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编码:1310008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足球/Football
学时/学分:68/2
适用对象:全校二年级男生
开设学院(部)、系(教研室):体育部
一、课程简介
足球运动是以脚支配球为主的集体对抗性项目,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足球运动有很强的锻炼和欣赏价值。足球选项课程是我院体育公共课中的一项,内容包括足球运动的概述、基本技术、基本战术、竞赛规则四大部分,简单的介绍足球运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足球运动的技战术技巧,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足球运动的能力和兴趣,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建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将来走向社会能将足球运动项目作为自己的健身手段之一。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足球运动的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和战术,还应掌握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以及足球运动中常见运动性疾病、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措施,并了解足球运动中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
2、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努力进取的优良品质,增进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为树立终身体育观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足球运动基本技术与基本战术配合以及在实践中对基本技术、基本战术的应用能力。
难点:学生控制球的能力、临场裁判能力以及学生在实战中协同作战的意识与能力以及临场裁判能力。
四、教学内容、形式和时数分配
| 教学内容 | 教学形式 | 学时分配/学期 | 备注 | ||
| 第 一 学 期 | 理论课 | 足球运动概述及基础理论知识 | 讲 授 | 4 | |
| 实践课 | 足球基本技术 | 讲 授 | 22 | ||
| 身体素质 | 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 | 讲 授 | 2 | 随堂 练习 | |
| 考核、机动 | 考试与补缺补差 | 6 | |||
| 学 时 合 计 | 34 | ||||
| 第 二 学 期 | 理论课 | 足球基本战术原理及竞赛规则 | 讲 授 | 4 | |
| 实践课 | 1、足球基本战术及教学比赛 2、足球裁判法实习 | 讲 授 | 22 | ||
| 身体素质 | 足球专项素质 | 讲 授 | 2 | 随堂 练习 | |
| 考核、机动 | 考试与补缺补差 | 6 | |||
| 学 时 合 计 | 34 | ||||
| 总 计 | 68 | ||||
(一)理论部分
1、基础理论
(1)足球运动概述
① 足球运动特点与价值
②足球比赛方法与特征
(2)足球运动发展概述
① 现代足球运动发展简况
② 我国近、现代足球运动发展简况
2、专项理论
(1)足球基本技术分析
(2)足球基本战术分析
(3)足球竞赛规程及裁判法
① 比赛进行及死球
② 越位
③ 犯规及不正当行为
④ 任意球
(二)实践部分
1、身体素质
(1)基本素质
(2)足球专项素质
2、基本技能
(1)足球基本技术
① 球性
● 脚的各部位推、拨、扣、拖、拉控球
● 脚背正面颠球
② 踢球技术
● 脚内侧踢地滚球技术
● 脚内侧踢空中球技术
● 脚背内侧踢球技术
● 脚背正面踢球技术
● 脚背外侧踢球技术
③ 接球技术
● 脚内侧、脚底、正脚背接地滚球、反弹球、空中球
● 大腿、胸部接空中球
④ 运控球技术
● 脚的各部位运球
● 运球过人
⑤ 抢截球技术
● 正面抢截球
● 侧面抢截球
⑥ 头顶球技术
● 额正面原地、跑动头顶球
● 额侧面原地、跑动头顶球
⑦ 守门员技术
● 守门员移动、接球、发球
● 守门员扑球
(2)足球基本战术
①个人攻防战术
● 摆脱 跑位、接应
● 策动、选位、盯人
② 局部攻防战术
● 二过一配合
● 传切配合
③ 整体攻防战术
● 边路进攻、中路进攻
● 盯人防守、区域防守
④ 定位球战术
(3)足球教学比赛及裁判实习
① 教学比赛
● 五人制比赛
● 七人制比赛
● 十一人制比赛
② 裁判实践
● 裁判员哨音、手势、旗示
● 裁判员跑动与配合
六、教学进度、考核内容、方法及评分标准
第一学期足球选项课
(一)教学进度表
| 课次 | 教学内容 |
| 1 | 理论:1、介绍选项课的目的、意义 2、简介足球运动的演变、发展及特点 3、本学期教学安排与要求 |
