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君平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2年第11期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作文教学占有重要比例,但作文教学的难度对教师来说相当大,因为作文教学涉及面广,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讲解。写好作文对学生而言不仅要有深厚的课本知识,更要把握题目的中心思想,围绕中心思想分层次展开,稍有把握不准就容易走题而导致考试失分。在语文考试中作文分值一直较大,因此,作文让教师和学生都很头痛,有些学生的作文或者言之无物,或者离题目十万八千里,偏题严重,或者无话可说,不知道如何开展下去。为了使学生摆脱写作困境,找到提高作文写作水平的切入点,我就从初中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两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初中生作文存在的问题
1.学生畏惧作文
学生见到作文就头痛是语文教师的共同感受,一旦有写作任务,学生都惶惶不安,心情烦躁,既希望教师能指点一二,又希望能找到范文参考仿照,甚至幻想教师能取消写作任务。但回归现实之后又茫然不知所措,无从下笔。
2.题材雷同,内容空洞,语言贫乏、平淡
3.错别字、语病较多,标点错误
4.详略不当,层次不清;结构残缺,头尾不全,缺少主旨
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任务而作文,说了半天,别人也不知道他的作文要表达什么意思,即“题目中心思想是什么?如何展开写?”等等。
5.作文训练没有系统性,没有针对性的强化
二、解决策略
综上所述几点,本人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中积累了一点心得,摸索了一些方法,在此与大家共勉,希望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有一点帮助。下面,本人就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1.指导学生“临摹”范文
让学生临摹书法般“临摹”范文,由易而难,由生而熟,文章读多了,写作的感觉就来了,有了感觉,学生的写作自信心就强了,从而便会消除畏难情绪。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中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
“仿”不能机械地模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例如,在练习对人物外貌进行写作时,很多学生写出的人物面部特征都是“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小嘴、弯弯的柳叶眉、红红的脸蛋”等。难道这世界上真有这么多容貌如此相似的人物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不是“仿”,而是“抄”。这是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时不希望看到的现象,但它确实存在。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教师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例如,学习了《春》一课后,让学生学习文章是怎样通过细心观察来描写大自然优美景色的,让他们仿写《夏》。实际上学生进行模仿性写作训练时,创造性思维之光就在其中闪耀。他们的习作,正是张开的创造性思维的双翅,慢慢地他们就能搏击长空。
2.选好作文题目,培训学生的写作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应成为作文教学中教师考虑的重要手段。
就写作而言,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善于运用多种措施,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克服害怕作文的心理,努力实现学生写作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思想状况、写作水平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给出适合学生的作文材料,精心设计作文题目。好的文题能让学生感到兴致盎然,只要贴近学生实际,标新立异,就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如“初中生活形象设计”“给心灵下场雪”“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在当前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忽视作文命题选择的重要性,从而对学生作文的训练缺乏全面考虑,作文布置往往随心所欲,没有系统安排,题目老套,让学生索然无味。其实作文命题直接体现了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也关系到写作训练的成败。所以本人极为重视作文的命题。
当前学生在现代媒体和通讯工具的影响下,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观念,就传统教育而言有了质的飞跃。教师必须全面把握,才能命出行之有效、对学生口味的题目来,进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像这样的题目《我熟悉的一个人》就不如换个角度写,把题目改为《你猜猜他是谁?》《你看看他像谁?》;写《我的xx》不如改写成《和xx说说心里话》《xx,您了解我吗?》等等。
3.帮助学生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通过大量阅读,掌握各方面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通过大量阅读,汲取作文写作的素材和养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使用,你可以很自然地思如泉涌,连绵不断,一气呵成。
平时让学生订阅《语文报》《中国青年报》《中学语文》《读者文摘》《读者俱乐部》《意林》《故事会》等优秀杂志,鼓励学生多接触阅读杂志上的优美作品和名家作品,从而使学生开阔眼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因而有了写作的积极性。
自然,阅读之外还需加强练习,作文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写作要让学生在不断练习中掌握其中的规律。要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多练,只有写多了,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所以,平时要让学生坚持写日记。
4.改进作文评判方式,实现师评、自评、互评等多方面相结合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是学生作文的唯一阅读者和评价者,教师个人主观性意识往往影响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正确认识。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新课标还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我们在习作评改教学实践中将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使全体学生参与评价别人、评价自己和被别人评价的活动,使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在班内举行作文展览,让学生阅读自己的作文,欣赏他人的作文等等。最后全班进行交流,实现了更加充分共赏互评的效果。这样,学生通过互相阅读、互相评判,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看到别人的长处,使写作能力不断提高。
总之,良好的作文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优秀的禀赋、主体意识的强化与写作规律的有效渗透的结晶。而作文教学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作者单位 甘肃省渭源县黎家湾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