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考题型】
1、阅读全文,概括文章写了关于谁的几件事
2、 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题模式】
“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
【精练精析】
例: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成全善良
那是三月里的一天,我去医院看望一位生病的朋友。
因为是双休日,等公交车的人很多,我买了一份报纸,一边看报一边等车。我旁边站着一个老人和一个姑娘,从他们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女儿是陪父亲去医院看病的,正好与我同路。
车来了,人们抢着上车。我看到女儿为了不让人群碰撞到父亲,一手在前面挡着人群,一手搀着父亲的胳膊,费了很大劲,她才把父亲挽上车。
车上早就人满为患,那父女俩只能站着。这时一个姑娘站了起来,微笑着对那位老人说:“大爷,您坐吧!”老人说:“谢谢了,姑娘,我站站没关系,你坐吧!”更奇怪的是他的女儿也谢绝了姑娘的好意,说父亲身体硬朗,而且只有几站路,站一会儿就到了。
姑娘脸上有些尴尬,再次说:“您坐吧,大爷。”女儿似乎还想说什么,老人拉了拉她的手,说:“好,那就太谢谢你了。”让座的姑娘流露出了笑容。但我发现那个女儿明显不高兴,好像责怪父亲似的。这一切让我看得很疑惑。
公交车正开着,突然一下子急刹车,老人紧皱着眉头,好像在强忍着身体的不适。我心想,亏他没有再客套,如果一直站着,也不知要遭多少罪。
医院很快就到了。老人下车前,向那位让座的姑娘再次表示感谢!下车后,我听到这对父女的对话:
爸伤口疼了吧
一点点吧
“你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臀部有伤口,不能坐,你还要坐!”
“你啊,人家小姑娘可是一片好意。我硬是拒绝她,也许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她就会有顾虑了……”
我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而是另有隐情。我不禁又想起在车上老人几次紧皱眉头的表情。在那颠簸的公交车上,老人强忍隐痛,成全了那个姑娘的善良。
成全别人的善良,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
(1)给文中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2)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①阅读时不理解“隐痛”这个词语,可以查字典解决。“隐痛”在字类里的解释有:①不愿告诉人的痛苦。②隐隐约约的疼痛。文中“老人强烈隐痛”指的是第________种解释。
②通过联系上下文可以明白“人满为患”的意思是________ 。
(3)我们发现在让座的过程中,姑娘的神情发生了一连串变化:________、尴尬、________,从这些变化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
(4)“这一切让我看得很疑惑”下文中哪句话解答了“我”的疑感,请用横线画出来。
(5)“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句中两个“善良”分别指( )。
A. 女儿和父亲 
B. 让座姑娘和父亲 
C. 作者和父亲 
D. 让座姑娘和女儿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7)让座姑娘、父亲、女儿都是善良的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闹释善良的含义。
从让座姑娘身上我们看到善良就是________ ;
从父亲身上我们看到善良就是________ ;
从女儿身上我们看到善良就是________。
【答案】 (1)“ , ?” “ !”
(2)①;车上的人特别多。
(3)微笑;露出笑容;体会到姑娘的善良,得到大爷的成全,她很快乐
(4)你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臀部有伤口,不能坐,你还要坐!”