| 2 | 1、 熟悉球性的练习(各部位的颠球、拨、运拉球等) 2、 学习脚背正面颠球 3、 学习脚内侧踢地滚球及接球技术 4、 身体素质学习 |
| 3 | 1、 复习脚内侧踢、接球技术 2、 运球练习(脚内侧、脚背正面) 3、 二人传、停球练习 |
| 4 | 1、 二人行进间传、停地滚球练习 2、 学习脚背内侧球技术 3、 学习脚内侧停反弹球、空中球技术 4、 身体素质学习 |
| 5 | 1、 复习脚背内侧踢球技术 2、 二人间30M传过顶球 3、 学习胸部停球技术 |
| 6 | 1、 复习胸部停球技术 2、 学习脚背正面踢球技术 3、 学习踢反弹球技术 4、 小场地教学比赛 |
| 7 | 1、 学习脚背正面踢球技术 2、 运球、射门组合练习 3、 学习前额正面头顶球技术 4、 身体素质练习 |
| 8 | 1、 复习前额正面头顶球技术 2、 学习前额侧面头顶球技术 3、 学习大腿正面接停空中球技术 |
| 9 | 1、 头顶球技术组合练习 2、 学习假动作运球过人技术 3、 学习正面抢截球技术 |
| 10 | 1、 学习掷界外球技术 2、 介绍守门员技术 3、 小场地教学比赛 |
| 11 | 1、 学习局部进攻战术配(踢墙式、传切式二过一配合) 2、 二人组合下底传中抢荆点射门 3、 小场地教学比赛 |
| 12 | 1、 介绍防守技术(盯人、保护、补位) 2、 学习“合理碰撞”技术 3、 介绍比赛阵型及场上各位置职能 4、 小场地教学比赛 |
| 13 | 理论:足球踢球技术原理与战术 |
| 14 | 复习考试内容 |
| 15 | 考试 |
| 16 | 考试 |
| 17 | 补缺补差 |
1、成绩评定分值结构
(1)理论部分:满分10分
(2)身体素质:满分10分
(3)平时成绩:满分20分
(4)技术部分:满分60分
2、考核内容与评分标准
(1) 理论部分(10分)
(2) 身体素质(10分)
测试学生握力与体重,计算该学生握力体重指数,即握力体重指数=握力(公斤)/体重(公斤)×100,评分标准见下表:
| 成 绩 | 92 | 86 | 78 | 67 | 54 | 53 | 51 | 49 | 47 | 44 |
| 得 分 | 10 | 9 | 8 | 7 | 6 | 5 | 4 | 3 | 2 | 1 |
从学生上课出勤情况与学习态度两方面进行综合评分。学习态度指学生课堂表现是否积极、认真以及学习进步程度情况;迟到一次扣2分,早退一次扣3分,旷课一次扣5分,扣完平时成绩分数为止。
(4) 技术部分(60分)
① 颠球(15分)
考试方法与要求:考试者自抛球后用脚、腿的任意部位连续颠击球,按颠击球次数计算成绩(见下表)。如其它部位(除手与手臂以外)颠击球,颠球可继续进行,但不计数量。有3次机会,取最好成绩。
颠球成绩折换表
| 次数 | 分值 | 次数 | 分值 |
| 30 | 15 | 16 | 8 |
| 29 | 14.5 | 15 | 7.5 |
| 28 | 14 | 14 | 7 |
| 27 | 13.5 | 13 | 6.5 |
| 26 | 13 | 12 | 6 |
| 25 | 12.5 | 11 | 5.5 |
| 24 | 12 | 10 | 5 |
| 23 | 11.5 | 9 | 4.5 |
| 22 | 11 | 8 | 4 |
| 21 | 10.5 | 7 | 3.5 |
| 21 | 10 | 6 | 3 |
| 19 | 9.5 | 5 | 2.5 |
| 18 | 9 | 4 | 2 |
| 17 | 8.5 | 3 | 2 |
考试方法与要求:考试者在规定区域(5米宽)接正面抛来的球,原地面用头顶球,以球的第一落点到起点线的距离计算成绩(如下表。)如球的落点整体在规定区域外,不计成绩。每人3次机会,取最好成绩。
头顶球成绩折换表
| 远度(米) | 分值 | 远度(米) | 分值 | 远度(米) | 分值 | 远度(米) | 分值 |
| 12.0 | 15.0 | 10.0 | 11.0 | 8.0 | 9.0 | 6.2 | 7.0 |
| 11.8 | 14.5 | 9.8 | 10.5 | 7.8 | 8.5 | 6.0 | 6.5 |
| 11.5 | 14.0 | 9.5 | 10.5 | 7.5 | 8.5 | 5.8 | 6.5 |
| 11.3 | 13.5 | 9.3 | 10.0 | 7.3 | 8.0 | 5.6 | 6.5 |
| 11.0 | 13.0 | 9.0 | 10.0 | 7.0 | 8.0 | 5.4 | 6.0 |
| 10.8 | 12.5 | 8.8 | 9.5 | 6.8 | 7.5 | 5.2 | 6.0 |
| 10.5 | 12.0 | 8.5 | 9.5 | 6.6 | 7.5 | 5.0 | 5.0 |
| 10.3 | 11.5 | 8.3 | 9.0 | 6.4 | 7.0 | 4.8 | 5.0 |
考试方法与要求:考试者置球于罚球区外,罚球弧内任何一处,连续踢球8个,进球需凌空落在球门线后,脚法不限。以进门个数计算成绩(表如下)。
定位球射门成绩折换表
| 数量 | 8 | 7 | 6 | 5 | 4 | 3 | 2 | 1 |
| 分值 | 30 | 28 | 25 | 23 | 20 | 18 | 16 | 15 |
(一)教学进度表
| 课次 | 教学内容 |
| 1 | 理论:1、足球比赛阵型 2、现代足球运动发展概况 3、介绍本学期教学内容与考试方法 |
| 2 | 1、 专项身体素质练习 2、 控制球练习(直线运球、弧线运球、拨球、拖球、扣球) 3、 传接球游戏 |
