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 学 学 研 究Studies i n Science of Sc i ence V o.l 27N o .2
F eb .2009
文章编号:1003-2053(2009)02-0295-07
产业创新系统模型的构建研究
)))以中国石化产业创新系统模型为例
王明明,党志刚,钱 坤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29)
摘 要:通过对产业创新系统理论发展轨迹的研究梳理,对三种主要类型的产业创新系统理论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理解与认识;通过对国内外学者构建的不同具体产业创新系统理论模型的研究分析,提出在构建具体产业创新系统结构模型时应考虑的相关要点,并以构建中国石化产业创新系统结构模型为例,阐述了具体产业创新系统的构建。
关键词:产业创新系统;中国石化产业创新系统结构模型;技术;组织;制度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8-09-22;修回日期:2008-11-1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772102)
作者简介:王明明(1951-),男,江苏徐州人,教授,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创新管理。
党志刚(1981-),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研管理。
钱 坤(198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
产业创新系统的概念最早是由M alerba 、Breschi
等人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产业作为学者们研究创新和生产的基准,研究产业的传统方法多数集中在单维方面(如创新、企业、竞争、产品结构等),这导致全面了解产业的作用和变化以及层面的不同对比性研究受到。为此M a ler ba 提出的、全面的、动态的产业观点)))产业创新系统理论
[1]
。
1 产业创新系统研究的发展轨迹
由于分析角度和理论基础不同,国内外学者构建的产业创新系统存在差异。根据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研究,产业创新系统理论发展轨迹划分为以下三大类(图1):以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以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和技术系统理论相结合、以进化经济学理论为根基的产业创新系统。同时还有学者开展针对具体产业的创新系统研究。
1.1 产业创新系统的理论基础
/创新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并进一步发展和实现新工艺和新产品的过程中,是复杂的反馈机制和互动关系,涉及科学、技术、学习、生产、和需求等方面0(Edqu is,t 1997)。由于其复杂性,人们开
始采用系统论方法从经济层面对创新活动进行分
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系列以此为目的的/系统方法0及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技术系统理论和进化经济学理论。
(1)国家创新系统
/国家创新系统0的概念最先由Free m an 在1987年提出的,其研究的渊源主要来自19世纪德国学者List 对国家政治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和20世纪初美籍奥地利学者Schumpeter 的/创新0思想。国家创新系统假定:创新能力取决于它能否与各种外部知识来源(如其他公司,供应商,用户,科研院所,服务和支持机构)沟通和互动,以及协调公司内部各种相互依存的知识来源(如研发,生产,销售)的能力
[2]
。国家创新系统侧重制度)))组织之间
的关系,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制度和手段刺激科技知识在组织网络中的快速高效流动。
随着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尝试用国家的/替代体0)))工业区、城市和产业层面来展开研究,出现了区域创新系统、创新型城市和产业创新系统等理论。
(2)技术系统
技术系统更着重于技术本身及其媒介。/技术系统0的概念是H ughes(1983年)提出来的
[3]
。
科 学 学 研 究第27卷
图1 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发展轨迹(按时间先后顺序)
Carlsson 和Stankie w icz(1991)认为技术系统是在特定的结构性基础上,为达到技术的创造、扩散与利用,在每个特定技术领域中的组织或经济个体所形成的网络关系,用以探讨产业相关技术的形成过程及原因。技术系统侧重的是技术)))组织之间的关系,所以就具体的技术创新而言,技术系统是一个合适的方法。
技术系统类似国家创新系统,特别是在系统特征方面,但二者主要的区别在于技术系统是由技术而非国家来定义,更重要的是技术系统比较重视技术扩散的和利用的微观特性(与面向宏观的国家不同)[4]
。
(3)进化经济学