(5)B
(6)双休日,公交车上人满为患,我看见一个姑娘要给去医院看病的老人和他的女儿让座,遭到拒绝,姑娘再次让座,老人接受了她的好意。后来我从他们父女的对话中知道老人臀部有伤口,不能坐,但他还是成全了别人的善良。
(7)让座尊敬老人;成全了别人;关心父亲
【解析】(1)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①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②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从4、5自然段中找到答案。
(4)、(5)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中找到答案。
(6)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7)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2)①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②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3)、(4)、(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6)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7)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专项练习】
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雨中的童年(节选)
窗外,雨的帘幕层层地、轻轻地、若隐若现地遮掩了远近的山脉和田野。风吹得树木左右摇摆,雨使得花草弯了腰也低了头。夏日的梅雨,来得总是那么急促和匆忙,让人出乎意料。悄悄地掩上门窗,将从天上喷洒下来的水珠挡在窗外,可是雨点却又偏偏打在屋顶上,滴答滴答地,像一群顽皮的小精灵,将屋瓦当成一面小鼓,兴奋而轻快地打了起来。
记忆中,也是这样一阵雨从午后断断续续地直到傍晚,下得屋前沟里的木板都浮了起 来,沟水涨得四处流溢,湿漉漉的柏油路光滑得像可以在上头溜冰似的。雨不停地下,我的心也像那块木板一般浮躁起来,我盼望能在雨中尽情嬉戏一番,可是又逃不过父母的监视,只有无奈地望着雨稀里哗啦地继续洒落。
好不容易,雨势稍小,再也顾不得会被父母责骂,悄悄套上雨鞋,偷偷溜到屋外,和小伙伴们会合,顺便也拖走了那块木板,当成跷跷板玩了起来,一高一低,好不快乐,好不尽兴,大伙儿的笑声震天地响。闹够了,就把雨鞋灌满水,来来去去地走,雨鞋叽咕叽咕地响着,我们也嘻嘻哈哈地笑着,走到那棵常年青翠的柏树下,大家合力摇落一树晶莹的雨露,让它滴在脸上、头上,沁凉而舒爽。
傍晚时分,雨停了,夕阳也露出半边红艳的脸庞。此时,一道弯弯如带的彩虹,也伴随着夕阳遥挂在天际,相互辉映。夕阳、云霞、彩虹,我们欢欣地呼喊,举手指向那道彩虹,喃喃地数着:红的、黄的、绿的……哎呀,好多呀,在我眼里彩虹也不只是七种颜色了,它的亮丽缤纷,让我怎么也数不清。此刻,天色和谐,就这么边数边赞美地送走了一轮夕阳、满天云霞与那道梦幻似的彩虹。
这虽然只是宇宙间短暂的停留,但在我心中却铭刻成永恒的回忆。
(1)窗外的雨激起了作者的回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童年的雨趣。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2)将第一段中加点的部分中的“打”换成“擂”好不好?为什么?
(3)短文画横线的部分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形象具体地写出了________。
(4)作者是按________顺序写记忆中的“一阵雨”的,主要写了下雨时、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部分。
(5)短文第四自然段进行了大量的景物描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抒发作者________之情作了铺垫。
(6)对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暂的停留”指的是童年的雨带来的短暂快乐
B.“永恒的回忆”是指童年的丽带来的快乐成为一生值得拥有的宝贵财富
C.童年的雨太过短暂以至作者总是怀念,并对此闷闷不乐
【答案】 (1)①雨中玩自制的跷跷板;②穿着灌满水的雨鞋走来走去;③将柏树上的雨水摇落到脸上、头上;④欣赏雨后的天空美景
(2)示例:好。;“擂”的力气大,发出的声音大,这样写能更准确地表达出作者当时兴奋的心情,同时也照应了前半句中的“一面小鼓”。
(3)比喻;“我”的心;漂浮的木板;“我”当时按捺不住的兴奋心情
(4)时间;雨势稍小;雨停后
(5)夕阳;云霞;彩虹;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 (6)C
【解析】(1)考查拟定小标题。阅读各段落,先概括出各段的段意,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考查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了解用词精辟准确行,关键词语可以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擂”的力气大,发出的声音大,这样写能更准确地表达出作者当时兴奋的心情,同时也照应了前半句中的“一面小鼓”。
(3)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 画线句子是比喻句。
(4)写作顺序有:A、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从远到近或从四周到中间等。B、观察的先后顺序。它通常分两种:一是定点观察,另一种是移动观察,就是随着脚步的移动变换位置,一处一处地进行观察。
C、时间顺序。随着时间的推移,描写的景物也会发生变化。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5)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
(6)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A B 正确。作者写童年的雨太过短暂是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并不是想表达自己闷闷不乐。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各段小标题的能力,此类题目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提炼标题的技巧。
(2)考查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表述合理即可。
(3)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学生对写作顺序理解的能力,要先明白有哪些写作顺序,再通过文章选择写作顺序。
(5)本题考查学生对景物描写的理解,及对景物描写作用的理解,要练习,会应用。
(6)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要熟读文章,然后选择正确答案。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峨嵋道上
前面没有平坦的路了。所谓路,就是用一块块两尺见方的石板接连起来的阶梯。我们一步一步向上爬,非常吃力,停步(仰望 眺望),只见石阶像一架天梯,坚在前面树木葱茏的陡坡上。我们的旅程,就是要攀登这架长长的天梯。
在途中,我们遇到了十几个背竹篓的人。他们把竹篓靠在路旁的岩石上,站在那儿歇息。走近了才发现,每个背篓里都装着一块大石板。背着石板攀登天梯,可真了不起!
