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浅谈苏轼的人生哲学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17:10:44
文档

浅谈苏轼的人生哲学

浅谈苏轼的人生哲学作者:梁春芳、来源:《新一代》2015年第07期        摘要:苏轼一生,虽屡遭贬谪,却依然不归隐退却、消极避世,始终保持一种直面现实、处之泰然的人生态度,所谓“不是在被贬谪的路上,就是在被起用的路上”。其正视痛苦,笑看人生的处世态度,不能不令后世倾谈。        关键词:苏轼;处世;哲学;略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千古绝唱的歌者蒙冤而逝九百载后,苏轼——中国北宋文坛上最耀眼的巨星,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并未因时光的流逝而消失,相反却随着
推荐度:
导读浅谈苏轼的人生哲学作者:梁春芳、来源:《新一代》2015年第07期        摘要:苏轼一生,虽屡遭贬谪,却依然不归隐退却、消极避世,始终保持一种直面现实、处之泰然的人生态度,所谓“不是在被贬谪的路上,就是在被起用的路上”。其正视痛苦,笑看人生的处世态度,不能不令后世倾谈。        关键词:苏轼;处世;哲学;略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千古绝唱的歌者蒙冤而逝九百载后,苏轼——中国北宋文坛上最耀眼的巨星,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并未因时光的流逝而消失,相反却随着
浅谈苏轼的人生哲学

作者:梁春芳、

来源:《新一代》2015年第07期

        摘 要:苏轼一生,虽屡遭贬谪,却依然不归隐退却、消极避世,始终保持一种直面现实、处之泰然的人生态度,所谓“不是在被贬谪的路上,就是在被起用的路上”。其正视痛苦,笑看人生的处世态度,不能不令后世倾谈。

        关键词:苏轼;处世;哲学;略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千古绝唱的歌者蒙冤而逝九百载后,苏轼——中国北宋文坛上最耀眼的巨星,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并未因时光的流逝而消失,相反却随着人们对古代文化研究的深入而绽放出绚烂的光彩。然而,他在历经仕途扰攘、南贬北谪的人生境遇后,仍能泰然自贬、笑傲江湖,令后人刮目相看。

        一、坎坷的仕途

        北宋景佑三年(1037年1月8日),苏轼出生于眉山书香家庭,他从小聪颖敏捷、熟读经史,二十二岁就一举进士及第,二十六岁应制科试又入三等,从此便踏上仕途,以身许国,而历仕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

        仁宗时,苏轼的仁政思想初步形成,他针对当朝因循守旧、危机四伏的状况,提出了“丰财”、“强兵”、“择吏”的革新主张,开始了他的做官生涯。英宗时,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刺痛权贵,招致“乌台诗案”,一度被指为罪臣,在新旧党派斗争的夹缝中步入了政治生涯的低谷。

        对于思想作风具有锐气的人,似乎从来都不会打上历史的顺车,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苏轼再度因“讽刺先朝”几度被贬,绍圣四年,60高龄的苏轼甚至被贬到荒蛮边陲海南儋州,直到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但却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8月卒于北归途中,享年65岁。

        苏轼一生,从仕40年,身知八州,一次入狱,两度遭贬,三入三出,其三分之一的生命都在被贬中度过,正如其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所写那样:“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二、驳杂的思想

        苏轼是中国古代最为全面的文学巨匠,然而才能为他带来的除了荣耀,更多的却是艰难。但在沉浮不定、变幻无常的苦乐人生面前,苏轼表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责任感、使命感与归隐之念相互交织,显现了他鲜明的儒释道互补的驳杂思想。

        (一)儒家的仁政与立身

        苏轼人格精神的主流,还是传统的儒家思想。他忠君爱民,痛恨污吏,揭露,锐意报国,堪称忠孝两全的典范。身居庙堂事君,他敢于直言上书进谏,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改革立场;身处江湖“牧民”,能爱民如子,“任官一处,惠民一方”。北宋元祐年间,苏轼知杭州,抗涝抗旱,普及教育,推广科技,抗击瘟疫,修建医院,留下了许多孺妇皆知的政绩,真可谓:坡公南渡,文明一播。

        最著名的,还是对西湖的全面治理。公元1090年4月,治湖工程正式开工。那时候,苏轼和民工一起吃住工地,指导工匠用挖出来的湖草、淤泥,在湖中筑起一道长堤,南起南屏山,北至栖霞岭,全长近3公里,堤宽平均36米,又在长堤两岸遍植观赏花木,修建亭阁石桥,精心打造了一处堪称人间天堂的绝笔,这就是著名的“苏公堤”,为西湖十景之首。多少年过去了,漫步堤上,新柳如烟,春风骀荡,好鸟和鸣,如入仙境。

        作为当朝,苏轼对国家对民族更多的则是强烈的忧患意识,正是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支持,使他对的控诉更加深入与积极。其实从科举入仕,苏轼早就以身许国,面对宋王朝的严重流弊,他大胆提出改革设想,在任人与任法上,亦敢叫板当朝宰相王安石,唱出了不惧,勇往直前的最强音。

        (二)释家的超越与回归

        作为一个参与意识极强的个体,苏轼性格倔强,勇于开拓,他既不像在工笔山水诗作中消磨个性的谢灵运,也不同于隐身独善的陶渊明,而是无论处在江湖之远或庙堂之高,都以自己的心灵为出发点,实现对人生现实的自我观照与超越。就是在《水调歌头》中,虽暗含着隐退避世与乘风归去的消极思想,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则依然掩盖不住他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这就是超越与回归的矛盾斗争,而苏轼最终还是选择了入世,从而达到了心无所系、超脱释然的境界。

        (三)道家的乘势与待时

        历经“乌台诗案”的苏轼,对社会的认识越来越清醒超脱,从此以后,他开始有了一种名高招忌,急流勇退的自警心理,几经反思,也终于明白了古人的名言——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兹基,不如待时。便断然采取了随缘应物、任性豁达的立身方法,把自己人生的感悟都浸在文字里,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富有哲理的诗词,含泪的笑声来应对激烈的党争,达到了一种精神的绝地反抗。

        三、直面人生

        正是基于儒释道所提倡的归向善性的道德理想,苏轼虽遭遇党锢之祸,历经屡贬之难,却依然充满自信,进退自如,不失英姿勃发、娴雅倜傥的本性。即便谪居时倾心佛老,也是在完善着自己的人格修养,最终历练成一种清静无为、超然物外的旷达人生态度和宠辱不惊、临危若素的大彻大悟。

        这就是苏轼,“宠辱不惊如云卷云舒,得失不遑随花开花落”,淡泊名利,进退自如,人格高岸,诗词俊美。“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世事故无常,一切本乎自然,一切顺乎自然,这大概就是东坡对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

文档

浅谈苏轼的人生哲学

浅谈苏轼的人生哲学作者:梁春芳、来源:《新一代》2015年第07期        摘要:苏轼一生,虽屡遭贬谪,却依然不归隐退却、消极避世,始终保持一种直面现实、处之泰然的人生态度,所谓“不是在被贬谪的路上,就是在被起用的路上”。其正视痛苦,笑看人生的处世态度,不能不令后世倾谈。        关键词:苏轼;处世;哲学;略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千古绝唱的歌者蒙冤而逝九百载后,苏轼——中国北宋文坛上最耀眼的巨星,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并未因时光的流逝而消失,相反却随着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