M alerba(2002)认为,进化经济学理论为研究产业创新系统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进化经济学理论由Ne lson(1995)等人提出来的,该理论强调动态、创新过程和经济变革。学习和知识是经济系统变革中的关键因素。/有限理性0的各种行为者的行为、学习和研究在不确定性和变化状态的环境中进行[5]
。
国家创新系统、技术系统和进化经济学等理论为产业创新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2 对上述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评价
(1)产业创新系统1)))以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为根基的产业创新系统。
柳卸林
[6]
用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成果指导产
业创新。此类模型强调与产业相关创新合作与组织网络在推动创新中的作用。关键机制就是保障各种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科学技术联系和知识流动。(2)产业创新系统2)))依据国家创新系统和技术系统理论的产业创新系统。
学者徐作圣[7]
将国家创新系统与技术系统理论结合,从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层面构建产业创新系统,探讨重点是将国家的产业有效地作用于产业创新系统。
在徐作圣模型基础上,张治河[8]
应用C arlsson 的技术系统理论,提出技术系统的功能是保障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有效供给,技术系统的核心是研究与开发,而C arlsson 提出的技术系统理论更强调技术的扩散和利用。同时增加市场系统和评价反馈系统,系统要素及各种要素间的关联描述具体,这使得此类模型更具有指导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此类模型主要针对国家或区域层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产业,在充分考虑区域特性与产业特性的基础上,侧重从技术层面来探讨产业创新系统。
(3)产业创新系统3)))以进化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产业创新系统。
M a ler ba 以进化经济学理论和系统论为根基构建了产业创新系统理论。该系统由知识领域和技术体系、各种行为者(包括组织和个人)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和网络与制度三部分组成[9]
。产业创新系统有它自己独特的知识基础、技术、供给和需求,各种行为者通过信息交流、合作、竞争、支配而相互影响,
#
296#
这种相互影响是由制度形成的。产业创新系统通过各种因素的共同进化得以演变[10]。
柳卸林[11]参照M aler ba的理论模型,构建出适用于中国不同产业的抽象模型。他侧重从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这一角度出发,强调通过制定与制度直接作用于企业,激励企业主动把握技术机会,充分利用外部资源,认清中国市场特性,从而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市场能力,实现中国产业自主创新。
此类模型强调组织网络和制度的相互作用关系,突出企业在产业创新中的核心地位,以保障在动态的创新过程中产业技术和知识的有效流动,从而推动产业的进化。
(4)产业创新系统理论在具体产业的应用层面的评价。
K laus Kubeczko应用M a ler ba的理论模型分析了产业和区域创新系统在支持中欧国家森林业创新中的作用[12]。V ictor G ilsing和Bart Noo teboo m以生物制药产业为例,分析了生物制药产业创新系统的探测与开发[13]。
除上述学者应用产业创新系统理论分析具体产业外,还有学者应用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直接分析具体产业创新系统,如Sh i h-Chang H ung应用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的I T产业[14];M enrad应用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分析了德国食品工业创新系统[15];王春法应用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构建了中国生物产业创新系统模型[16]。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产业创新系统理论尚未建立起成熟的理论框架,比较而言,在国际上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较成熟。其次,考虑到该产业不具有特定区域集群的特点,不适合应用区域创新系统。再者,该产业属于国家层面的战略主导产业,同时它的知识体系和合作格局满足国家创新系统的基本原则。
2对产业创新系统的理解