| 3 | 1、 假动作练习(踢球假动作、接球假动作、运球假动作) 2、 介绍铲球技术 3、 学习脚背外侧踢球技术 4、 中路接球射门练习 |
| 4 | 1、 复习踢球技术 2、 脚背内侧转身踢球练习 3、 学习大腿正面停平快球技术 4、 五人制教学比赛 |
| 5 | 1、 复习基础战术配合 2、 学习回传反切“二过一” 3、 学习交叉掩护“二过一” 4、 专项素质练习 |
| 6 | 1、 学习运球过杆技术 2、 战术教学(二对二练习) 3、 五人制教学比赛 |
| 7 | 1、 综合射门练习(边路传中抢点射门、定位球射门等练习) 2、 学习边路进攻战术 3、 教学比赛 |
| 8 | 1、 复习基本技术 2、 战术教学(三对三练习) 3、 正脚背射门练习(一拨一射或一抛一射) 4、 介绍中路进攻战术 |
| 9 | 1、 提高停、运、射综合技术 2、 角球战术练习 3、 教学比赛 |
| 10 | 1、传控球练习(五队五控球练习) 2、任意球战术练习 3、教学比赛 |
| 11 | 理论:讲解足球规则与裁判法 |
| 12 | 教学比赛与学生裁判实习 |
| 13 | 教学比赛与学生裁判实习 |
| 14 | 复习考试内容 |
| 15 | 考试 |
| 16 | 考试 |
| 17 | 补缺补差 |
1、成绩评定分值结构
(1)理论部分:满分10分
(2)身体素质:满分10分
(3)平时成绩:满分20分
(4)技术部分:满分60分
2、考核内容与评分标准
(1)理论部分(10分)
(2)身体素质(10分)
考核内容为单杠引体向上或1分钟跳绳。评分标准见下表:
| 单杠成绩(次) | 26 | 21 | 18 | 15 | 11 | 9 | 8 | 7 | 6 | 5 |
| 得 分 | 10 | 9 | 8 | 7 | 6 | 5 | 4 | 3 | 2 | 1 |
| 1分钟跳绳(次) | 199 | 158 | 132 | 104 | 75 | 71 | 58 | 49 | 40 | |
| 得 分 | 10 | 9 | 8 | 7 | 6 | 5 | 4 | 3 | 2 | 1 |
从学生上课出勤情况与学习态度两方面进行综合评分。学习态度指学生课堂表现是否积极、认真以及学习进步程度情况;迟到一次扣2分,早退一次扣3分,旷课一次扣5分,扣完平时成绩分数为止。
(4)技术部分(60分)
①运球绕竿射门(30分)
考试方法与要求:球放置在起点线上,考试者听到信号后,运球绕过所规定的竿或障碍物即可射门,球必须进球门。从发出信号到球越过球门线所用时间来计算成绩(如下表)。两次考试机会,取最好成绩。
| 时间 | 分值 | 时间 | 分值 |
| 7"0 | 30.0 | 11"3——11"5 | 15.0 |
| 7"1——7"3 | 29.0 | 11"6——11"8 | 14.0 |
| 7"4——7"6 | 28.0 | 11"9——12"1 | 13.0 |
| 7"7——7"9 | 27.0 | 12"2——12"4 | 12.0 |
| 8"0——8"2 | 26.0 | 12"5——12"7 | 11.0 |
| 8"3——8"5 | 25.0 | 12"8——13"0 | 9.0 |
| 8"6——8"8 | 24.0 | 13"1——13"3 | 8.0 |
| 8"9——9"1 | 23.0 | 13"4——13"6 | 7.0 |
| 9"2——9"4 | 22.0 | 13"7——13"9 | 7.0 |
| 9"5——9"7 | 21.0 | 14"0——14"2 | 6.0 |
| 9"8——10"0 | 20.0 | 14"3——14"5 | 6.0 |
| 10"1——10"3 | 19.0 | 14"6——14"8 | 6.0 |
| 10"4——10"6 | 18.0 | 14"9——15"1 | 6.0 |
| 10"7——10"9 | 17.0 | 15"2——15"4 | 6.0 |
| 11"0——11"2 | 16.0 | 15"5——15"7 | 6.0 |
考试方法与要求:分别画5个以1米、2米、3米、4米、5米为半径的同心圆。考试者距圆心20米处以任意脚法踢球,如球的第一落点在半径为1米、2米、3米、4米、5米的圆圈中,依次得到5、4、3、2、1分;如球的第一落点在圆圈外,则得0分;如球的第一落点压在线上,则按高分计。连续踢8个球,累计得分。
七、选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1]何志林主编. 现代足球.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麻雪田,张廷安改编. 跟我踢.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3]中国足球协会裁判委员会主编.足球裁判规则与裁判法分析.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4]张兆才,张向阳主编.大学体育教程. 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 编写人:王建明 核对人:李中国 时间:2012年5月 |
| 版权所有 铜陵学院 学校地址:安徽省铜陵市北京中路297号,安徽省铜陵市翠湖四路东段 邮编:244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