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课程信息
|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 证券投资 |
| 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 | 考试课 |
|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 305B4012 |
| 学分(CREDIT) | 2.5 |
| 学时(CONTACT HOURS) | 32理论课时+18实验课时 |
| 先修课程(PRE-COURSE) | 西方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 |
|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必须支撑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
1. 更准确的理解投资的含义。
2. 掌握证券投资的各类要素,重点是投资客体即各类有价证券,特别是股票、债券、基金、股指期货和期权这些我国市场上已有的金融品种。
3. 认识我国的资本市场的两个层次——发行和流通。尤其是流通市场,掌握这个市场中的相关交易规则,服务于未来的投资。
4. 认识我国现行的交易方式——现货交易和信用交易。讲述的重点在于信用交易方面,因为这对于同学们来说比较陌生。
5. 学习投资分析方法,包括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两大类。既可以帮助同学们在将来可能的投资活动中提供一些有效的投资决策思路和方法;也可以让有意从事证券行业工作的同学掌握一些基本技能。
6. 通过分组模拟炒股让同学们将所学知识进行实战应用,有助于他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投资分析需要搜集各类相关的资讯信息,了解经济动态,行业发展和企业实况,这就让同学们在跨出校门之前就学会去观察和分析经济发展状况。另外,以小组为单位的模拟操作也有利于同学们学会团队协作,加强相互沟通。
7. 学会撰写分析报告,学期末要求提交实验报告,汇报一学期的投资情况。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本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
| 2.掌握经济学、金融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 2-1 掌握经济学、金融学和管理学基本理论和知识。 | 课程目标1、2、3 |
| 2-2 培养经济学、金融学思维方式,提升专业人文素养。 | ||
| 3.掌握从事证券业务的基本能力,熟悉证券经纪业务、承销业务、投资理财等业务内容及流程。 | 3-1 掌握从事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等金融业务的理论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 课程目标3、4、5 |
| 3-2 熟悉信贷、结算等金融业务的内容和基本操作流程。 | ||
| 5.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 5-1能够撰写、汇报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内的专业文章并提炼学术观点。 | 课程目标6 |
| 5-2运用经济学、金融学思维组织和协调实践业务,提高工作效率。 | ||
| 6.具备较宽的学科视野,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 6-1 能够经常关注经济和金融的时事和热点问题,具备一定的专业敏感度。 | 课程目标6 |
| 6-2思考,并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开阔视野,提升创新能力。 | ||
| 7.具有较强的经济学专业文献检索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 | 7-1掌握开展文献检索所需的外语、计算机、互联网、文献检索等相关工具类知识。 | 课程目标7 |
| 7-2熟练进行英文财经类报刊研读,初步了解领域内前沿文献的内容和方法,提升进一步学术研究能力。 |
| 知识单元 | 对应课程目标 | 知识点 | 预期学习成效 | 实现环节 | 学时 |
| 导论 | 课程目标1 | 1.投资的含义 2.证券投资的含义 3.投资的目的 | 1.更准确的理解投资的内涵 2.掌握投资的分类,熟悉本课程的核心——证券投资 3.了解各类投资者的投资目的 | 课堂教学 | 理论教学1课时 |
| 1.证券投资要素 | 课程目标2 | 1.证券投资主体 2.证券投资客体(重点) 3.证券投资中介 | 1.掌握从事证券投资活动的主体有哪些,以及各自的特点、参与投资的具体目的和对市场的影响。 2.熟悉证券市场上的主要投资品种,本章的重点是讲述股票、债券和基金。掌握它们的含义、特性和分类。 3.了解证券市场上的中介机构。重点掌握证券公司和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职责。 | 课堂教学 要求同学们利用手机APP进行模拟炒股 | 理论教学 6课时 |
| 2.证券市场的运行与管理 | 课程目标3 | 1.证券发行市场(重点) 2.证券流通市场(重点) 3.证券市场监管(自习) | 1.证券发行市场的含义、特征 2.股票发行市场(重点) 结合我国股票发行市场的实际情况介绍: (1)股票发行的目的 (2)股票发行的类型 (3)股票发行价格 (4)打新股的相关规则(课外补充) 3.债券发行市场 (1)债券发行的目的 (2)债券发行要素的确定 (3)债券的发行方式(重点介绍招标发行) 4.证券流通市场 (1)场内市场(交易所)(相关交易规则为重点,但在下一章中有知识点的重复,考虑逻辑性,放在下一章合并讲解(2)场外市场 |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贯穿一学期的模拟炒股活动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证券市场 | 理论教学4课时 实践教学2课时 |