经上述研究分析发现,国外学者侧重由技术)))组织)))制度的思路研究产业创新系统理论,而国内学者侧重借助模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产业创新系统的认识。随着中国现阶段对自主创新的全新理解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理念的提出,中国学者构建出各种不同类型的产业创新系统模型,主要原因在于学者们对产业概念界定层次不同,有的是站在国家层面,有的是产业或区域主导产业层面。理想的产业创新系统模型构建,应站在产业层面,从产业技术角度切入,以企业为创新主体,重视与其他各种行为者的合作互动,通过制度调节相关主体的行为,同时注重产业创新环境的培育。所以产业创新系统结构模型应该包括系统目标、三个子系统(技术子系统、组织子系统、制度子系统)以及系统环境。同时考虑产业创新系统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产业创新,而产业创新的主要对象是产业技术,所以技术子系统是核心,组织子系统是主体,制度子系统是保障。具体要点如下:
(1)技术子系统。技术子系统是以产业技术的生产、接收、扩散为核心,多种生产技术与之匹配,具有特定结构的技术网络体系。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产业技术体系和知识基础,不同产业技术体系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和来源存在较大差异,有些产业正式的研发活动在创新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在有些产业中干中学是关键。
产业技术体系和知识基础主要涉及知识的积累、知识的关联性和互补性、知识的外溢程度等方面。知识的积累主要有三个来源:学习过程、组织能力和市场反馈;知识的关联性和互补性对产业创新产生影响,如知识互补性在大型制药公司和新的生物技术公司之间已经形成广泛的合作,并在生物产业技术创新方面产生极大影响;如果知识不能完全由公司控制,知识外溢也会对产业动态产生影响[17]。
(2)组织子系统。组织子系统主要探讨在创新和研发网络方面各相关主体间的合作。关于创新网络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从观察企业之间大量网络关联性的存在,到研究组织网络的结构类型及特征,再到对镶嵌在网络中不同类型主体的具体经济活动的分析。
在产业协作方面网络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大量案例研究表明,协作网络在产业中确实存在,而且极大地影响着竞争。一个产业的技术和知识基础的改变或者需求特征的变化会对企业的角色、R&D组织、合作网络特点等产生影响,创新协作网络类型是企业能力和技术、市场和制度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Kogut[18]提出不同的产业协作网络各不相同,网络类型与技术、资源的瓶颈、竞争和监管规则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因素有关。Bonaccorsi和G-i uri[19]指出,不同类型的网络产生不同的传输效果,在产业演进阶段,协作网络的结构组合形式会随时
#
297
#
科 学 学 研 究第27卷
间而改变。
(3)制度子系统。制度子系统主要是指以促进创新产生、利用和扩散为目标的一系列制度、和机制的总和。不同的组织系统需要匹配不同的制度来保障其高效运行。
3 产业创新系统结构模型的构建及运行
产业创新系统理论不是把所有要素都考虑全面就是成功的理论模型。在构建具体产业创新系统模型时,由于不同产业的创新系统中的要素构成及相互作用关系的侧重点存在差异,在上述产业创新系
统理论的一般原理基础上,还要考虑该产业的技术体系和知识领域等产业特性以及产业的阶段性特征,然后构建或完善具体产业创新系统模型。下面以构建中国石化产业创新系统为例,阐述具体产业
创新系统模型的构建及运行。通过与荷兰生物制药
产业对比,帮助更好地理解中国石化产业创新系统的自身特点。
3.1 中国石化产业创新系统结构模型的构建特点石化产业是国际竞争异常激烈的产业,也是中国的支柱产业。目前中国石化产业面临能源紧缺、环保和国内市场旺盛需求等任务,而现代石化产业的发展更多地是依赖于知识和技术的创新,石化产业已经进入高技术制胜时代。高效石化产业创新系统对提高中国石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意义。依据对产业创新系统理论和石化产业技术体系特点的理解以及中国石化产业的阶段性特征,中国石化产业创新系统结构模型应该包括系统目标、系统环境、技术子系统、组织子系统和制度子系统。系统内具体构成要素及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见图2。该结构模型的构建特点如下
:
图2 中国石化产业创新系统结构模型
#
298#
第2期王明明党志刚钱 坤:产业创新系统模型的构建研究
(1)石化产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适合从系统角度考虑该产业创新问题。石化产业作为一种连续流程产业,其内部纵向和横向存在着密切联系,这决定了应该从系统角度,整体全面地考虑石化产业的创新问题;目前国际石化产业技术链条一体化趋势明显,即应用基础研究、技术(产品)开发、制造(服务)技术支持较完整的一体化技术活动链条,然后在不同层次上设置研究机构,承担不同阶段、不同性质类型的科研任务。这种发展趋势符合由技术)))组织)))制度的思路构建该产业创新系统结构模型。
