,叙述结束。《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如作者在总结城濮之战经验时云:“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不仅的城濮之战,整个《左传》叙事中,礼仪德等道德因素,都被作者当作影响事件成败的重要原因加以叙述,而且叙述中往往还带有神秘因素。以《左传》中常出现的预兆为例,这些预兆大都有道德化倾向:符合礼仪要求之事,常有吉凶,而悖于礼仪之事,则常有凶兆。这些预兆有时是智者的言论,有时则是占卜、梦境、天象等神秘暗示。如僖公十五年韩之战,在“僖公十年”就有已故晋太子“敝于韩”的预言,战前又有秦卜徒父释卦之兆,晋惠公从不占卜之失。在这些看似神秘的预兆之后,是晋惠公违礼、失义背信之举。作者面对已成历史人物的言行得失,在叙述历史事实时,加入种种神秘的传说故事,来预示事件的结局,解释事件的因果关系。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水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3、论述《战国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成就。答:1、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个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更是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夸张的虚构使叙事更加生动完整,有利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2、用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3、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个人物故事,有机集中一人物的事迹于一篇的文章中,以为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

4、结合具体作品探讨《战国策》的语言艺术。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一、熟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化侍坐》、《小国寡民》、《公输》、《齐桓晋文之事》、《逍遥游》、《劝学》、《扁鹊见蔡桓公》

1、解释: 1.百家争鸣:战国时期,随着周天子的衰微,礼乐崩坏,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人生的关怀,著书立说,批评时政,互相辩论,促成了学术文化的兴盛繁荣的局面,诸子们立足现实、有自觉的创作精神。史称“百家争鸣”。2.《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3.墨子十论  

 4.《孟子》 :是中国儒家典籍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5.《庄子》“三言” 

二、填空

1.《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是          。

2.《老子》的文学性主要表现于哲学表述中的                     。

3.标志我国说理文的形成的著作是             ;标明我国说理散文已经成熟的作品是          、         。

4.《孟子》散文的特征是                      。

5.  标志着我国古代书面语成熟的著作是          。

6.“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的意思是                   。

7. 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        。

8. 《庄子》      篇,分为    、    、    三个部分。

9.我国先秦时期法家之集大成者是            。

三、简答

1.简述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过程。

2.《侍坐章》展现了哪几位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

3.说说孟子“仁政”的内容答: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商纣王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有虽然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依据。

4、怎样理解《逍遥游》的主旨? 

四、论述

1.结合《齐桓晋文之事》谈谈《孟子》的散文特征。

2.结合《逍遥游》谈谈庄子散文的艺术特征。

3.比较论述《庄子》和《韩非子》寓言的特点。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一、熟读《离骚》、《湘夫人》、《山鬼》、《国殇》、《九辨》;背诵《离骚》第一部分、《湘夫人》、《山鬼》、《国殇》。

二、名词解释

1.《楚辞》: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录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2.楚辞 :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中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3.《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馋被害的苦闷与矛盾,不与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4.《九歌》是《楚辞》的篇名。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5.《九章》  

6.“香草美人”

三、填空

1.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源头的是            。

2.屈原的代表作品是       、       、       、       、       。

3.屈原在《离骚》中所创造的象征手法是                。

4.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是          ,其内容与《离骚》基本接近。

5.宋玉的代表作品有(五个):

四、简答

1.简述屈原“美政”理想的主要内容。答:“美政”是屈原政治理想的内容。即君王贤相的政治。他认为中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的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他通过圣君贤相的颂扬,借以说明楚无圣君贤相的危险性,这些都是针对现实而发的。还有民本的思想内容。

2、简述楚辞的文体特征。

3. 简述《九歌》的主要内容。

4、分析《山鬼》的写作特点

5.如何看待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五、论述

1.你怎样理解《离骚》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离骚》取得了崇高的艺术成就,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具体表现在:1、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体现了浪漫主义精神2、继承并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创造了香草美人的比喻象征系统。3、有大量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联想,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技巧。4、有丰富的神话和历史传说,运用了浪漫主义的题材。

考试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翻译、简答题、论析题

文档

先秦文学思考题

先秦文学思考题绪论一、填空1.传说时期的文学包括神话传说和歌谣,它们是中国文学的源头。2.诗、音乐、舞蹈三者紧密结合,是中国诗歌发生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二、简答1.简述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情况。答: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变化。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的巫觋。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文化为贵族所垄断。春秋战国之际,随着贵族的衰落,官学或私家传授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