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 言
青少年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认真落实学校关于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及《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懂得回报家长,回报老师,回报他人,回报社会的重要意义,从而把感恩之情化为强烈的责任感,并付之于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培养关怀他人,服务社会,忠于祖国、道德高尚的有用之才。经过课题组成员近一年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获得了一些启示,引发了一些思考,现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如今的孩子,个个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在父母亲百般呵护,悉心照料下,无忧无虑的成长。他们接受了太多的爱,他们习惯了索取,习惯了“说一不二”,即使父母亲再苦再累也必须满足他们自己的要求,而他们却从不懂得去为父母亲做些什么,稍有些不如意,便大发脾气。面对这并不是“个别现象”的现实,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今天的孩子怎么了? 我想原因很多,但有两个字却不得不提:感恩。现在的许多孩子没有一颗感恩的心,面对他人的帮助,甚至连一声“谢谢”也不会说,这不能不说是社会文明的一种悲哀。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培养青少年的感恩行为,既有利于克服我国长期以来在青少年德育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的改进。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意在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对初中学生感恩教育进行探讨,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和道德修养。具体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的研究。
2、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的研究。
3、感激同学的帮助之恩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和阶段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1.实践法:以初中生孝敬父母、教师、同学等行为和做法,在全校进一步进行感恩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同时加以理论指导。
2.个案研究法:本课题组拟选取一些典型个案,进行跟踪研究。
3.调查法:本课题组将调查一些家庭,了解他们在感恩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4.文献研究法:本课题将对已有相关理论做综合研究。
(二)根据计划安排,本课题研究过程,按照准备、研究、实施以及总结分为四个阶段开展,各阶段的研究情况如下:
1、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8年9月)
①、成立课题组,通过请专家指导培训,个人认真学习相关理论,更新观念,明确方向,制定方案。
②、收集相关资料,在课题提出以后,确立研究目标,并请优秀教师指导分析课程类型。
③、撰写开题报告,制定阶段计划。
2、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8年10月-2019年5月)
①、小组开会讨论确定研究计划并制定方案。
②、针对教师在课堂上问题的有效设计,对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制定访谈方案,选择访谈对象(九年级10个班)。对课堂上的无效引导提出修改意见,从而提高研究效率。
③、对访谈的结果和查阅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得出观点。
④、修改完善方案,具体实施,积累好资料。通过阶段性总结、论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等展示成果。
3、课题研究分析阶段(2019年6月)
①、根据课程记录以及学生表现,分析感恩教育成对学生的影响。加强对探索感恩教育新途经的研究力度。
②、根据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初稿,对初稿进行修改和完善,完成论文。
③、总结课题实验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收集、整理和完善有关研究的原始资料。
4、课题研究结题阶段(2019年7月)
撰写各子课题的终端研究报告,撰写总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对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总结工作。
四、研究成果
一、通过对学生的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现在学生有以下明显的变化:
1、学生对老师有礼貌了,当犯错误后能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在课堂说话的少了。
2、大多数学生知道关心父母并主动帮大人做一此力所能及的家务,和过去相比,独生子女家长们普遍反映学生们开始变得懂事了,能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开始懂得了家长的爱不是理所当然的,和父母顶嘴的次数少了,沟通交流的多了。可以看出我校开展的感恩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对学习较差的同学和遇到困难的同学,学生会主动帮助。过去粗言烂语,爱打闹的学生,如今待人有礼貌讲话也文明了。
4、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充分认识加强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开展感恩教育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这项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和道德修养,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5、明确目标,扎实推进。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宣传教育,各部门、各班级要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好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班会、黑板报、宣传栏、征文、演讲等形式,寓教于活动之中,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6、家校结合,齐抓共管。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必须坚持家校结合,要采取多种形式,要求家庭教育配合学校做好该项工作。
7、在各学科中渗透感恩教育,特别是要在语文课堂上做到“情满课堂!”“情系语文课堂与感恩同行!”
五、研究效果
经过一年多的“初中感恩教育的实验和研究”研究与实践,较好地促进了研究对象的素养,以及教师的成长:
(一)学生层面: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育健康人格,而健康人格必然以一系列优良素质为基础。对于广大中学生而言,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一系列具体素质的培养,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
(二)教师层面:
1、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和实效化,促进学校养成教育工作更有效地开展。全面提高初中学生感恩教育的养成速率和优秀率,形成优良的班风、学风、校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在课题实施期间,总结以初中生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报告、论文集,本课题研究的制度、措施、报告、总结、论文、案例、教案精编
3、按年级编写关于初中生感恩教育的活动设计。
4、发表有关养成教育的论文、教学案例等。
六、讨论与思考
一年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品尝着成功带来的快乐,一年来收获着探讨着,同时也有进一步的思考:
1、他们表现出智商高,聪明活泼,好胜心强。(女生居多)
2、逆反与任性、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缺乏生活能力,不能面对困难和挫折。(男生居多)
3、他们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会相互关心爱护,不易理解和同情别人(班级干部在内)。
4、经常吃零食,消费高(占百分之百)。
社会、家庭环境给学生的某些负效应,宜重视。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使本课题研究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下去。
七、参考文献
1、王争 《感恩教育求德育实效》
2、何芳 《感恩教育》 中国教育学刊
3、高卫松《学校品德教育应首推感恩教育》 教学与管理