(2)考虑中国石化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确定该产业创新系统的系统目标和具体构成要素及其关联。由于石化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石化产业创新系统结构模型应当站在国家层面的高度上构建,这样才能适用于国际竞争异常激烈的石化产业创新问题。该模型以提升我国石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系统目标,以产业技术的有效供给为系统核心,以激发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系统驱动力。
(3)系统环境)))/钻石模型0中各要素的影响力和可控性。系统环境借鉴Porter 的/钻石模型0。该理论是分析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要素,而产业创新的目的是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就决定了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与产业创新影响因素的重叠性,因此可以采用该模型作为分析中国石化产业创新系统环境的工具。结合石化产业自身特点,/钻石模型0的四个要素对石化产业的影响程度和石化产业自身的可控程度的强弱见图3
。
图3 中国石化产业创新系统环境影响-可控程度分析
(4)技术子系统特点)))/技术识别0是关键环节。技术子系统主要借鉴C arlsson 提出的/技术系统0理念,结合石化产业特点,将该理论思想界定为
技术识别、技术获取和技术扩散。由于国际大型石
化公司引领着石化产业的技术发展方向,在激烈的石化产业国际竞争中,如果能把握住石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机会,就能快速缩短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实现我国石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而中国石化产业处于/追赶式0阶段,所以技术系统中技术识别是关键环节。
技术识别工作是在系统环境四要素的约束与诱导的刺激下完成的。结合石化产业连续化生产、关联程度高的特点,技术识别必须在石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引导下,结合技术供给和需求特性等维度来选择确定中国石化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从而制定石化产业的科技发展规划来获取这些产业技术,见图4
。
图4 石化产业技术识别思路
经过技术识别环节将石化产业技术分层次:前沿储备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化推广技术,其中前两种技术主要由技术获取环节完成;产业化推广技术,主要由技术扩散环节完成;技术获取成功的技术有些也需要经过技术扩散环节推广。石化产业是连续流程产业,所以各大企业遇到的技术问题存在类似情况,这使得通过技术扩散环节完成产业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成为必要,同时由于石化产业的高垄断性,一般都是由几个大型石化集团公司掌控,所以较容易在各自集团公司内部的企业之间完成产业化技术的共享。
而生物制药产业技术发展历程主要包括发展新工艺、新药物两条技术路线,对该产业而言,更为重要的环节是技术识别和技术获取。
(5)组织子系统特点)))石化企业及其直属科
研院所是石化产业创新的中坚力量。组织子系统主要借鉴柳卸林所提出的/中国国家创新系统0理想模型中对组织职能的界定,这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由于石化产业具有高投入、专业性强、垄断性高等特点,这导致一般中小企业无法进入该产业,国际
#
299#
科 学 学 研 究第27卷
上重大的石化产业创新都是由大型石化集团公司及其内部科研机构完成的,所以组织系统中企业是绝对的创新主体。目前石化产业与学术团体的联系日趋紧密,企业将大量的基础研究通过长期战略联盟的方式委托给大学和科研院所完成,而企业自身集中精力完成面向实际应用层面的研究。为此在组织系统中产业与学术团体的合作变得更为重要。而在生物制药产业存在两种技术路线,不同的技术发展轨迹需要不同模式的创新网络组织与之匹配,所以该产业的组织子系统主要包括探测系统和开发系统,其中探测系统主要由中小型专业生物工艺公司和公共研究机构组成;开发系统主要由中小型专业生物工艺公司和大型制药公司组成。
探测系统主要负责生物制药产业可能取得/新品种0的各种相关知识和技术。由于生物制药产业的知识领域和技术体系异常复杂,为了获取互补性的知识来源,大多数专业生物工艺公司与公共研究机构紧密合作,具有区域集聚的特点,一般专业生物工艺公司都建在各地的高校周围,形成紧密的创新网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了搜寻和获取更多的互补性的科学知识,荷兰专业生物工艺公司与本国之外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形成非密集的网络外围,这些网络机构在美国,英国和德国。探测系统的核心准则是/时间-专利0,即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获取到的知识变成专利。
开发系统主要负责将探测系统的知识或专利研发成产品。由于生物制药产业知识数据库的多样性与系统性,大型制药公司无法跟上瞬息万变的知识数据库的更新变化,导致大型制药公司很难抉择投资哪些领域。因此,大型制药公司与各中小型专业生物工艺公司结成联盟,通过相对较少的投资委托它们探索各种技术机会。专业生物工艺公司不具备大量资金和研发实力将手中的知识转化为产品,为此它们愿意与大型制药公司形成双边合作关系。