我问他们 往山上背石板做什么 一位长者指了指脚下的石阶 操着浓厚的四川口音回答说 干这个 铺路 我疑惑地说
他点了点头,告诉我说:去洪椿坪的那段路被山洪冲毁了。他们在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了石板,背上山去重铺(pū pù)冲毁的路。
他们是给峨嵋山铺路的人啊!
峨嵋山光是游览路线就有200多里。铺这么长的路要多少块石板呢?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这数不清的石板,不都是这样一块一块背上山来的吗?山路这样狭窄,不能用机械,只有靠人工。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我们走在别人铺的道路上还嫌吃力,而铺路的人默默地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把一块一块石板背上山,铺成路,全是为了别人的方便。(如果 即使)没有他们的辛劳,没有他们的牺牲,(就 也)没有这用石板砌成的阶梯,就没有脚下的路,也就没有游人的欢乐。
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1)在文中括号内划去不恰当的读音或词语。
(2)给短文第三段加上标点符号。
(3)把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用句号的句子,要求意思不变。
(4)短文中有一句话写出了“我”内心愧疚的原因,请写出来。
(5)给短文分成三段,用“‖”在段末标出。
(6)这篇短文通过记叙“我”在登峨嵋山途中的见闻和由此产生的感想,赞扬了铺路人________的精神。
【参】
(1)眺望;pù;即使;也
(2)。,:“!”“?”。
(3)这数不清的石板,都是这样一块一块背上山来的。
(4)我们走在别人铺的道路上还嫌吃力,而铺路的人默默地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把一块一块石板背上山,铺成路,全是为了别人的方便。
(5)第一节末“‖”,第六节末“‖”,第八节末“‖”。
(6)不畏艰辛和无私奉献。
【解析】(1)考查对多音字的辨别能力。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当然组词也不同。考查词语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2)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
(6)考查概括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点评】(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3)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此题考查给文章划分段落的能力。
(6)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的能力。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阳光地带
①春季的一天中午,我下班回到家,看见母亲正在晒被子,便也想把被子晒一下。
②我把被子抱出来,晒在了衣绳的两端。吃过午饭,我便上班去了。
③下班回来,我一进家门,便看见了我的被子。与中午不同的是,它们已经被晒在最好的地带,夕阳将雪白的被里镀上一层浅浅的金色;而母亲的被子却寂寞地待在衣绳的两端,房屋的阴影默默地洒在它们身上。
④我走到我的被子面前,用手抚摸了一下,它们是温暖的。
⑤它们当然是温暖的,温暖如母亲的手心。
⑥我又抚摸了一下母亲的被子,它们是清凉的。
⑦它们当然是清凉的,清凉如母亲的手背。
⑧我的眼前忽然呈现出往昔的许多情节:家里质地最好的那条床单,方位最佳的那个房间,开得最漂亮的那盆鲜花,做得最好吃的那盘菜,甚至吃饭时图案最精致的那只碗……这些事物如我身处的这段阳光地带一样,都是我的。
⑨我知道,对于母亲来说,这些情节不是偶然。
⑩人生短暂而漫长的征途上,给你快乐的也许是你的朋友,令你充实的也许是你的事业。但是,使你温暖的必定是你的母亲。她用她的手背为你阻挡着她力所能及的所有风霜,也用她的手心为你释放着绵绵不断的温暖阳光。