| 3.证券交易程序和方式(重难点) | 课程目标4 | 1.证券交易程序 2.现货交易和信用交易 3.期货交易 4.期权交易 | 1.熟悉证券交易流程,掌握其中的相关交易规则(重点) 开户→委托→竞价成交→结算→登记过户 这部分属于常识,难度不大,但很重要,直接服务于投资 2.信用交易方式(重难点) 掌握信用交易的含义,熟悉我国的信用交易规则,难点在于对信用账户维持担保比例的计算 3.期货交易(重点) 期货交易的含义,参与主体的类型,期货品种(重点介绍股指期货) 4.期权交易(重点) 期权交易的含义、当事人、分类 重点理解期权的内在价值,影响期权费的主要因素以及期权的盈亏分析 | 课堂教学与模拟炒股的实践相结合 | 理论教学6课时 实践教学 2课时 |
| 4.证券投资的收益和风险 | 课程目标1、5 | 1.证券投资的收益 2.证券投资的风险 | 1.关于债券和股票的各类收益的计算 2.认识投资风险——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 课堂教学 | 理论教学 3课时 |
| 5.证券投资对象分析 | 课程目标5 | 1.债券分析 2.股票分析 3.其他投资工具分析 | 1.债券价格分析,影响债券价格的主要因素 2.我国债券交易的相关规则 3.股票的内在价值——股利贴现模型 4.股价指数 5.除权除息价的计算 6.权证和可转换证券(主要是可转债),对于可转债转换权的理解 | 课堂教学和实践相结合 | 理论教学 3课时 实践教学2课时 |
| 6.证券投资基本分析 | 课程目标5、6 | 1、质因分析——经济分析 2、量因分析——财务分析 | 1.基本面分析的流程: 宏观经济分析→中观分析(行业分析)→微观分析(公司分析) 2.通过对公司财务数据的分析,来进一步的筛选出适合投资的优质标的。 | 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体 | 理论课时4课时 实践课时4课时 |
| 7.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 课程目标5、6 | 1.技术分析概述 2.图形分析 3.市场指标分析 | 1.技术分析的理论基础 2.K线分析法 3.支撑压力理论 4.形态理论 5.缺口理论 6.技术指标分析法,熟悉技术指标的应用法则 | 课堂教学和模拟炒股相结合 | 理论教学 5课时 实践教学4课时 |
| 模拟炒股 | 课程5、6、7 | 学期开始进行模拟炒股,不仅限于课堂,跟真实投资一样,通过手机APP,随时可以进行 | 通过自己的投资活动熟悉股票交易的规则,并学会通过收集各类信息来进行投资决策 课程最后撰写模拟投资报告,总结自己的投资过程 | 模拟炒股实践 | 实践教学2课时 |
四、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
(1)教学目标1的达成度通过闭卷考试进行综合考评;
(2)教学目标6、7的达成度通过课外的模拟炒股报告、收益排序和课堂讨论成进行考评;
(3)教学目标2、3、4,5的达成度通过闭卷考试和模拟炒股实践的成绩综合考评。
五、成绩评定
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平时出勤,模拟炒股大赛,课堂讨论和期末考试。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平时出勤。平时出勤采用“只扣分,不加分”的方法计算成绩,无故旷课一次,将在平时成绩中扣除5分。无故缺勤3次者,取消本门课程的考核资格。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
2.模拟炒股。本课程从学期伊始要求所有同学利用同花顺软件进行模拟炒股,具体执行中主要按宿舍为单位进行分组,每组应确定一个组长。模拟炒股更多借助课外时间,各小组通过讨论决定投资布局,买卖操作,最终按各小组的模拟炒股收益排名给予成绩。课程结束时要求各小组撰写投资报告,总结一学期的模拟炒股得失。模拟炒股成绩占总成绩的20%。
3. 课堂讨论。课程期间要进行3次分小组讨论,主要内容是各自的投资组合以及现实中与课程相关的热点。要求小组成员都要充分参与讨论,讨论课采用抽签的方式确定汇报小组及汇报人。最后还要求各小组根据讨论情况撰写相关报告,讨论课成绩占总成绩的10%。
每位同学的得分依据其在组内的贡献,在小组得分的基础上浮动,但最高分与最低分差值不得小于15%。组内得分由各小组成员自行讨论确定。
4.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
六、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 建议教材
霍文文.《证券投资学简明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 主要参考书
1.吴晓求.《证券投资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霍文文.《证券投资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史蒂夫·尼森.《本蜡烛图技术——古老东方投资术的现代指南》.地震出版社,1998.
4.彼得·林奇.《战胜华尔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5.杰西·利弗莫尔.《股票大作手回忆录》.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制订人:
审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