所以生物制药产业的组织子系统结构模型特点是以开发系统为核心、若干个探测系统为外围的/卫星式0创新网络。
(6)制度子系统特点)))供给是核心。制度子系统主要借鉴Ro thw ell 和Zegve l d 等人所归纳的国际典型的技术创新工具分类方式,包括供给、需求和环境等方面。
制度在中国石化产业创新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关键问题是:在产业创新能力较低的情况下,中
国的如何利用符合WTO 规则的产业创新
来提高中国石化产业的创新能力。由于我国石化产业某种程度代表国家利益,主要通过供给对石化产业产生影响,所以供给是制度系统的核心,它为重点解决我国石化产业科技投入不足提供帮助。
而生物制药产业作为世界各国抢占高新技术制高点的产业,其制度子系统不仅需要供给提供大量的科研投入,对生物领域基础研究提供长期支持,同时还需要环境提供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促进产业界与学术界的紧密联系。3.2 中国石化产业创新系统运行机制
整个石化产业创新系统的构建,重点要实现C arlsson 提出的/技术系统0思想。在系统环境的约束与诱导的刺激下,将石化产业的重要信息传入技术子系统,研究分析需获取或扩散的具体产业技术。组织子系统作为中国石化产业创新系统的主体,在自身职责分工明确的基础上,实现技术接收能力、产业网络连接性等功能,承担技术子系统的任务,为保障产业技术的有效供给提供畅通的组织网络渠道。制度子系统提供多元化创新机制,实现系统内各要素及系统环境之间的耦合,保障组织系统的高效、有序地运行。最终实现以中国石化产业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动力,促进中国石化产业创新,提高中国石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3 中国石化产业创新系统结构模型的运行建议
通过对中国石化产业创新系统结构模型的研究与分析,结合中国石化产业的现状及特点,对中国石化产业创新系统运行提出如下建议:
(1)技术子系统方面
中国石化产业长期实施跟踪、模仿的技术创新策略,在这种/人进我进0的背景下,应加强技术识别环节的功能作用,组织子系统建立专门的技术识别研究分析机构,或联合其他外部科研机构共同完成对石化产业技术发展动态的跟踪与分析预测,同时结合中国石化产业遇到的特殊情况,把握好技术发展所出现的新机会,发展特色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2)组织子系统方面
重点解决好中国石化产业创新主体间的合作问题。首先保障石化产业内部研发组织体系的分工协
#
300#
第2期王明明党志刚钱坤:产业创新系统模型的构建研究
作功能。现代石化产业新技术开发成功的关键是产业内部研发组织体系的良好分工与协作。在中国石化产业已经提出的/一个整体,两个层次0研发组织模式中,由于企业层面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应进一步加强集团总部在企业层面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其次强化与石化系统外部科研力量的合作。世界大型石化企业大量削减基础研究而着重于以用户为导向的研究工作,与高校和专业科学院建立长期联盟关系,将基础研究交给高校和科研院所来承担;最后应建设巨型化、集中化的组织模式,集中力量攻关先进的石化产业技术,取得竞争优势。为了增强与石化公司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中国应重组国内三大石化集团公司在石化产业上游的科研力量。
(3)制度子系统方面
从供给角度分析,应着重强调作用,加大对石化产业科技投入,以解决目前石化产业科技投入强度弱的问题。
首先,国家应加大对石化产业投入力度。有关部门应在课题设置、经费投入等方面,加大对石化产业重大关键、前沿性技术研发课题的支持力度。
其次,除了加大国家财政拨款强度以外,应同时要求国有石化企业自身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促使企业主动提高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国家要支持和鼓励国有石化企业提取一定数量的资金(逐步达到发达国家的研发投入强度),集中用于应用层面的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的研发和产业化的投入。
此外,随着WTO过渡期的过去,我国将完全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中去。我国应在需求、环境等方面进行及时调整,推动我国石化产业参与国际竞争。
4结论
产业创新系统结构模型应由系统目标、系统环境和三个子系统(技术子系统、组织子系统和制度子系统)构成,由于产业创新的主要对象是产业技术,所以技术子系统是核心,组织子系统是主体,制度子系统是保障。通过中国石化产业创新系统模型构建的例子,产业创新系统理论落实到具体产业上,关键理论的选择要根据具体产业对象的特点而定。围绕具体产业的特性、阶段性特征及其在国家或区域层面的影响力,明确具体产业创新系统的系统目标。不同产业的创新系统中的要素构成及相互关系侧重点存在差异,要重点考虑具体产业创新系统为实现其系统目标,应侧重提高技术子系统的产业技术能力,还是应完善组织子系统的企业和组织网络能力,还是该产业创新系统中的技术子系统、组织子系统都较完备,需要强化制度子系统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Bresch iS,M alerba F.Secto ra l i nnovation syste m s:tech-