⑩母亲是永远的阳光地带。
(1)第③自然段的段意是________
(2)仿照第⑧自然段画线句子的句式,补写两句省略的内容。
(3)第⑧自然段连用五个“最”的作用是 。
(4)第⑤、⑦两个自然段中分别用了两个“温暖”和“清凉”,第一个“温暖”的意思是________,第二个“温暖”的含义是________;第一个“清凉”的意思是________,第二个“清凉”的含义是________。
(5)写出你对题目“阳光地带”的理解。
【答案】 (1)“我“下班回家发现”我“的被子换晒在阳光地带。
(2)电视节目最好看的频道,做得最暖和的那双棉拖鞋,盘里最大的那块苹果
(3)突出母亲的爱。
(4)“我”的被子温度高;母亲对“我”的关心;母亲的被子温度低;母亲为“我”阻挡风霜承受的艰辛。
(5)表面上是指“我”的被子被母亲晒在有阳光的地方,暗指母亲的关怀带给“我”的温暖。
【解析】(1)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2)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写一个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补写省略的内容。,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3)连用三个以上(最…)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句子语气,是排比,突出母亲的爱。
(4)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5)理解文题(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题目)一定要着眼于全篇,对一些含有比喻、象征性意味的题目,要透过字面把握它内在的含义。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模仿时言之有理即可。
(3)考查学生对排比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5)此题主要考查对文题的理解能力。
四、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泰山上的挑夫
子夜,我和爸爸来到岱宗坊,开始了对五岳之尊泰山的攀登。
天是墨蓝色的,那镶嵌在墨蓝色天幕上的闪烁的繁星是那么明亮。刀劈斧削般的岩石竟然有那么多奇形怪状。而山石上耸立的松柏更是云雾般的朦胧。什么美妙的乐曲能同山涧里潺(chán)潺的溪水声相比呢?更何况还有蛙鸣,蝉唱,不知名的昆虫的低吟……爸爸拿着手电边走边指点,有时停在一个地方,一讲就是老半天。我饶有兴味地看着、听着。红门、王母池、斗母宫、经石峪、回马岭……都被我们甩在身后了。我脑子里萦(yínɡ)绕着唐槐、汉柏、金刚经以及各种各样有关泰山的神话、传说,走在这夜幕笼罩下的山路上,果然是别有一番情趣!‖
当红日出山、天色大亮的时候,我们已坐在中天门熙熙攘攘的茶社里了。也许是太疲劳的缘故吧,我仰看那白云缭绕的泰山主峰上的南天门,对攀登泰山极顶简直有些失掉信心了。
忽然,爸爸指着攀登在山路上的一队挑夫让我看。 “那是干什么的?”我问。
“挑夫!泰山上的挑夫!”爸爸激动地大声说。我很奇怪,爸爸为什么这样激动!
那一队挑夫在茶社门前停下来休息。爸爸迎上前去和为首的一位中年汉子攀谈起来。我端详着那位中年挑夫:古铜色的脸上布满风刀霜剑刻下的皱纹,眼睛里闪着坚毅的光芒;一件对襟布褂没有系扣,裸露着胸脯,结实而丰满;胳膊上、肩头上以及腿部的肌腱,鼓得高高的。我想,即使最好的体操运动员,也不一定会有这样健美的肌体吧!
“当天能来回吗?”爸爸问道。
“能。一天至少一趟!”他平静地回答。 “您不累吗?”我脱口而出。
“哈哈!”他发出一阵爽朗的大笑,“小朋友,你想,肩上百把斤的担子,脚下百把里的山路,能不累吗?”
“那您为什么非干这活儿?”
“傻孩子!和你上学念书一样,这是我们的工作。”他严肃起来,一板一眼地说:“现在国家在奔?四化?,发展旅游事业,不光国内,许多外国朋友也慕名来逛泰山。要是山上没有旅馆,没有饭店,那住在哪里?吃什么?要吃、要住,就离不开咱这挑担子的。不错,这活是累,是苦,可你不干,我不干,谁干呢?”