no l og ical reg i m es,Schumpeter i an dyna m i cs,and spa ti a l
boundar i es[A].Edquist.Seste m s o f Innovati on:T ech-
no l og ies,Insti tutions and O rgan i zati ons[C].L ondon:
P i nter,1997.130-156.
[2]F reem an C,Soete L.The E conom i cs o f Industr i a l Inno-
vati on(t h ird ed)[M].P i nter,London,1997.
[3]Carlsson B,Stankie w icz R.O n the nat ure,function,and
co m position o f techno log ica l sy stem s[J].Journal of Evo-
l uti onary Econo m ics,1991,(2):93-118.
[4]道格森.创新聚集)))产业创新手册[M].北京:清
华大学出版社,2000.15-24.
[5]N e lson R.R ecent evo l utionary theo rizi ng about econo m-
i c change[J].Journal o f Econom ic L itera t ure,1995,
(33):48-90.
[6]柳卸林.21世纪的中国技术创新系统[M].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0.233-248.
[7]徐作圣,许友耕,郑志强,等.国家创新系统与竞争力
-集成电路产业之实证[J].经济情势暨评论季
刊,2000,(3):25-28.
[8]张治河.面向/中国光谷0的产业创新系统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3.
[9]M alerba F.Secto ra l system s of i nnovation and producti on
[J].R esearch Po licy,2002,(32):247-2.
[10]M a lerba F.Sectoral sy stem s of innov ati on[A].t he O x-
ford Innovation H andbook[C].N ew Y ork:O x f o rd U n-i
versit y P ress,2005.380-406.
[11]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
2005-2006[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33-140. [12]K l aus K ubeczko,Ewa l d R am etsteine r,G erhard W e i ss.
The ro le o f sec tora l and reg iona l innov ati on syste m s in
suppo rting i nnova tions i n forestry[J].Fo rest P o licy and
Econom ics,2006,(8):704-715.
[13]V ictor G ilsi ng,Bart N ooteboom.Explorati on and explo-i
tation i n innova ti on sy stem s:t he case o f phar m aceuti ca l
b i o techno logy[J].R esearch Po li cy,2006,(35):1-23.
(下转第201页)
#
301
#
第2期李 兵王 铮李刚强,等:我国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13] 李强.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我国科技投入产出绩效评价
模型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24(4):93-98.
[14] 祝云,毕正操.基于Pane -l D ata 模型的地方财政科技
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7,(3):13-19.
[15] 陈义华,陈骑兵.基于改进DEA 模型的科技投入产
出有效性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37(11):38-43.
[16] 殷林森,胡文伟.我国科技投入与产业经济增长的关
联性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11):57-63.[17] 邹至庄.中国的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J].数量经济
技术经济研究,1995,(3):35-43.
[18] 贺菊煌.我国资产的估算[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
研究,1992,(8):24-27.
[19] 王小鲁,樊纲.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跨世纪
的回顾与展望[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45.[20] 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 的再估计[J].经济研
究,2003,(7):35-43.
Em pirical study on contribution of S &T input to econo m ic grow t h in China
LI B i n g ,WANG Zheng ,LI G ang -q iang ,C HU Zhao -peng
(Instit ute o f P o licy andM anagem ent ,Chinese A cade m y of Sc i ences ,B eiji ng 100080,China)
Abstrac t :Based on t he statistical data of ch i na and so m e prov i nces o r cities s i nce 1990to 2005,t h is paper esti m a tes the producti on functi on and contri buti on rate of i nput facto r by i ntroduc i ng science &techno l ogy i npu t i n C -D production function m ode.l The result of study shows that t he e l asticity co efficient o f labor B is b i gger than the e l asti c ity coe fficien t o f capita l A in chi na and som e prov i nces or ci-t ies .producti on f unction after introduc i ng sc i ence &techno logy i nput .T h i s res u lt i ndica tes that our country i s still a labo r -i n tensi v e country.The efficiency of Be iji ng .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put gets the first place ,fo llo w ed by T i anji n and Shangha.i T he sa m e phe -no m enon appears i n t hese reg i ons about spillov ers o f technology fro m the o the r reg i ons .T he e ffi c iency o f Guangdong,Jiangsu and Zhe -ji ang is comparati ve ly l ow er .H ow ever ,the d ifference is no t obv ious in contr i bu tion ra te of i nput factor .K ey word s :C-D producti on function ;S &T input ;R&D;contri buti on rate ;spill overs (上接第301页)
[14] Sh i h -Chang H ung .T he T a i w anese system o f i nnovati on in
t he i nfor m a ti on i ndustry[J].Int .J .T echno logy M anage -ment ,2003,(7):788-800.
[15] M enrad K.
Innovati ons i n t he food i ndustry i n G er m any
[J].R esearch po li cy ,2004,(33):845-878.
[16]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
2004-2005[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37-43.
[17] M a l e rba F.Innova tion and t he dyna m i cs and evo l u tion of
i ndustries prog ress and cha llenges [J ].Internationa l
Journa l of Industr i a l O rganiza ti on ,2007,(25):675-
699.
[18] K ogut B .The net work as know l edge :generati ve rules and
t he e m ergence o f structure [J].Stra teg ic M anag e m ent
Journa l,2000,(21):405-425.
[19] Bonaccorsi A,G i ur i P.T he long te r m evo l ution o f v ert-i
ca lly related i ndustries[J].
Internationa l Journa l o f In -dustria lO rganization ,2001,(19):1053-1084.
Research on co m struction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syste m m odel
)))China .s petroche m ical i n dustrial innovation syste m m odel as an exa mple
WANG M ing-m i n g ,DANG Zhi-gang ,Q I A N Kun
(Be ijing U niversity of Chem ical T echno logy ,Co ll ege of econom y and m anage m ent ,Be ijing 100029,Ch i na)
Abstrac t :Th i s paper eva l uated the three ma i n t ypes o f i ndustr i a l i nnovati on syste m by m eans o f ana l yz i ng the t heoretica l deve l op m ent tra j ecto ry o f the i ndustr i a l innova ti on sy stem .O n this bas i s ,the unde rstanding o f i ndustria l i nnovation syste m t heory w as proposed .T hen t h is paper i ntroduced the re l evant po i nts tha t should be taken i nto account during the constructi on of specific industr i a l innova ti on syste m m odel by m eans of ana lyzi ng the different spec ific i ndustr ial i nnovati on syste m theo ry m odel constructed by do m esti c and fore i gn scho l a rs and descr i bed the buil d i ng pro cess of spec ifi c i ndustrial i nnovation syste m by taki ng the buil ding o f Chi na .s pe troche m i ca l i n -dustr i a l i nnovati on syste m m ode l as an examp l e .
K ey words :i ndustr i a l innova ti on sy stem ;Chi na .s pe troche m i ca l i ndustria l i nnovati on syste m m ode ;l techno l ogy ;organ izati on ;system
#
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