“要是用机器运输就好了。”
“对,这样就省劲多了!所以,你们从小得好好念书,长大了搞出机器来。
可是你记住,就是机械化了,也得干。不花力气,图省劲,干什么也不行……好,你们歇着吧,俺们该走啦。”说着,就招呼同伴们去挑担子。‖
他们又上路了,踏上了攀登东岳之巅的最艰难的旅程!他们迈着坚定的步子,用不急不缓的稳健动作换着肩,走着“之”字形,奋力地攀登。我望着他们的背影,耳边又响起那位中年挑夫的话,心里不禁翻腾起来……泰山上的挑夫啊!您的运输工具和方式是落后的,您的工作是平凡的,但是,您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人格是多么高尚啊!您坚毅、勇敢、无私无畏,任何困难都不能把您挡住。我们的祖国,是多么需要这种挑夫精神啊!……我猛然想起自己,我不也应该做一名祖国的挑夫,挑起重担,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伟大祖国的腾飞而献身吗?……
想到这里,我再也沉不住气了,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我放开喉咙大声喊道:“爸爸,走啊!追挑夫去!”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粗词语的意思。
熙熙攘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猛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文中“‖”划分的段落,写出段落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在泰山看到的中年挑夫是什么样子?请用“~~~~”画下来。
4.“挑夫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想到这里,我再也沉不住气了,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这句话的意思是
【答案】1.①形容人来人往,热闹拥挤。 ②忽然、突然。
2.第一段:写子夜,我和爸爸来到岱宗坊攀登泰山,来到这里果然是别有一番情趣。
第二段:写在途中我们和挑夫的谈话。
第三段:写我要做一名祖国的挑夫,挑起重担,为中华崛起,为祖国腾飞而献身。
3.“古铜色的脸上布满……鼓得高高的。”
4.是坚毅、勇敢、无私无畏、任何困难都不能挡住的精神。
5.意思是在挑夫精神的鼓舞下,我再也沉不住气,决心肩负的重担,为中华崛起、祖国腾飞而献身,所以,觉得全身都是力量。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腊八粥(有删改)
沈从文
①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出出进进灶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碗盏都已预备得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总说时候还早。
②他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愈发浓稠了。
③“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④“要到夜里!”其实他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子中,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⑤“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⑥……
⑦“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⑧“是呀!孥孥说得对。”
⑨“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⑩“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了。
⑪比灶矮了许多的八儿,回过头来的结果,亦不过看到一股淡淡的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⑫锅中的一切,这在八儿,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赤饭豆会煮得浑身透肿成了患水臌胀病那样子了罢,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东东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多了,它会起锅巴……
⑬“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⑭“哦……”他惊异地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⑮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不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1)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2)写出短文中与“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这句话相照应的句子。
这几个句子说明________,也表现了八儿________。
(3)根据对短文的理解判断对错,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句话说明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
②“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这句话表现了八儿渴望马上喝粥的急切心情。
③八儿让妈妈抱起来看看锅里,是想看看锅里的粥是否煳了。
④短文的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
(4)短文中画“________”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是为了表现什么?
(5)在八儿的眼中,也许妈妈的爱就是一碗腊八粥,联系生活想一想,妈妈的爱对于你来说是什么?
妈妈的爱是________
【答案】 (1)全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情态,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
(2)锅子中,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噗……”锅内又叹了声气。锅里的粥还没有熬熟;渴望马上喝粥的急切心情
(3)正确;正确;错误;正确
(4)心理描写。从八儿的苦苦等待到“猜想”反映出他是一个天真可爱、嘴馋的小家伙。
(5)雨中倾斜的雨伞。
【解析】【分析】(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2)考查照应句。解题思路引导: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要根据文章整体意思找相照应的句子。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①、②、④正确。③八儿让妈妈抱起来看看锅里,是想是想看看锅里的粥是否熟了,渴望马上喝上粥。
(4)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5)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联系生活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写一个句式相同或相似的比喻句,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全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情态,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
(2)锅子中,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噗……”锅内又叹了声气。锅里的粥还没有熬熟;渴望马上喝粥的急切心情。
(3)正确;正确;错误;正确
(4)心理描写。从八儿的苦苦等待到“猜想”反映出他是一个天真可爱、嘴馋的小家伙。
(5)雨中倾斜的雨伞。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此题考查对照应句的把握能力,要求会判断,写作时会运用。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4)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模仿时言之有理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